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劣质好色系统》第53章 平定益州(四)

    话说刘璋于成都闻得腹心之地涪城失陷,心中焦急万分,聚齐诸人商议对策。
    州牧府。
    刘璋问道:“涪城身处梓潼之后,如今梓潼未失,却丢了涪城,敌兵从何而来,莫非天降不成?”
    “据闻乃是从yin平小道,经江油而来。”别驾张松道。
    “yin平小道?”刘璋不解。
    “此前松也不知此间竟还有一条道路,昨夜翻越古籍,确有记载。但也只限于樵夫数人攀行,未有作为行军之先例。”张松想着是否应该在自己的绝世名著,《蜀中地形图》中加上这一条道路。
    “既然如此,那敌军又是如何飞过崇山峻岭?难道又是那张鲁使了妖法,于空中铺设道路?”刘璋纳闷道。
    众人满头大汗,主公自战败回来之后,已是畏张鲁如虎,什么都敢想了!
    “主公,现在不是探寻道路的时候,还是讨论下一步该如何御敌才是。”黄权cha话道。
    “是极是极,诸位可有应对之策?”刘璋点头道。
    “听闻占领涪城的敌兵只有数千,主公给我两万人马,我定能将其夺回。”刘璋之兄刘瑁言道。
    刘璋翻了个白眼,不置可否,心里想着:笑话,成都总共就三万兵马,给了你两万,万一你不去打涪城而打成都,抢班夺权怎么办?
    众人见刘璋不说话,都心中明白。当年赵韪、庞羲等选了相对老实听话的刘璋做接班人,刘瑁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渴望领兵获得实权,刘璋不同意其领兵当在情理之中。
    堂内因刘瑁之语,气愤颇为凝固。
    董和打破宁静道:“黄公衡文才武略俱佳,不如让其领兵北上,以解涪城之危。”
    “不妥。涪城敌军虽人数不多,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若久攻不下,梓潼、剑阁、葭萌关之守兵粮尽又如何?”张松道。
    “按之前回报,三地兵粮应能维持两月以上,就算相持不下,也无需恐慌。两月之后,敌兵必然自退或困死涪城。”董和道。
    “涪城作为前线粮食中转之站,存储丰富,怎会粮尽?”张松呲道。
    “我不是说涪城敌兵粮尽,我是说外部诸如徐晃、段煨等军粮尽。”董和反驳道。
    “董幼宰前番献此扰敌坚守之计,就言敌军粮草不丰,必然收缩战线,以待来年新粮。然而张鲁却反其道而行,大肆出击,可见其并不缺粮,今日之困,皆因你之拙计也!”张松这话已是极为不客气,将涪城之败的原因归到了董和身上。
    “张鲁四面出击,正是因为军中缺粮,欲寻求与我军决战矣!”
    “荒谬,若其真心缺粮,得涪城之后必然西进绵竹关,进而威逼成都,以求速战速决。何以会摆出一副坚守涪城的姿态?”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各述其理,于堂内争执不下,直吵得刘璋头大如斗,遂摆手制止道:“幼宰的意思是只派成都之兵北上,无论能否夺回,其他诸部皆按兵不动?”刘璋问董和。
    “正是。”董和行了一礼。
    “子乔的意思是?”刘璋又问张松。
    “我意放弃葭萌关和剑阁,让邓贤、冷苞引兵回击涪县;刘璝、费观则固守梓潼,以挡北面和东面两方之敌;再派黄权北上绵竹关,伺机两面夹击,拿下涪县。”张松也行了一礼道。
    “葭萌关、剑阁天险岂可轻弃?”董和吼道。
    “前线无粮,守也守不住,何不主动放弃,以优势兵力拿下涪县要地?”张松驳斥。
    眼看两人又要战火再开,大打出手。
    刘璋即时制止,对众人道:“诸位如何看?”
    黄权、王累对视一眼,同道:“赞成董从事之言。”
    其余杨洪、周qun、王商、张肃则道:“赞成张别驾之言。”
    众人分成两派。
    相同之处是成都必须出兵北上,且对领兵人物没有争议。话说成都目前能领兵作战的人选已经不多,除了黄权,几乎无人可派。
    (PS:198年末,李严还在荆州南阳当小吏,李恢在云南做督邮,王平、张翼等还在玩泥巴,许靖、秦宓、刘巴等皆未在蜀中任职。)
    不同之处是一派认为拿不拿得下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让张鲁外兵攻入,里应外合;而另一派则认为不惜放弃前沿关隘也必须尽快拿下涪县要地。
    刘璋几经犹豫,最后决断道:
    令黄权为主将、张松为监军,引兵一万五千北上绵竹关,待邓贤、冷苞回兵后,从西东两面同击涪县,务必在一月之内将其拿下。
    拿下涪县之后,黄权、张松就地镇守;邓贤、冷苞则原路返回,会同刘璝、费观共守梓潼。
    另,若谁能拿下张鲁首级,则官升SanJi,赏千斤,封良田万亩。
    刘璋开出如此高诱.惑奖励,可见其对张鲁的憎恨和畏惧。
    再令刘瑁为主将、王累为监军,领兵五千镇守雒县。
    做此安排原因在于,他可不想张鲁突然又来一次神兵天降,绕开绵竹关袭了雒县,这已是成都北面的最后屏障。
    董和闻得刘璋军事部署安排,瘫坐于地,瞬间仿佛苍老十岁,再不发言。
    刘璋此番安排已是对其扰敌固守之策的全盘否定。
    他低估了刘璋那颗欲将张鲁杀之而后快的心,低估了张鲁作为敌军领袖作为香饵的诱.惑力!
    至此,董和于家内称病不出,静待刘氏被张氏取而代之,这已是后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