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211.第 211 章

    这十多天的时间, 庆阳府小摊儿小贩生意极好……还有不少姑娘家每日守着时辰逛街, 就为了多看几眼京城来的好小伙子们——他们瞧着多俊啊,与当地的那些兵油子完全不一样!听说, 这些都是万岁的铁甲禁卫呢, 一身铁甲、一副精铁腰刀,价格不菲!
    禁卫军将士们和庆阳当地驻军因为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了半个多月,又一起在除夕夜喝了酒,还有赵将军问贾总兵大人讨要了新的训练方法, 并且雷厉风行地在年后就开始实行, 要求手下人时时以禁卫将士为楷模,刺激当地驻军吃苦训练。
    于是当地驻军每天起床时间也提早了, 训练也更辛苦了, 有怨言的人固然不少,更多的则是生出几分不服输的念头——凭什么我们就被称为老兵油子!
    在其后几天追赶禁卫军的过程中, 倒是相处出了几分情谊。
    如此,禁卫军中头脑灵活的沈林倒是发现有些不对,回头悄悄与宝玉禀告, 说庆阳驻军这儿的粮饷被拖欠一两个月都是寻常, 时常拖欠三五个月大半年的!
    宝玉知道,地方上,这类事情总是难免,但是庆阳的赵将军瞧着不像会是克扣士兵粮饷的人——虽然这个结论有点太武断了, 但是宝玉还是相信自己看人的眼光的。
    为了保险起见, 他在给十六去奏折的上头, 用暗语写明了甘肃一地不乐观的现状,当然,即便八百里加急,京城的十六大约得一个月才看到了。
    除此之外,宝玉也没什么好方法立即帮庆阳改变现状,虽然说一力降十会,但是庆阳才是甘肃下的一个府而已,整个甘肃情况如何,还需要再看看,尤其是去兰州看看,会一会甘肃巡抚。
    因此,宝玉更加没有对成知府和赵将军表露出自己已经禀报陛下的事实。
    倒是叫成知府有些心无着落……
    使团一行人在庆阳呆了半个月多,终于是走了。
    正月初八,使团启程,懂一些天时的向导预测了近几天的天气,说是应当不会有大风雪,而三两天的时间,足够一行人走到下一个小城镇休整。
    说实话,若不是因为时间紧迫,林如海等人也不必在大冬天里出门。
    顶风冒雪、走走停停,禁卫军一行人愣是一个都没有冻伤,虽然辅兵的体质要弱一些,但是在每天不限量供应的姜汤温暖之下,所有人的风寒之症,也就在鼻塞流涕这一步打住了。
    甚至到了后来,瓦剌一行人中也有人过来蹭姜汤喝呢……
    脱欢一开始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很是生气,但是后来他也不幸中招,某天起身发现鼻子塞住了,他本是想要硬抗一下的,再说他的行李里也有巫医配好的草药,随行人员中也跟着巫医的徒弟——可是,三天之后脱欢开始发烧……他的仆从厚着脸皮去大明人那里讨了姜汤和药,于是就没有后来啦,瓦剌人去讨要姜汤的就更频繁了。
    …………………………
    大明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沿袭前朝,只是略有改变,每一个省的最高长官不再是军政一把抓的节度使,而是只负责民政,不管司法和军事的巡抚,另设按察使和都指挥使分管当地司法和军事。
    三权分立,避免巡抚的权利过大,重蹈前朝末年的覆辙——毕竟先皇就是这么上位的,自然不会再允许有节度使这种能够拥兵自重的存在。
    甘肃省的巡抚文进,太初二十一年的进士,先时任翰林院检讨,后外放为官,历经十余年努力,终成一方大员,另外,他也是大理寺卿文远的弟弟,而大理寺卿的嫡女,则是现任北静王妃。
    当年拜牙封将一事后,西北人心浮躁、多有不稳,据说正是因为此人为人保守稳重,才被先皇钦点为甘肃省巡抚的。
    保守稳重这个词,颇有深意。
    对于一个黄沙漫天、胡汉混居、民风彪悍的地方来说,一个保守并且稳重的长官,真是一件好事情么?
