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门
最新
全本
侦探推理
其他类型
历史军事
恐怖灵异
散文诗词
武侠修真
玄幻魔法
科幻小说
网游动漫
都市言情
香艳高辣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番外第11章 只要是改革,就没有不难的
亚历山大灯塔毕竟也是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观之一,所以李素前世读历史书,好歹还是知道一些相关数据的。
所以,他也知道,如今只要他想在洋山岛按诸葛亮的规划指标造灯塔,绝对可以把人类最高建筑的奇观头衔抢过来。
埃及那塔总高大约是135米,篝火层的台面高度在120米。
(注最上面15米是没用的,托勒密王朝的统治阶层来自希腊,信奉的是希腊神灵,所以在篝火层的房顶上又立了个十几米高的海神波塞冬铜像,祈求保佑风平浪静航行安全。
汉文明如今没有普遍的宗教神灵崇拜,也没有航海者需要祭拜的海神,所以不需要立神像。观音还没传入,妈祖更是要到宋朝才开始拜。妈祖原型其实是五代十国末期、漳州泉州某军阀的女儿)
而汉朝时、世上第一高的建筑,应该还是几千年前古埃及人造的吉萨大金字塔,那东西比亚历山大大灯塔还高了十几米。
现在,诸葛亮也不是为了抢奇观,他纯粹是客观地理核算需要,觉得洋山岛的长江口大灯塔、确实得建筑高度造到70丈以上,才能满足使用需求,那就是165米以上了。
这个高度显然会长期保持地球上最高建筑的纪录。毕竟按照原本的历史,吉萨大金字塔能保持全球最高纪录五千多年,一直到1880年德国科隆大教堂完全竣工,把世界纪录刷新到158米。
现在洋山岛大灯塔已经165米以上了,科隆大教堂就算完工也没它高。
当然了,1880年代基本上是人类现代建筑工程科技井喷的时候了,那十年里全球发达国家的地标疯狂崛起。科隆大教堂的纪录才维持了九年,就被法国人的埃菲尔铁塔把世界纪录刷新到了320米,直接翻了一倍。
所以,李素这个奇观的世界纪录,最多也就撑到那些全金属钢结构高塔诞生之日(当然这个世界第一座钢质高塔未必还是埃菲尔铁塔)。
工程技术上可以解决,剩下就是资源和预算的问题,有钱就能修。
为了防止被朝廷中某些传统节俭的官员反对,李素考虑之后,准备上书刘备,将来这个项目只用扬州本地的资源和民力、财力修筑,最多加上一个同样会受益的长江口北岸的徐州广陵郡,允许他们也参一股。
参与的郡少了,资源少,大不了修慢一点。托勒密王朝集埃及民力修大灯塔,前后四十年才彻底竣工。李素修个五到十年也不算慢。
筹集的具体方式,还是按比例合股比较好,会稽郡和吴郡出大头,丹阳郡和广陵郡可以少量参股。将来的收益和回本则用收过路费分成的办法来解决。
只要每一条经过长江口或者东海该段海域的船只,都要缴纳关税,并且合并缴纳港口基建设施使用费,灯塔的成本也含在这个过路费里。
到时候凡是参股的郡,就从港务局的收费里按比例分成,反哺地方财政。而会稽郡那部分,因为是李素的封地,税赋自然也进了李素的独立府库。
李素相信大汉将来的工商业发展和“漕运走海”的潜力,港务局的基础建设投资,绝对可以靠收过路费收回来。
基建和钱都搞定之后,最后只剩个别审慎的官员,提出对诸葛亮所说的“在灯塔篝火层下方再设钟楼层”这一细节的质疑。
一方面,很多官员质疑如此巨大的铜钟能否铸造出来,就算铸造得出,会不会浪费铜太多,毕竟铜就直接能铸钱。一百万汉斤的铜那至少等于一到两亿枚五铢钱了。
就算是当年汉灵帝在位,最奢靡的时候,在西苑、毕圭苑等处造水法,每个单品耗费最多也不超过千万钱,全加起来也才那么多。
李丞相直接铸造一个大钟,就花掉相当于汉灵帝在皇家园林里那么多给排水系统的铜材,不太过分了么?
