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春纤》第 19 部分阅读

    相遇;倒也不算十分紧要。只是先前于江家出了一回事,现今又是一遭,便是都是巧合,着实也有些难言难诉。不过,今番不比先前狼狈;彼此也是礼数周全些;她也不愿多言;只淡淡而已。现在听得江澄如此道来,行止郑重,她便有些讶异。
    她一面搀扶起江澄,一面拉着她的手坐到边上,因道:“府中竟有大事?前头倒没听得你提及,这又是怎么回事?”
    “原是二叔家中事务,我虽是侄女,到底也是两房,又是小辈,于信笺之中也不好提及。”江澄也是一叹,因将事情细细道来。却说江家二房新近忙碌不堪,着实是事情凑到了一处。
    头一样,江澄的婚事早已托付二房代为筹办,虽说还有数月之期,然则除却一应陪嫁的店铺、压箱银子、绸缎、首饰等贵重之物外,铺陈的家具、被褥乃至于四季衣裳,两家的一应礼数等,俱是要细细置办,且与亲家商讨的。加之程氏素喜江澄,唯恐不周全细致,且将一部分首饰衣料等事也接了过来。彼时只想着精细两字,四五个月细细办来,必定妥当。
    不想,内里却是另外生了大事来。
    江源久病难愈,须得延医请药,已是一桩犯难。江源之兄,江家二房长子江涵忽而寄信前来,却道发妻安氏抱病而亡,两子一女俱是年幼,又觉鞑靼颇有兴兵之意,山西亦是外松内紧,时局越加艰难,他便将发丧之事并儿女悉数托付家中。这一封信笺送来,虽是快马加鞭,虽路途不甚遥远,那报信的长随又在路上病了一场,竟费了二十日,那边儿安氏的棺椁并儿女俱从水路送来,也是昼夜加紧,算算是日,竟不过五六日便到。
    那程氏一面须得设法丧事,且与安氏娘家人细说内里缘故;二则要安置小辈,且怕有甚万一,已是延请大夫,再有江源之事,又恐拘束了江澄——她婚事将近,却又有丧事,也得小功五月,且要将此事与那边夫家再行商议,唯恐委屈了她。由此,程氏只让她安生住下,并不令沾上此事,反倒让她多与闺中密友等往来,只说:“兄嫂将你托付与我,原是入京备嫁,现今又有此等悲凉之事,你是个好的,有心帮衬,然则已是说定了人家的,若是被冲撞了,岂不令我又添担忧。且之后数月,你又不得出门,原是耽误了许多事,这几日且与那些个姑娘好生说说话才是。”
    江澄虽不愿,无奈程氏几番劝说,只得应下,便思量着请了黛玉等几个亲近熟稔的,也不过想着请来略坐一坐,聊以安慰程氏之意。不想,今番却有这样的事出来!
    “前番如此,今朝复又如是,我着实燥得慌。”江澄且与黛玉细细说完内里缘故,且又有几分惭愧,面上做烧,口中只低声道:“这样的事,也是难说难诉。不独我这边儿,便是你,心内便是着恼,休说你我情分好,便是寻常的,怕也难说难诉的。好妹妹,真个恼了只管啐我便是,若只这般含笑相对,我、我也着实过意不去。”
    黛玉听了那些缘故,度量那安氏年岁,忽而想起当初母丧之事,心内也由不得一软,当即便叹息一声,道:“罢了,既是这等事在,我还有什么可说可恼的。翌日安夫人白事,我怕也不得过来,不过遥遥焚香相祝而已。”
    江澄与安氏也不过数面之缘,并不甚相识,然也知道那是个贤惠明白的女子,此时听得黛玉这么说来,不免也触动愁肠,因叹了一声,道:“堂嫂与堂兄自来情分甚笃,并无姬妾,旧年也曾对镜描眉,泼茶赌书,着实是一对神仙眷侣。堂兄一日去了那太平州做了个知州,那里临近鞑靼,且有驻军,竟是两头都艰难。后头还有隐隐有些盗匪之事出来,他煎熬着多方周旋外头,内宅且都托给堂嫂。堂嫂她也并非无知妇人,不免每每担忧,又有上下等事操劳,竟至病故。昔日我便多有思量,若得夫妻和睦至此,便是什么样的事,也能撑过去,却不知世间之事,不如意十之□□。”
    说到此时,江澄不免落了几滴泪。
    黛玉本自纤弱,闻说这等悲凉之事,也觉伤感,陪着呜咽一场,才是低声相劝。那江澄本心却不似黛玉这般多愁善感,不过一时触动愁肠而已,及等发作出去,她也能略略振作起来,且取了帕子擦了泪珠儿,又道:“却是我的不是,倒是平白招惹你如此。今番家中忙乱,偏我又不欲婶子担忧,且让你受了这样的委屈。”
    “到底小事,原是偶尔之故。”黛玉心内已是和缓了三分,口中便不欲多提,只与江澄又说了些诗文琐事等一类,半个时辰过后,方才辞去。江澄将她送到外头,又令人仔细,眼瞅着一行人的身影消失在转角处,方才回转。
    黛玉一路却是安稳。
    及等回到家中,她且去了外头见客的大衣裳,便有紫鹃倒了茶送到跟前来,又问那豆绿牡丹之事,道:“姑娘心心念念的,今番可是如意?”
