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226.第 226 章

    细并不代表不顶用(咿这句话怎么有点污?), 禁卫军们听闻陈副将对总兵大人以及自己兄弟等人的不信任, 难免就带出了几分神色:【他知道个什么?这绳索是总兵大人叫工部的人钻研许久才制成的,听说还混了什么汁液之类, 真正用过的人都知道, 比起普通麻绳,这既轻巧又牢固,再配合先前开课时候学到的捆/绑技巧,等闲捆了熊瞎子这样的猛兽, 一时半会儿对方也挣脱不开!】——当然, 他们会摆脸色的重要原因还是因为觉得嘉峪关这儿好似筛子一般,这一路西进, 从来没遇到这么大的事儿!营地差点被烧了、灶头差点被下毒, 憋着一口气呢!
    甚至于,不少禁卫们觉得这个陈副将多半也不是什么好人, 若不然,怎么会和赛音这样的细作有交情呢。
    当然,陈副将并不知道禁卫军们心中所想, 不过他一开口就知道自己说错话了。【肯定是因为昨夜发生的事情太多, 没有睡好的缘故】。
    陈副将在心里头狠狠骂了自己两句,怎么如此没眼色,莫不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被卢将军影响了吧?然后立马改了口风, 发现细绳索的玄妙, 赞不绝口。
    亡羊补牢, 犹未晚也。好在叫禁卫军的人脸色好看一点了。
    叮叮当当的动静、浩浩荡荡的一串粽子使得旁边院落的人家好奇万分,但是才打开了一条门缝,就看到外头是成百上千凶神恶煞的军爷押着宝石商人赛音前进,其中陈副将等人还好,虽然面带茫然之色,但是瞧着还是个‘人’;剩下那些身着铁甲,连面部都被铁面罩罩住的却是如利刃出鞘一般,像是行走的兵器,一个眼神过来——偷窥之人立马吸了一口冷气,仿佛被定住了,等那瞧不清长相的军爷移开眼睛,然后才敢轻手轻脚地关上门去与主人家汇报。
    等出了巷子,宝玉就建议先分出一部分人押送赛音回驻地,另一部分人则干脆绕外郭城一遍——贾总兵的原话是说:“昨夜时间仓促,长风只一意帮着寻找到瓦剌副使臣,倒是今日,长风又闻过了赛音一行人的体味,若是嘉峪关内尚有余孽,倒是可以一并找出来。”
    陈副将能说什么呢?反对?
    不敢并且不能,不仅如此,还要万分配合。
    那就搜一遍吧,由着总兵大人那一匹昂首挺胸的大白马带着绕城一周吧!
    禁卫军被分走了二分之一,陈副将带着的兵被分走了二分之一,剩下的队伍总算不那么声势浩大了。不过再如何精简,这样一支连抬脚抬手都是一顺方向、四人一排侧面瞧着宛若一人的军队,还是叫外郭城的百姓大开眼见。
    禁卫军可不管他们这一身戎装给嘉峪关外郭城的百姓带去多大的冲击,他们只晓得,方才临危之时,居然让总兵大人在前头替他们挡箭,若是这下子不好好表现,回头留在驻地的辅兵都要嘲笑自己等人了!
    长风再次不负众望,地毯式搜索,带着众人在一家客舍找出形迹可疑的人两个、在城墙门洞旁的排水沟下面找到两个、在一家布坊的茅厕内找到一个。禁卫军们好歹这三次都是一马当先,绝对不让总兵大人再出手了,哪怕最后一个人走投无路一猛子扎进粪坑,禁卫军们也丝毫不惧臭味,把人给逮住了。
    如是,宝玉拿出松子糖安抚了深受茅厕味儿辣鼻子的长风,才哄着它又走了外郭城一遍,两遍下来确保万无一失——终于,长风打了一个鼻响打算是收工。
    目瞪狗呆的陈副将终于回神了,恭恭敬敬地请总兵大人带着神驹去内城、关城走一遍。便是为了不日后京中来人兴师问罪的时候能够用以证清白,宝玉明白,这是陈副将想拉自己做大旗,不过看在嘉峪关外郭城尚且繁荣清明的景象以及关内将士精神面貌还不错的分上,他愿意给陈副将做事关通敌与否这个可以掉脑袋的罪名来一个小小的背书。想来按照卢将军表里如一、铁面无私的作风和陈副将的治下手腕,内城等应是周全的。
    一如宝玉所料,嘉峪关内城与关城还是铁板一块的,长风东闻闻西嗅嗅,走了两遍,并无找到任何不妥。
    也叫陈副将松了一口气。
    …………………………
    此事本就应该上报甘肃巡抚文进,再由文进上报朝廷,押解犯人进京,不过非常时期非常手段,未免夜长梦多,又有林如海身份摆在那里,便是先开始审讯也无妨的。
    个中审讯,并不很难,大约是赛音一伙人行走在外十多年从来没有出过岔子,怎么也没想到今日会在嘉峪关翻船,连传信的苍鹰都没能飞出嘉峪关上空。