对于这个问题,李素指望的是将来能够把周瑜发现的菲律宾主岛吕宋岛的铜矿开发出来,让大汉缓解钱荒,铜也可以富裕一些,到时候拿一两亿铸个钟算什么。
而且钟未必要跟灯塔一起修,可以先留出空间,未来再用逐级起重机抬升上去,时间放宽,绝对不会用民过重。
至于铸造的技术,李素觉得还是可以做到的——历史上明朝铸造的永乐大钟,大约七八十吨,算是华夏古代技术铸的最大的铜器了。
而后世俄国人1700年代造的沙皇钟王,重210多吨,那也是工业歌命开始前至少半个多世纪的事儿,说到底用的还是传统文艺复兴科技。李素稍微开点挂,造个比沙俄钟王还重点儿的,再抢一个世界纪录,而且是永久的,应该问题不大。
造一个工程,抢两次奇观,多划算!
这些细节解决后,最后就只剩一个周瑜亲自提出的质疑
东海的长江入海口周边,虽然没有地震,所以高层塔台不容易被震坏,但台风却不少。塔楼太高本来就容易不稳,全靠造成实心的,才能抵抗台风。
如果在篝火层下面造大钟,大钟是悬挂的,台风天很容易被吹得晃起来,到时候岂不是导致塔楼更容易不稳倒塌?
周瑜之所以会这么提,显然是因为他对东海的台风太了解了,五年半前他跟李素决战时,还想过利用夏秋季节的台风来对付李素那些重心偏高不稳的巨大战船,只是最后周瑜功亏一篑了。
但说周瑜是最善于利用风力的水军将领,这点绝对是不含糊的。既然已经真心投降了大汉,术业专攻之下,他不得不提醒丞相。
这个问题,还真的一度问住了诸葛亮,因为他对台风的了解,确实不如出身江淮的周瑜,这有点触及诸葛亮的盲区了。
然而,东边不亮西边亮,连诸葛亮都陷入迷茫的时候,李素这个物理计算能力已经不如徒弟的文科生,却灵光一闪,意识到周瑜提出的问题,似乎并不是问题,反而还能反证“在塔楼高处悬挂重物”的合理性。
谁让李素后世的基本见识还是很丰富的呢。他穿越前,可是多次去过沪市的,也就见过陆家嘴的沪市中心大厦,包括那一整群号称“开瓶器、打蛋器、注射器”的摩天大楼三件套。
后世沪市的超高层建筑,基本不用担心地震,因为那儿不是地震带上,但防台风设计却必须很严谨,除了外表设计降低风阻之外,一个统一的操作就是在高层悬挂阻尼器。
李素穿越前也进去参观过,沪市中心大厦的阻尼器号称一千吨重呢,也是悬挂式的。原理不就是
“当楼被吹摇晃的时候,阻尼器的摇晃会延迟于楼本体晃的速度,导致楼已经晃到最东边、转而向西的时候,阻尼器依然被惯性作用还在往东晃,从而抵消掉楼梯整体往西的受力”。
现在,诸葛亮挂个两百吨的铜钟在塔楼的顶部倒数第三层,只要设计得好,不也能起到阻尼器的作用么?真遇到台风,大钟晃动的速度滞后于楼体,出现方向上的对冲抵消,灯塔就不容易斜了。
当然,这里面需要很多精密的计算,尤其是要算好各部分谐振频率、最完美的状态就是做到“钟和塔的摇晃刚好滞后半个周期,受力尽量充分抵消”。
而且,真要确保这一点,就要防止钟本身被台风直接吹到。所以钟楼那一层四面还要装可拆卸的围挡,确保台风天时把钟包起来,或者干脆围墙把钟尽量围住、做好扩音设计,只留尽量小的孔把钟声扩音传出去。
这里面的阻尼计算、声学设计……要算的物理就多了去了。
李素只能是把存在这一系列的概念和思考方向,跟诸葛亮说一下,具体怎么算,只能让诸葛亮自己去算了。
甚至其中要用到的很多物理学常量,李素也不知道具体数值,得诸葛亮亲自做一系列的对比实验,把这些物理学常量给自行推导出来。
据说后来灯塔造完,诸葛亮又多了个历史头衔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一系列阻尼运动系数给测出来的科学家。
这就不是李素管得着的了。
203年冬天最后两个月,李素就这样在会稽郡各地之间的考察奔走中度过了。
