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九千岁》第九十四章 炒作出来的国相

    [,net]
    赵允让想了想,这也好吧。
    当即接下了刘太后的旨意,还顺便告诉了赵祯一声。
    至于具体内容可没敢实说,真说了赵祯就得炸了!
    赵允让带着一名须发皆白的老太医,就这样启程了,没有带别人。
    毕竟这也算是秘密公干了。
    结果在京城外,却是遇见了回转延州的范仲淹。
    范仲淹郁闷啊,这次不远千里赶回来,那是摆明了当大招用的。
    结果让欧阳大娘直接用针线就给秒杀了,你说这哪说理去?
    赵允让说实在话,心里也有些不得劲,觉得对不住范仲淹。
    大老远地赶回来,结果灰头土脸地回去,也太对不起这位历史名臣了。
    不过赵允让看着范仲淹,老觉得自己好像有点什么事儿,与他有关。
    但是,肯定不是重修岳阳楼,那还得好几年呢!
    “范大人+这是要干什么呀?”
    范仲淹点点头:“朝廷任命我为陕西经略副使,因事回京,如今事了,自然要回归任上。”
    赵允让明白,这次回来就是为了这场大辩论而来的。
    没想到连句话还没说呢,就让一个弄针线的给灭了。
    估计就算以范仲淹的心胸,心里也是郁闷的很。
    陕西经略副使——赵允让突然心中一动,想起来了:“范大人,不知道近些日子,是否有一个姓张的读书人到了大人那里?”
    但愿还没有——
    范仲淹很是惊讶:“你如何知道?”
    坏了,坏了!
    这事情居然已经发生了:“那人竟然已经见过大人了?”
    “见过了,我觉得他是一个狂生,所以就把他打发了——怎么,你认识他?”
    “他去了何处?”
    “谁知道,也许回归原籍吧——”
    “那又是什么时候的事?”
    “春闱之后有月余的事情,到现在已经有好几个月了。”
    赵允让一拍拍大腿,完了全完了,看起来和西夏的这场战争不能避免了。
    可是又不能和范仲淹说,因为这位名臣正目光灼灼地看着赵允让,觉得这位小王爷有些不正常呢!
    张元、吴昊——这也算是改变历史的两个人物啊!
    这张元原为北宋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人,本姓张,名字不详。
    年轻时“以侠自任”、“负气倜傥、有纵横才”,才华出众,也算是有点小名气。
    这种聪明人最怕的其实就是挫折了,就像一直考第一,高考连一本线也没上的一样。
    在北宋累试不第,自己觉得才能难以施展,遂下了决心,叛宋投夏。
    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张元的脑袋属于有问题那种,不得志的人多了,哪有随随便便就投奔敌国的。
    而张元叛宋投夏这件事事,给宋朝以极大震撼与教训。
    甚至于因此改革了科举制度,当时科举进士中的殿试,实行的是末尾淘汰的录取制度。
    这以后,凡是中了进士之后的人,一律授以进士出身!
    即使那些科举成绩可能不算太好的,也授以“同进士出身”,尽量防止再出现文人叛逃的事情。
    原因就是这个张元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太恶劣了。
    张元屡试不第后,曾和他的一位姓胡的朋友(即吴昊)赶往边关,也就是范仲淹值守的地方。
    而且张元简直就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炒作第一人,估计要是放到现在,第一狗仔绝对没有某人什么事了。
    他们雇了几个人,拖着一块大石板在前面走。
    石板上刻着两个人嗟叹怀才不遇的诗句,他们两个人跟在后面,吟诗大哭,希望以此引起范仲淹的重视。
    范仲淹还真接见了他们,引他们入大帐聊了一阵儿,大概是觉得话不投机,又把这两人送了回去。
    赵允让一直想着这件事呢,估摸着也快发生了,结果已经发生了。
    回到家乡后,不知为什么事,张元又被当地的县令打过一顿板子。
    这么一个人,挨板子其实很正常!
    可是张元那脆弱的小心灵又受伤了。
    这次侮辱让他下决心投靠西夏。
    临行前,路过项羽庙,“乃竭囊沽酒,对羽极饮,酹酒泥像,又歌‘秦皇草昧,刘项起吞并’之词,悲歌累日,大恸而遁。”
    你看,虽然没有说什么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之类的,可是这不满之意也是跃然纸上。
    他认为自己的才干,远高于朝堂之上那些庸碌之辈,有这些人当政,他永无出头之日。
    所以他要寻找一切机会,来证明自己的优秀。
    他听说李元昊有立国称帝大志,就来到西夏。
    这个时候,他才改名为张元,他的好友改姓名为吴昊。
    从这个名字,你就看出他们俩的炒作才能了。
    两个落魄的读书人,哪就能随随便便见到西夏的最高统治者啊!
    可是这名字一改,就有可能了!
    为什么呢?
    避讳啊!
    古代名字这方面的讲究是很多的!
    避讳就是其中主要的一项。
    皇帝老子的名字,那是不能随便用的!
    所以你看柳宗元写《捕蛇者说》,杜牧写《阿房宫赋》。里面涉及到“民”字,都用人代替!
    “民风”就成了“人风”,“天下之民”就成了“天下之人”!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其实也是由避讳来的。
    还有更离谱和倒霉的,唐代诗鬼李贺,因为他老子叫李晋肃,而“晋”又与进士的“进”同音,结果连科举进士都考不了。
    按照这个逻辑,凡是姓高的,估计都没机会上大学了!
    这两个炒作高手改好名字之后,就在一家酒馆里,终日饮酒,并用笔在墙壁上写下:“张元吴昊来饮此楼”。
    巡逻的西夏士兵见到后,知道他们不是夏人,就将他们拿下送到李元昊面前。
    李元昊就问他们为何触犯其名讳,身为宋人为何进入西夏。
    结果这两个大声说:“姓尚未理会,乃理会名耶?”
    这一下说到了李元昊的痛处,因为李元昊本姓拓跋,这李姓还是他祖宗受唐朝皇帝赐姓的,而且宋朝皇帝也掺和过,还赐姓赵,他还叫赵元昊。
    按现在的逻辑,他有三个户籍!
    所以李元昊听后非常惊奇,释放了这俩货不说,还委以重任。
    这两货入夏后颇得信任,元昊称帝建国后不久,即任命张元为中书令,吴昊也被重用。
    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方不亮西方亮。
    这两个虽然在大宋这边被末位淘汰了,可是到了西夏那边,却直接就成了国相。国相啊,直接是吕夷简的待遇!
    大宋这么多名臣,有几个能够享受这个级别待遇的?
    虽然说也有个时势造英雄,西夏这边饥不择食的缘故,和他们的建议恰好吻合西夏扩张,从大宋攫取利益的国策也是有关系。
    可是作为读书人中的佼佼者,才华还是有的,别的且不论,看他们的炒作手法,就知道这两个不是草包了!
    时势造英雄啊,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话是不错的。
    不过既然已经发生,这个问题赵允让是没有办法避免了,只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而且根据这个情况看,这些事情恐怕不是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
    就算自己知道一些个历史痕迹,就算自己有一些个打算,恐怕不能够扭转大势!该发生的依然会发生,不会因为自己而又大的改变。
    除非赵允让刻意去做,例如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赵允让要是先做出来,估计范仲淹就不会再写了。
    或者直接把范仲淹干掉也成!
    可是这样的话,就属于严重违背历史了,不知道会不会遭天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