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第958章 帝心坚定

    明年隆武新科,殿试增加农政和数学之事,很快就传遍天下。
    很多一直苦读八股的读书人听闻,本能的就是反对,他们读八股这么多年了,以为八股是唯一的标准,但想不到,现在在八股之外,又多了两个标准,一个是农政,一个是数学。
    也就是说,八股读的再好,也只是举人和贡士,要想在殿试上有所成就,成为大明最高学历进士以上,非得同时精通这三门不可。
    一时,他们不能接受,所到之处,都是议论纷纷,群情激动。
    不过在江南,有三人听到这个消息,却都是大喜。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他们是这个时代,最早提出经世致用的人。
    经世治理世事;
    经济经国济民;
    致用尽其所用。
    这三位明末清初的大儒,一直都在这条路上奔走,虽然他们三人年纪尚轻。尚没有后世的影响力,但却人格和学说,却基本已经定型,他们对八股科举的弊端,已经了解的非常清楚,但他们却没有胆子,像当今隆武帝一样,提出农政和数学,用以和八股并驾齐驱。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故意安排,朝廷明年试行科举新制的消息传来之时,他们三人恰好都被南京京营参赞张家玉邀请,都在南京做客。
    “陛下圣明啊~~”
    三人都是激动。
    尤其黄宗羲。
    他和隆武帝两年前在京师有一面之缘,当时他就知道,“太子殿下”非是一般人物,大明中兴必在太子殿下,这两年多的一切,都验证了他当初的判断,但即便是他,也没有想到,太子殿下在继位不久,隆武朝第一次科举,就会推出改制。
    陛下的远见卓识,远在他的想象之外。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在徽州会馆组织了一次聚会,召集志同道合之人,支持陛下的科举新政。
    因为家世师承的原因,三人虽然都不是进士,但却都已经名声在外,他们三人跳出来支持科举新制,令很多人吃惊,也令很多人恨的咬牙。
    三人卷起的风波很大,以至于很多反对者冲到会馆,要和他们三人论战。
    三人不退却,轮番上阵,一一和对方辩驳。
    因为影响力巨大,每日里观看者甚多。
    张家玉派人将论战的全过程,全部记录下来,连夜排版印刷,在南京城内散发,每日一篇,一篇卖三文钱,日日不断。
    渐渐人称,《三文日报》。
    ……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人的支持,虽然没有能改变大多数读书人对科举新制的不满和反对,但却有相当的意义。
    这意味着很大一大批的年轻读书人,已经意识到了八股之短和八股之害,对科举新制抱持欢迎。
    ----明末不同于清末,明末虽然不是华夏王朝最开放的时期,但却是,这三百年间最开放的时期,不但有大量的西洋科学著作在大明出版,更有徐光启这样的中外通才,可以在朝堂为官,出版大量先进书籍,甚至入天主教,崇祯帝为天主教提写匾额,士子学人在保守之外,也还都存有一丝面对新鲜事物的开明……
    一切的一切,都是华夏王朝在即将落后世界前的最后一丝荣光。
    这一世,朱慈烺穿越而来,要将这最后的荣光,变成新世界的曙光,他时间紧迫,不容任何人拖延,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财税政策或可以拖延一两年,但科学的萌芽,实务的推进,却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压制。
    明成祖靖难之役,杀尽南京百官,诛灭方孝孺十族,这样的恶名,明成祖都不怕,他隆武帝还怕背负更多的恶名吗?