灯塔和港口选址的事情搞定之后,造船厂的选址也得另外核计一下。
考虑到船厂没必要非跟港口放在一起,而且船厂要考虑到木料的转运,放在海岛上的话还要把大批木材用大船转运上岛。
所以,最后灯塔被选在洋山、港口被选在甬东主岛(舟山)和岱山,船厂被选在句章县北郊、甬江入海口附近。
这样选址的海港,已经可以确保足够深水,但离陆地又尽量近一些,港口城市所需的生活物资运输补给路线,也能缩短数倍里程。
毕竟洋山距离娄县至少一百二十多里,但甬东主岛距离句章县却只有不到五十里,按海峡最窄的位置算更是只有十几里。
这座长江口外群岛上的港口,服务的虽然是长江的航运,其港务维持所需的生活物资,却不是靠长江口的城市提供的,要靠钱塘江南岸的地区提供。
而船厂直接选址在句章,显然是为了可以直接把会稽山和天台山上采伐的木料,直接沿着甬江顺流放排、直接运到船厂。
……
把长期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做完后,李素趁着年前最后这点时间,还得顺便过问一下他交给麾下幕僚们去办的移民事宜。
毕竟很多内政工作都是平行推进的,他这儿忙活的同时,手下人也不敢怠慢。
自从九月份秋粮入库、税务工作都结束之后,百姓进入冬季闲暇,青州兖州那边就已经同步开始组织移民动身南下了。
陛下许可、丞相交办的事情,谁敢拖延。而且李素前期的动员工作做得也挺不错,把布局的种种考虑都跟当地官员说清楚了,
大家都统一了思想,知道尽快移民对所涉及百姓的好处,也对百姓做了充分的宣传
首先,北方人要移民南下,肯定尽量挑选冬天。这个时间窗口很宝贵,要是拖拖拉拉耽误了,那就是在害自己。
因为即使吴越之地属于汉人宜居的地区,但以汉朝的医疗卫生条件和人口免疫适应力,齐鲁之地的贫民往南迁移超过一千里,到吴越,多多少少会出现水土不服、发生一些疾病。
冬天南下,好处是不耽误农活,不影响生产,同时又利用北方人怕热,到了南方后冬天还比较冷,就可以多个气候适应的缓冲期。
要是换做夏天初次抵达南方的话,说不定炎热导致的瘟疫都能死好多人。
当然冬天移民也有一个难处,那就是很多百姓要把一年的收成都带走,尤其今年青州兖州还处在免税期内,所有的粮食收获理论上都是属于百姓自己的。
当地百姓之前被高压困苦了几年,好不容易第一年过得丰裕一点,要移民肯定什么瓶瓶罐罐都舍不得丢,给官府的运输压力极大。
毕竟刘备的朝廷还是比较仁慈的,组织移民肯定要准备船只运力,到了地方还要给生产资料资助恢复生产,运输损耗一大,就很不划算。
好在这事儿的处理过程中,李素那些幕僚们脑子还算灵活,中间又跟诸葛亮一起会商了一下,想出一个办法,利用这些年朝廷积攒下的财政信用和威信,让当地官府在移民当中宣传并发行一种盖着丞相府印信的“粮票”。
格式跟朝廷前些年发的抄引债券也比较像,但质地就差一些,毕竟要控制印刷成本,用的是普通的桑麻纸。
粮票的获取方式是这样的所有要移民的百姓,可以只携带个把月左右的口粮,作为路上的行粮,剩下的粮食全部缴纳给青州、兖州当地固定的几处负责军需的官仓,
由诸葛亮和太史慈的人负责征收,这笔粮食将来专款专用,用于从青州和徐州东海郡出兵、渡海征服公孙度的战争开支。
而百姓拿了粮票之后,丞相府出面担保承诺,只要到了扬州,当地官府会以一比一点五的优惠倍数,直接用当地的稻谷承兑移民手上的粮票。多出来赚到的粮食,就当是官府对移民第一年的额外补贴支持了。
所以,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粮票”跟“钞票”、“债券”还是有区别的,它更像是一种“汇票”、“异地存取的存折”,无非是靠官府担保,让人可以异地存取粮食。