    多年无惊无险的细作生涯叫赛音这一伙人根本就吃不住宝玉的审讯手段(禁卫军们练手而已),很快便招了。
    众口一词指向瓦剌二王子脱脱木。
    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宝玉是不信的。
    不相信的原因,则是因为赛音这伙人,一开始抵抗得太强烈而招供又太干脆,以及口供太过整齐好似事先准备好的一般。
    这样的情节太过老套,即便宝玉不是干审讯出身的,也知道,天衣无缝到每个细节都完善的口供往往都不太可信。
    巧了,林如海也这么觉得。
    最终,宝玉与林如海翁婿合力,撬开赛音的嘴。
    在嘉峪关耽搁了三四天,问清楚了一切想问的,也证明了卢将军和陈副将二人并无通敌之实。
    只是因为嘉峪关地偏苦寒,军饷多有耽搁,故而才开放外郭城与来往行商歇脚,这也是边关在无战时期都会赚的外快,偏巧因为这样造成了细作渗透外郭城。只是经此一事,到底算是卢、陈二人倒霉,想来不日,监军参他们的折子就要出现在陛下的案头了。
    林如海一行人的任务是出使瓦剌,并商榷增开哈密卫榷场一事,是使臣不是钦差,能够参与审讯还是因为卢、陈二人必须避嫌,现如今,案情明朗,兰州那边也派人来接手赛音等人;陈淳等人也基本痊愈了(脱欢只要被扛着走就行,恢复的程度无所谓),时至三月,距离从京中出发已经将近四个月了,是该再启程。
    遂等附近肃州卫、张掖两地的守军赶来之后,使团便离开了嘉峪关。只留下贾瑛弯弓射大雕、神驹慧眼寻疑犯的传说。
    而马宾鳌,则是一脸正气地表示马家商队本次的目的地也是哈密卫,便是和使团一起行走了。
    冒炎章经历这些事之后颇有些草木皆兵,深怕马家队伍里也有细作,便有些犹疑:“起初,马宾鳌不是这么说的吧?”不是说出了嘉峪关就不便相送了么?
    倒是侯俊即,眼珠一转,嗤笑一声:“他倒是乖觉。”不就是看到了咱们总兵大人和禁卫军的本事之后加重筹码了么,这样的把戏,京中的人家往往都会做得委婉一点,也就是西北这边的人,啧啧啧……
    果然,接下来使团到了赤斤蒙古卫、沙洲卫等等,这些地方的官员、守将无一不表示出对使团的热烈欢迎。一方面,是真的希望哈密卫的榷场能够开起来的,改变现在拜牙一家吃肉喝汤连渣渣都不给别人留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禁卫军在嘉峪关的事终究是传开了,附近府卫关卡都知道,随行护送使团的是万岁爷的铁甲禁卫,铁甲禁卫的领头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年轻总兵。
    什么,叫贾瑛?姓贾?
    有当地上了年纪的人倒是开始念叨,三十多年前,镇守此地的将军也姓贾!当年贾将军在,一平西北,解决了从前朝末年起就一直犯边的多股番人和流寇,给西北边疆百姓营造了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那位贾将军……莫不是?
    遂当地望族的老人家派族人去打听,一打听,便知了,如今的贾总兵出身京城荣国府,正是当年贾代善贾将军的孙儿!可不就是缘分!兜兜转转三十年,又有贾姓武将来西北。
    在附近几卫都欢欣鼓舞迎接使团的时候,百里之外的哈密卫拜牙一家,可不太好过。
    拜牙今年已经六十有余,猛虎老了、爪子虽利、牙齿却不剩几个,在拜牙的几个儿子看来,阿爸年纪大了,该退下好好含饴弄孙。可是掌握权柄多年的人,又怎么舍得轻易放下呢?
    故而拜牙一家的父子角力、兄弟斗争是一年比一年激烈,但在去年末,京中传来的消息叫拜牙一家顾不上内斗了。
    陛下要在哈密卫设立榷场!
    这对于拜牙一家以及其亲族来说,可真是天上掉黄金的好事:
    增开了榷场,就代表以后可以大大方方地与瓦剌、鞑靼、亦力把里的商队交易;就代表可以掌控买卖商品的定价;就代表还可以收商业税!再也没有名不正言不顺的顾忌,咱们可是奉旨定价了、是照律例收税了,至于定价高低的差额、商税收进来的和交给朝廷的金额是否一致——前提是,拜牙仍旧是哈密卫的实际掌权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