    圣心坚定,一切都可为。
    ……
    连日里,除了反对殿试增加农业和数学,一些朝臣转而将攻击的目标,对向了首辅周延儒,于是,弹劾周延儒的奏疏,如雪片一般,从先帝在位时的弄权,到定王之乱的暧昧,甚至松锦之战的失败,将周延儒说的一文不值,变成了大明朝有史以来最大的奸佞首辅。
    连番攻击之下,周延儒终于是坚持不住,他再一次的上疏请辞。
    这一次,隆武帝准了。
    科举试行改制的怒气,需要有一个发泄口,周延儒就是合适的通道。而且一直留着周延儒,本就是为了这一天。
    崇祯十七年八月,周延儒罢相,隆武帝照例恩赐。
    ……
    周府。
    家人正在收拾行装,周延儒一身文人常服,员外打扮,却依然没有轻松下来,他不停的催促,要家人快点收拾,今日一定要出京。家人都不解,不明白老爷为什么这么着急?只要周延儒自己明白,陛下对他这个首辅的施政,是极不满意的,对他在定王之乱中的摇摆,更是有怒意,虽然有改制科举之功,并为陛下挡住了原本有可能是攻击陛下和内阁的枪林弹雨,但这并不意味着,陛下就真的宽仁了他。
    而且,因为科举改制,他得罪了整个士林,现在,京师上下都在盯着他呢,但是他有什么不慎,露出马脚,那事情就不妙了。
    所以,越早离开京师这个是非地就越是安全。
    “老爷,蒋阁老求见。”
    总管进门报道。
    “你说什么?蒋阁老?”周延儒先是一喜,腾的站起来--他是首辅,蒋为三辅,这两年来,两人没少对立,甚至是针锋相对,没想到罢相离京,门院萧索之际,蒋德璟居然能来看他,这让他又意外又惊喜。
    不用说,一定是陛下的意思,如此看来,陛下终究是决定放过他了。
    这让他狂喜。
    随即又怒“什么求见?老夫现在乃是一介平民,焉能当的下蒋阁老一个求字?快,快请!”
    京师。
    周宅。
    风和日丽,
    周延儒站在二道门前,当同样是一身便服的蒋德璟走入时,他就急忙迎了上去,行礼“阁老。”,
    见周延儒相迎,且如此谦恭,蒋德璟也有点意外,急忙还礼“阁老这是干什么?下官可当不起。”
    插一句,我最近在用的追书app,缓存看书,离线朗读!
    周延儒抬起头,目光含笑“老夫已经是一介平民了,现在我大明的宰辅,是你呀。”说着,上前牵住蒋德璟的手,将他领入正堂之中。
    被周延儒拉手,蒋德璟心中颇有腻味,但还是忍了--老实说,他今日并不想来的,只不过是隆武帝有暗示,他不得不来。
    两人坐下,下人上茶。
    “算上崇祯四年那一次,你我共事,差不多有六七年了吧?”周延儒笑看蒋德璟。
    蒋德璟点头。
    “在我手下做事并不容易。这些年,难为你了,”周延儒叹。
    蒋德璟眼睑低垂。
    “老夫这个首辅,做的并不好,财治吏治皆是混乱,对内对外皆不能提供足够的粮饷,定王之乱,也没有能及时阻止,想来,实在是愧对先帝和当今陛下啊。”周延儒黯然,眼中好像有泪光。
    蒋德璟默了一下,说道“天灾不断,战事不停,阁老这几年也是不容易了,别人不知道,我心里是最清楚的。陛下虽然刚刚继位,但对阁老的辛苦,也是看在眼里的。”
    说到陛下,周延儒眼睛亮了一下,虽然感动的叹“中保,真是一个难得的厚道人啊。京师一别,怕是难再见了,临行前,老夫有一句唠叨之言,不知当不当讲?”
    “阁老但说无妨。”
    周延儒望着他“当今陛下,虽然年轻,但志向远大,睿智果决,想要的,绝不只是收复辽东,扫平建虏。开放海禁,科举改制,也不过就是他要做的两件小事而已,未来必有更多的大事,阁老为大明首辅,助陛下掌舵,不知可已经准备好了?”