至于给的利息比较高,一方面是补贴移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汇票”才第一次在世界上出现,为了鼓励大家参与,总要多给点甜头。
而且考虑到千里运粮的损耗,额外运力的开支,直接到了南方后取粮,官府的实际支出并没有增加。
扬州毕竟已经和平了五六年,而青州兖州才和平了两年,南方稻作区还有双季稻的加持,所以扬州粮食储量本来就充裕,粮价还低,这么操作官府也没亏,只是百姓白赚了。
可惜,实际上因为普通百姓文盲率超过九成,很多人不识字也不懂朝廷政令,什么新玩意儿都不信。
哪怕李素开出了这么优惠的条件,至少还是有一小半百姓坚持移民路上全程把自己家的粮食背上,根本不信任官府的粮食汇票——毕竟哪怕到20世纪,还有农村老人连钱存银行都不信任,一定要埋在自家地窖里呢,这是没办法的。
对此李素也没有让地方官强制执行,就当是多花点成本建立信用了。只有第一批人到了扬州,看到那些愿意信官府的同行人多拿了粮食,实实在在得了好处,他们才会后悔。这样言传身教口口相传,百姓才会越发相信各种惠民的信用凭证。
。
第10章 李丞相的一生,是抢奇观的一生
番外第12章 想总结叛乱成功规律的人都得完
小说推荐
三国:开局刘备叩求我出山
壹拾柒
连载
最新章:
第11章 再让徐州
从忽悠老年人报名修仙培训班开始
进化十更兽
连载
最新章:
460、我还是低调点吧
三国:我,刘备的首席谋士
【小说网独家签约小说:三国:我,刘备的首席谋士 林川穿越东汉末年,意外被落魄的刘备所救 经过深思,林川成为了刘备的首席谋士 刘备:我得军师如汉王得张良,周公得吕望啊 张飞:如果不是军师,我们兄弟三人,还不知道在哪里颠沛流离 关羽:关某平生最是佩服之人,便是军师 曹操:为何林川,不是吾的军师 吕布:该
实名羡慕
连载
最新章:
第一百七十八章 变废为宝的林川
从被女总裁领养开始
刘三良
连载
最新章:
第二百三十一章 姐姐懂你
成神从搓装备开始
这是一个非酋在另一个世界搓装备,最后却一不小心当上大佬的故事
抚琴为卿念
连载
最新章:
完本感言
从三国开始超神
超神融合系统,只要有足够的融合点,一切皆可融合 霸王武魂石,融合可获得霸王武力 张良智魂石,融合可获得张良智力 龙血石,与战马融合,可让战马变成真正的龙马 两把同等的兵器融合,还能得到高等级的兵器 赵风携带超神融合系统穿越到了三国,开启超神之路 当他带着数万,数十万三流武将征战天下时,天下诸侯都吓尿
煮酒论道
连载
最新章:
上架感言
从玄幻三国开始
【A级签约作品:从玄幻三国开始】这是一个玄幻版的三国 武者劈山断岳,吕奉先凝战神之躯,单人独戟冲阵,以一屠万 文人焚江煮海,诸葛亮聚纯阳神魂,羽扇纶巾对敌,呼风唤雨 各路天才文臣武将,拥有者各种奇特的天赋 刘毅穿越到这个三国,觉醒三大精神天赋:穿越时空、增强悟性、提升部下资质 且看刘毅如何在这个玄幻
菩提非树
连载
最新章:
【06极7】南方称王、静极思动(4更)
从三国开始的争霸
穿越成了袁术,结果却发现这些是注定的,我人族归来,万族,这些仇恨,我人族终究会报的(本故事及人物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勿模仿
大写NPC
连载
最新章:
从三国开始的争霸 第十一章 蔡邕
三国从益州开始
南山野夫
连载
最新章:
第五百九十二章 南战(上)
返回首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