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约定》1.第 1 章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北京都是令人向往的,这里有国内最好的大学,有保存的最完整的宫殿,更有不去一次就好象不算好汉的长城。
    很多闻名遐迩的作者如老舍如郁达夫都曾详细的描写过北京的风光与舒适,说这里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是任何人都舍不得离开的地方,从某方面看也的确如此,那些居无定所北飘就是这点最佳的证据,但拉拉却不喜欢北京。
    拉拉是正宗的北京人,她的父母祖父母全是在北京出生长大的,她甚至还带着些微的八旗血统,如果认真追查下来,拉拉没准也是什么格格郡主之流。
    但拉拉还是不喜欢北京。她理想中的城市是一个四季常青,有着湛蓝天空的临海小城,所以在高考时她选择了厦门大学。
    父母自然是舍不得将唯一的女儿送到几千里之外,但和大多时一样,他们退让了,在整理出两皮箱行李后,两人在女儿的阻拦下只送到了机场。
    基本上可以说厦门符合了拉拉的愿望,即使在最寒冷的一月,这个城市里的草木也不会干枯,棉衣在这里几乎永远都是多余的,天是一种洗过的蓝,纯净的令人心软,晴朗天空下的云永远白的像棉絮。更重要的是,这个城市到处弥漫着一种悠闲的感觉,人们的步伐都是那样缓慢而自在,说话的速度永远是那样清软有礼。
    这不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城市,如果不是靠着海、没有旅游业,厦门也许永远都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岛。
    但拉拉爱的就是这种停滞而闲散的感觉。
    拉拉和单宁本来应该是永远不会交叉的两条直线,但因为种种原因,她们在厦门相遇了。
    两人相遇的那天并不晴朗,不知是薄薄的雾气还是没有阳光的原因,空气里透着一种乌涂的感觉。
    单宁信步走在向下斜伸过去的街道上,随意的看着两边的房子。红瓦绿窗,二层洋楼的建筑顺着街道延伸下去,大块青石板铺成的路面仿佛透着几分湿意,走在这样的路上会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的,特别是再加上随着房子蔓延的绿色宽叶藤条和坐在门边喝茶老人的那淡然温和的目光。
    她闭上眼,深吸了口气,脚下更慢了几分,任何人在这样的街道上快走都是种罪过。
    “是这样吧。”
    沙哑的声音里带着一种悠然的感觉,字正腔圆的口音使她不由得回头,虽说厦门二分之一的出租车司机都是河南人,但北方口音还是令她感到亲切。
    顺着声音,单宁才发现自己竟然错过了一个茶铺。那是一个小小的门面,在临侧花店伸展出来的盆花和依附在墙壁上藤条的包围下这个最多容两人并肩而过的门面真是太不起眼了,而除了门楣上挂着的那个黑底金字的招牌外真的再找不出区别于一般住房的东西了。
    她走过去,这才发现小小的茶铺里竟别有乾坤,不说两边架子上满满的茶叶筒,只是桌子上的那套茶具就精致的令人喜爱。
    一个长发女子正拿着一只小小的茶杯在碗中洗杯,大拇指和中指配合的虽有些生疏,却并没有影响杯子的转动。而旁边的中年妇女正一边向小瓷壶里倒水,一边说着什么。
    她的语速并不是很快,单宁却依然听不懂她在说什么。
    也就在这时她看到了单宁,笑着用口音很重的普通话招呼了一句:“来啦。”声音中的亲切仿佛单宁是她多年的熟人,她不由得点了点头,回了声,“来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