    ……
    紫禁城。
    小校场。
    隆武帝正在跑步,跑的大汗淋淋,神清气爽,而每当这个时候,都是他脑子最灵活,最清楚的时候,他常常在趁着这个时机,思谋某些事情。
    “陛下,周延儒的车马已经离京了,一共三辆马车,随从五六人。还算是低调。”
    田守信小跑步跟了上来。
    ---王之心因为护驾之功,仍为司礼监掌印,王承恩自请为崇祯帝和周皇后守灵,田守信就补入司礼监,为司礼监秉笔兼东厂提督。隆武帝日常在乾清宫的起居,皆由他和于海照顾
    朱慈烺点点头。
    历史上,周延儒因为隐瞒军机,被崇祯帝赐死,这一世,朱慈烺对周延儒也十分厌恶,周延儒只图荣华和富贵,没有胆气和担当,也没有地方锻炼,最擅长的就是揣摩圣意,他能两度为相,甚至一度欺瞒崇祯帝,靠的就是圆滑的手段和头脑,这样的人,根本不配为相。
    但反过来说,他的聪明和圆滑,又是帝王执行政策最好的臂助,也应该也是
    崇祯帝用他的原因。
    只可惜的是,崇祯帝政策本身就错了,又用了这么一个圆滑的首辅,最后的结果自然败上加败。
    若说刚正,蒋德璟是没有问题的,能力也有,但也因为太刚正了,朱慈烺担心他犯了直臣的毛病,因此,才要暗示他去见一下周延儒,或许,他能从中悟出一点什么。
    ……
    圣心坚定,科举试行新制无法改变,周延儒罢相,蒋德璟为大明首辅,稍微平息了一些官员士子心中的怒气。
    消息传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几何原本》立刻洛阳纸贵,买也买不到了,很多准备参加明年会试的学子,枕头边原本只用准备四书五经等八股书就可以,但现在却不得不临时抱佛脚,找来《农政全书》和《几何原本》详细研读,一时,农业和数学,成了风靡天下的两个新词,农业好理解,但数学是一个什么东西,好多人却是不知道,而后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天下人就都知道了数学二字的概念。
    而伴随着数学的流行,一个大消息又传出,当今隆武皇帝追封徐光启为太傅
    ,并向徐光启之子徐骥出银十万两,购买了两书的独家印刷权,从明年开始,只有朝廷官办、或者是得到朝廷允许的印刷厂,才可以印刷售卖《农政全书》和《几何原本》,其他皆为非法,发现即抄没。
    什么?
    印刷权还需要购买?
    而且是十万两的巨银!
    所有人都惊呆了,觉得不可思议。
    历来,著述印刷,都是赔钱的买卖,不论著作人还是印刷人,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鲜少有人能从中赚到银子,徐光启写书,他的弟子陈子龙等人整理印刷,都是赔钱出了大银子的。
    但想不到啊,隆武帝竟然一掷千金,一下就给了徐骥十万两银子,也就是说,徐光启写这两本书,不但没有赔钱,反而为后人赚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只是,皇帝要用臣子的书,已经是臣子莫大的尊荣,臣子怎么还敢要皇帝的银子?
    徐骥惶恐。不敢收。
    但隆武帝圣旨严令虽是帝王,但取百姓之资,亦要出银子,你徐骥不收银子,莫不是要朕担骂名吗?
    徐骥这才收了。
    消息传出,很多有著述打算的学人,都受到了鼓舞,他们一夕之间开窍,原本以为,著书乃是为了留名,因此,他们甘愿付出大笔银子,做这赔钱的买卖,只图将自己心血留于后人,这也是历朝历代以来,很多人虽然著书,但却无法大规模印刷的原因,因为除非家底深厚,或者是学生弟子众多,可以募集钱粮,为之印刷,否则,一生的心血和见识,只能藏于床底之下,随着日月而消散。
    但现在不同,只要写的好,在皇帝的倡议之下,说不定就会有人购买印刷权呢。
    ……
    就在天下人全疯《农政全书》和《几何原本》,大明土地松动,科学的些微萌芽,已经有可能会渐渐而出之时,在京师武英殿,新成立的大明军机处,举行了第一次的全体会议。
    军机大臣一共有五位。
    兵部尚书,兼管京营的李邦华,为领班军机大臣。
    在他之下的四位军机大臣分别是原五省总督陈奇瑜。
    刚刚入京,原本是郧阳巡抚的高斗枢。
    前宣府巡抚刘永祚。
    最后一人则是户部侍郎堵胤锡。
    ……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