[.net]
待李诞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他已经是回到了泰山脚下的文物局专属宾馆。
如今的五岳之首泰山,现在已经全面封山,普通的游客已经无法进山游览了。
之前住的满满的泰山宾馆,现在都已经被泰山文物局的考古专家们入住了。
回到酒店房间后,李诞大口喘气,想要平复之前受到的惊吓。
这次探索先秦时期,收获实在是太多了!
第一个收获,便是证明了庄周与惠施乃至其他诸子百家的诞生,与仰度先生是有着必然关系的!
第二个收获,便是庄周与惠施都是被青铜纵目面具的主人挖掉了眼珠,同时制成了青铜面具!
第三个收获,那就是在战国时期的荆州郭店,地底世界的整个构造还没有完成!九座青铜悬棺与青铜巨门都在修缮之中!似乎青铜纵目面具的主人在等待着什么……
在这里,李诞推测,这个青铜纵目面具的主人恐怕是要等自己点化九个诸子之后,才会将他们都囚入九座青铜悬棺之中!
当然,这只是李诞的推测。他现在掌握的信息不够多,无法进行准确地推理。
而第四个收获,李诞觉得最为重要!
这第四个收获,便是李诞知道了三星堆文明中另一棵青铜古树的完整形态!
要知道,这棵青铜古树在春秋时期便已经失踪不见!而在世纪的三星堆文物遗址博物馆中更是只残留了一个底座!底座上面的痕迹已经全都被认为地削平了!
之前李诞就一直好奇这棵青铜古树(扶桑古树)上面雕绘着什么。
他现在,终于是知道了!
这棵青铜古树上面雕绘着的都是密密麻麻的有眼无珠之人,跪在地上,献祭古树最顶端的青铜纵目面具主人!
它上面的雕绘内容,与李诞身上的一号青铜古树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李诞脑海中的那棵青铜古树,它雕绘着的内容是一龙抬九凤,点化成就别人!
而那颗战国时期出现的青铜古树,却是百人跪一人,青铜纵目面具的主人高高在上,俯瞰着芸芸众生。
这简直就是完全相反的两种存在形态!
甚至可以说是代表着是两种不同理念之争!
怪不得青铜纵目面具能够这么狠心杀害诸子百家,原来,他竟是视众生如跪着的羔羊……
他的目的,便是将整个华夏历史中的名人都变成自己的傀儡,变成自己的奴隶。
他为什么这样做,李诞并不知晓。
但李诞知晓的是,他,绝对不会允许出现这样的事情!
每一个为华夏文明作出贡献的先人,都该得到足够的敬仰与尊崇!
他们不是献祭的羔羊!
他们是我们华夏民族前兴路上的领路人!
到这个时候,李诞的心中已经不仅是装满了对那个青铜纵目面具主人的仇恨,他装着的,更是对华夏文化、华夏贤人的一种守护责任感!
……
就在李诞在泰山宾馆中整理这次先秦收获的时候,突然间,他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
“我有一头小毛驴,却从来都不骑……”
拿过手机,李诞看了看来电提醒,发现竟然是自己的导师张茂教授。
看了看时间,现在还是晚上的十一点。
咦?
这是什么情况?
都快要凌晨了,老师还给自己打电话?
难道是他们发现了什么重要的线索?
想至此,李诞赶紧接通了电话。
“张老师!我是李诞。”
“赶紧来会议室!我们发现了文献中关于【诞】这个人的记载!”
“啊?!什么?!传世文献中有记载?”
李诞这下是彻底震惊了……
“嗯,三言两语说不清,你赶紧来七楼会议室。现在我与孙源、赵阳等人都在!”
“好!”
李诞挂掉电话后,赶紧整理了一下凌乱的穿着,便朝着房门外的电梯旁走去。
……
不一会儿,李诞便来到了七楼的会议室。
这个会议室极大,占地有一百平左右!应该是平常学者们举办中型会议时候的场所。
在会议室中,张老师与孙源正皱着眉头听着泰山文物局副局长赵阳侃侃而谈。
“老师,我来了!”
李诞一进门,便向自己的老师张茂打起了招呼。
张茂见李诞已经赶来,便赶紧招呼他坐下。
“老师?这次是在什么文献中发现关于【诞】这个人记载的?”
李诞一坐下,便迫不及待地问了起来。
他现在的迫切感,要比张茂等学者要多的多……
因为他手上了解到的诡异事实实在是太多了!
“呵呵,这次多亏了赵阳同志!要不是他用自己的渠道调查了前些年清华大学搜集到的清华简,不然我们西南西北的学者都找不到这则材料!”
张茂教授对着着急的李诞说道。
“清华简?哪部分?是古尚书?”
“李诞,不是古尚书。是《汲冢纪年》。”
赵阳看着新来的李诞,耐心地解释道。
“什么?竟然是《汲冢纪年》?这本书不是早已失传了吗?”
听到赵阳的回答后,李诞感到有些茫然。
这本书,在华夏历史上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
它可是被史学界号称为:“《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
要知道,编年体史书在古代一直都不被重视。
我们华夏的著史精神是以人物为中心,古代的那些史学家们都觉得,历史是由伟人创造与开启的!所以记载历史,也应该以这些伟人为中心!将这些伟人讲清楚了,当时的历史事实也就讲清楚了!
正是在这个著史精神作基础的前提下,司马迁才写出了二十四史之首的史学绝唱、无韵离骚——《史记》!
(现在虽然有二十五史的说法,但第二十五史《清史稿》是北洋政府未完的残缺品,年出版,适逢战乱,写的很糟糕。我们一般不太用这个版本作研究。年,国家又投资了好多钱主编新的《清史》,不过,现在还没写完罢了。可能是因为清史争议太大了?至于民国……还是算了吧……谁愿意看常凯申的本纪啊?)
《史记》是华夏史学史上最著名的纪传体史书!他开创了这个流派,也一直占据着这个流派的巅峰!
而《汲冢纪年》则是华夏史学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关于这本书,直到现在都争议不断。
因为这本书记载的历史事实,实在是太奇葩了!
PS:下一章带大家了解下《汲冢纪年》(竹书纪年)的奇怪之处。当然,不会干巴巴地凑字数介绍,而是会将它融入到的剧情之中去谈。许多大家了解的先秦野史,很多都是从这本书上得来的。
嘿嘿,红尘的原则便是绝不水文,绝不欺骗读者。毕竟,挖坑填坑才是红尘写这本书的核心原则呀!
由于这本书三观实在太过扭曲,所以正规教科书上是不太提的(从唐代开始就被统治者有意忽略了,现在也是如此的。所以哪怕清华简找到了新的《竹书纪年》版本,也没有对公众公开)。
&bp;&bp;&bp;&bp;
&bp;&bp;&bp;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