    至少,从庆阳府一路西进,林如海和宝玉就对当地的民生不太乐观——胡人的地位太高了,便是在庆阳府过年的时候,作陪的当地官绅,六成不是汉人,是当地聚居胡人中的所谓智者或者当家人。可以看得出,成知府也很无奈,故而才有他隐晦的暗示,想来成知府在此地多年,也深觉不妙。
    宝玉并不是大汉族主义者,但是……这样的情况,对大明来说,确实是不妥当的。这世界,不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的后世;再说了,即便是后世,对于少数民族问题也有很多的河蟹不可说。
    这里的胡人是真正的非我族类。
    距今久远的延绵千年之久与胡人、番人就时断时续的战争且不说,就说本朝,哈密卫的拜牙一家俨然就是当地的土皇帝,听闻那儿汉人生活艰难困苦;如今大明想要收回对哈密卫的掌控权,却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这就是前车之鉴。
    翁婿两个虽然没有再详谈,但是都分明看懂了对方的意思。
    …………………………
    “古戍依重险,高楼接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侵城墙。”
    快要出正月的时候,一行人终于到了兰州,这个北可达敦煌、南可抵甘南、西可至西宁、东可入银川,位于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从兰州城贯穿而过的黄河居然没有冰冻,当然,有‘宝玉大讲堂’前几天就说了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所以绝大部分的禁卫军见此都并不奇怪。
    时至正午,甘肃巡抚文进已经在城外候着了。
    林如海作为使团之首,其实叫人更看重一层的,是他还未卸任的扬州巡盐御史兼江苏府台的职位,若不然,文进也不会亲迎。
    至于传说中那个少年英雄贾瑛,文进却有几分不以为然:【不过一未及弱冠的少年尔,想来,也是走了狗屎运与陛下少时有交情吧……】
    至于宝玉曾经的武状元是先皇钦点的这件事,却是被文进自动忽略了。
    虽然文进心有别的看法,也不会表露出来,对着一行人皆是客气有礼的,甚至于,在安排院子的时候,还是给贾瑛安排了仅次于林如海的好房间。
    当夜自然又双叒叕是洗尘宴,每路过一个城镇都必不可少的洗尘宴。
    就算文进此人在外人眼里如何保守行事,也不会犯下大错,譬如说洗尘宴自然是没有脱欢的份的——瓦剌大王子在驿站愤愤地吃着菜色也不算很差的席面。
    林如海一行人出使的主要目的早已全国皆知了,哈密卫虽然距离兰州也有千里之遥,但是比起京城、江南,兰州的人在榷场增开之后,显然是更具有地理位置的优势。商人一定是做买卖的,可是做买卖的又不仅仅是商人,还有权贵的门人和下人,不然他们怎么维持自身的体面呢?
    故而今日洗尘宴,林如海等人受到了预料之中的热情接待,比前几府更甚。
    由许进给林如海、冒炎章、宝玉、侯俊即等引荐了一些当地颇有名望家族的当家人。
    开席之前,文进又说了一番诸如感恩皇恩的话,然后邀众人举杯。
    宝玉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晚上他还得去禁卫扎营的地方巡视呢,但是作为品级和林如海一样都是二品大员(虽然武将情理上比文官要低一点)、又是天子近臣、还是本次使团安保负责的第一人,即便是侯俊即出来想要替宝玉挡酒,都不能叫人满意。
    这些当地人,很有一种“不同我喝酒就是不给我面子”的无赖意思,也未尝不是欺负贾瑛年轻,至少对着林如海,他们就不会如此几近强迫地劝酒。
    宝玉在心里叹了一口气:【这么这世上就有这么多人喜欢作死呢?或者说是因为兰州距离京城实在是太远了,我千杯不醉的名头还没有传过来吗?】
    宝玉抬手安抚了快要忍不住暴脾气和当地人扛起来的侯俊即,然后借着袖子一掩、饮尽一杯酒的姿势把解酒药吞下去:“侯参将,还要劳烦你今夜去扎营地转一转,至于此……诸位,那某便却之不恭了。”
    当地权贵见那贾瑛已然是给自己等人面子了,便不勉强侯俊即一同饮酒,转而专攻贾瑛。
    这个带着酒壶和杯子来,一口一口久仰大名。
    那个拎着大碗说神交已久。
    还有一些见宝玉喝酒痛快的,干脆抱着酒坛子来。
    宝玉来者不拒、架势十足,倒是吸引了大部分火力,间接解救了翻白眼的冒炎章。
    侯俊即回过神来:【是呵,我咋忘了咱总兵大人的凶残名号,这一群乡巴佬,好死不死来总兵大人这里逞能,都走着瞧吧!】在京城前纨绔眼里,京城之外的都是乡巴佬!
    起初兰州当地这些权贵还矜持着点的,待酒过三巡,便开始闹腾起来,更有喝红了眼的架势,就连本打算以酒惑之,以利诱之,以美人慰之的策略都没来得及实施——卡在了第一关上,叫下头跳着胡旋舞的胡姬们很无奈:【说好的,投怀送抱呢,才靠近就被酒坛子撞开了!】
    林如海作为混迹官场快三十年的人了,这一点挡酒的本事还是有的,不过因为兰州这边天寒,酒水相对江南的要更烈一些,所以,即便林如海有意控制着,也有些微醺了。
    至于冒炎章,要不是他翻着白眼被侍女带着去更衣了一回,恐怕都要直接吐在餐桌上。
    最后,贾瑛凭借一人之力,放倒洗尘宴上三四十人,文进也在内,那群胡姬自觉找到了几乎,想要靠近依偎到京城来客的怀里,却被瞧着就最俊俏的那个小郎君看了一眼,看得背上冒冷汗,然后站在原地不敢放肆。
    待到次日天明,昨夜打着主意想要灌醉使团的人宿醉之后醒来,纷纷懊恼地敲脑袋。
    文进硬是强撑着走路还有些虚浮的步子,赶去驿站想要拦住林如海等人。他到的时候,林等人已经收拾好行李(这么两个多月的时间,足以让林、冒等人身边伺候的人练就出一身飞速收拾东西的本领)在驿站楼下喝粥吃早饭了。
    “林大人……”
    “文大人……”
    “贾大人……”
    ……
    寒暄之后,文进焦急地说:“林大人何故这么匆匆忙忙就要走呢?可是在下招待不周?”
    “文大人多虑了,我等毕竟身负皇命,不敢轻忽,想要早日到达瓦剌,也好办实了榷场之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