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首辅饶命》第1580章 这北伐啊,特么的跟闹着玩似的【5】

    [,net]
    既然都忽悠不了对方,那只能换一个策略,转为控制北伐大军,一旦国内出事,这只北伐大军的归属控制权,也许就能决定一切。
    两人的态度,立即大变。
    “儿臣,保举中山王徐鹏举,为主帅出征蒙古!”太子立即高声道。
    严嵩也毫不客气:“臣推举内阁阁老杨博,统帅出战!”
    大殿中之前将相和的气氛,立即变成了剑拔弩张。
    “徐鹏举可是中山王徐达之后,乃是大明第一武勋世家!”太子厉声道:“这样的名将之后,难道不能为统帅?”
    “不不不!”严嵩笑眯眯道:“徐鹏举的能力,本阁老是相信的,只是众所周知,宣大一线,乃是山“四三零”西战场。而宣大总督和各个武将,基本都是晋党一系。杨博阁老常年在宣大前线,立功无数,又一直负责大明军事。派晋党党魁杨博阁老前往,绝不会有内耗,乃是万无一失的!”
    皇帝和群臣,此时又懵逼了。
    刚才你们俩个戏精,吵着让对方挂帅,结果一转眼,派手下为帅时,又对骂起来了。
    这套路,真是不要太深啊。
    “徐鹏举!必须徐鹏举!”太子扯着嗓子跳脚道。
    “杨博!一定是杨博!”严嵩横眉怒目。
    由于两人过于用力,对骂连连,就连徐鹏举和杨博本人,都一旁懵逼:“······”
    完全是小透明呢。
    你们征求过我的意见吗?
    不过,看着老大们脸红脖子粗,就差直接金銮殿上动手了,杨博和徐鹏举,也不能不表示表示啊。
    “杨博,你敢跟本王争?”徐鹏举厉声道:“连元朝,都是本王先祖徐达灭的!”
    杨博冷冷道:“哦,第一代中山王确实武勋无人可比!不过这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您这第六代中山王,还有几成祖上功力?”
    徐鹏举气得哇哇大叫:“气死我也!有本事校场走一圈?”
    “你个武将,单挑我一个文官?”杨博鄙夷道:“有种我们去文渊阁,比用兵韬略!”
    得,又一对吵吵怼起来了。
    还嫌不够热闹,太子党和严嵩党,也纷纷动手吵起来了。
    兵对兵,将对将,朝廷之上好热闹。
    嘉靖托着腮,笑吟吟看着严嵩与太子一党撕逼大战,黄锦似乎听到皇帝偷着乐的声音。
    “唉,总算是打起来了,不然朕在宫中真的好无聊啊。”
    黄锦差点跪了。
    皇上,您这喜欢看臣子打架、自己高作钓鱼台的毛病,还是没改啊。
    各种争吵之后,终于还是和稀泥顶级高手嘉靖出场,摆平一切。
    中山王徐鹏举和内阁阁老杨博,共同为主帅,带兵···额,500,前往前线。
    纳尼?堂堂援军,只有500?
    因为双方都不肯派一兵一卒啊。
    只肯送上去两个统帅,没有兵,光杆司令x2!
    杨博和徐鹏举都有点懵逼了。
    你们这不给兵,派我们去打毛线仗啊?
    但严嵩提议京师三大营出征蒙古,太子不肯。而太子要求戚家军出征边境,严嵩也不干。
    于是,双方又撕逼到了深夜,最终的结果,是就1500人!
    堂堂大明,只能派出1500人支援前线。
    就这1500,还是杨博和徐鹏举的家将兵丁···
    两人都要哭了。
    这尼玛坑爹啊。
    大明如今明明是兵强马壮,上百万雄兵闲的蛋疼,却相互跟着各自老大,彼此对峙,相互牵制,谁都没法出击!
    万幸,徐鹏举是武将世家,家中的家兵家将众多,杨博位高权重,也能拼凑出500武装家将。
    有史以来,最苦逼的两名统帅,就这么苦哈哈,带着1500人出发支援前线了. ...其中徐鹏举1000,杨博500.
    特么的跟闹着玩似的,就这么支援前线啦?
    万幸徐鹏举和杨博,还算有点实力,不然真的会苦逼地光杆司令上战场,玩一骑当千心跳刺激游戏····
    即使如此,去前线的两人,也寒风瑟瑟,秋风萧瑟····
    严嵩和太子,目送这两个苦逼手下去前线的背影,对视一眼,纷纷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笑容。
    严嵩果断丢了一个读心术,给太子。
    太子:“妈的,严贼这奸贼,居然扛得住蒙古的攻势。无论孤王怎么讽刺劝谏,他都坚持不离开北京。哼!这局算你奸诈。不过后面一局,就是你死路一条了。”
    严嵩这才知道,这真的是太子的阴谋。
    不过,太子貌似还有后续的阴谋。
    严嵩也暂时弄不清楚,太子有什么如意算盘。
    正如朝野预测那样,蒙古军的攻势虽然凶悍,但在纪远城的拼死抵抗之下,始终没有攻破。在杨博、徐鹏举这支可怜巴巴的援军抵达前线后,蒙古人却出人意料的后退了。
    但蒙古俺答汗,也没有走远,而是不断游离在大明边界,如同一群盯着羊群的蒙古饿狼。饥饿的双眼紧紧盯着边境,却5.1始终不肯离开。
    大明边境依旧局面紧张,不时有边境要塞受到了蒙古人的攻击,好在宣大一带,都是杨博的势力地盘。杨博调动宣大总督和各只边军,严防死守,倒也不会给俺答汗多少可乘之机,只是引起大明百姓的愤怒。
    可让大明百姓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大明皇帝、朝廷仿佛都瞎了眼,根本对边境战事不闻不问。既不派出真正有威望的主帅,又不肯调派大批援军,导致明蒙的边境战争,处在一种诡异的焦灼状态——蒙古死缠烂打,大明装作没事人。
    但此时,大明境内,却出了大事。
    泰山出事了。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