    黛玉便微微一顿,方才将茶盏搁下,又轻叹一声,道:“那欧家碧自是一等,繁华富贵之中又有幽静之态,世所罕见。然则今番有那么一桩事,日后却不好再登门了。”春纤听得这话,心中一怔,却听出黛玉之意,并非那江家有白事不好登门,她想了想,才是道:“姑娘可还恼着江姑娘?”
    “虽则不过巧合偶遇而已。今番且还有我的冒昧,但既是有了这么两遭,我也合该避嫌一二。”瞧着紫鹃眉头微皱,黛玉先这么道来,次又将今日之事说道出来。
    紫鹃闻说是如此,也是默默点头,想了半晌方细细着道:“姑娘说的是。不管如何,到底那样的人家,原不该出这样的事来。便是巧之又巧,然则两遭都是这样,姑娘总要避一避才是正经——也须得防犯冲两字呢。只是事儿却也不算大,姑娘却不必气恼,旁的不理会,仔细伤身。”
    由此,黛玉却想起先前那安氏之丧。她本就多愁善感,又多经离殇,且自体弱,比旁人更觉感伤,不觉一叹,眼圈儿微微有些泛红,道:“说来江姐姐的堂嫂安夫人,也是可惜。原是鸾凤和鸣,琴瑟和谐,不想一朝外出做官,红颜化为白骨,抛下夫婿娇儿,竟成天人永隔……”
    春纤先前便将平安州三个字记在心底——这可是后头贾家之败的伏笔,又见黛玉伤感,她只故作寻思之态,因道:“姑娘,这平安洲又在何处?我先前似是在府中听说过的,仿佛是有些干系在的,只是不知就里呢。”
    “你却不知,那平安洲的守军,原多半是府中的曲部。”黛玉却是听母亲贾敏提过几句的,听得春纤这话,只当她无意间听到了什么话。这原是人所共知的事儿,并无甚说不得的地方,她也不以为意,只徐徐道来:“现今虽远了些,到底旧日情分在,不免有些走动之处。”
    春纤听得这话,心内一阵叹息,暗想:贾家果真是无所忌讳,爪子倒是伸到军中了。枪杆子里出政权,便是昏君也未必不知呢,何况今上素日里听着,倒有明君之相。也难怪后头贾家衰败,想来家中子弟无能是尚不算什么,不过慢慢衰败四个字而已。却是这样的上进心思才是破了格子。
    由此一想,她瞧着黛玉似对此了了,并不甚理会,因想了一想,才是低声道:“姑娘,真个如此?那可是了不得的事呢。我也翻过几本史书,瞧着倒是于这等事素来忌讳。虽说这是几辈子的交情,延续至今,可旁人若是多说几句话……”
    “这……”黛玉不免一怔,细细思量一番后,却由不得变了颜色,半晌才是轻叹道:“你说的是,却是我不曾细想。读书却不明理,只将旧日亲故认作亲故,却不知公私两字了。”由此又想了半日,她才是执着春纤的手,凝神瞧了半日,道:“可怜你兰心蕙质,却不得好生读书,也是我耽误了你。只是,好姐姐,这样的话断不能与旁人说去。舅家府中,府中,却是听不得这样的话呢。”
    春纤便道:“姑娘放心,我自省得的,素来这样的话难说,也难入耳。且老太太年岁也大,越发爱热闹繁华,总瞧着花团锦簇才是好的。自然不能说这样的话,平白败兴伤神。”
    闻说这样一段话,黛玉却是怔了半日,才是垂下眼帘,着实是柔肠百结,且说不出一个字来。却在此时,忽而有个小丫头过来,且进来道:“姑娘,老太太立等你过去说话呢。”
    作者有话要说:咳咳,上一个章节稍作修改,大体没有改动。以下是解释:第一,西园并非后院,之前有婆子看守,而且黛玉也使了两个小丫头在外头看着,但是这四只都因为忙乱与私心等故暂时离去。第二,江澄是寄住在江家二房,虽然也是主子,但是管家理事的事程氏,她并不好插手太多。第三,黛玉并不是不觉得气恼,而是有了涵养,没有发作在面上,而且她这一次毕竟没有出丑,尴尬的感觉不算很严重。第四,话说我之前那一章主要的想法是引出平安州……
    第六十四章 无奈何妙玉道身世
    黛玉不免微微一怔;停了半晌,才自噙着一抹淡淡的笑道:“今儿又是什么缘故?”一面却又有些摇摇摆摆地站起身来。
    一边的紫鹃早去内里重头取了一件薄绸素面披风;且轻手轻脚与黛玉披上,听得这一声儿;便笑着道:“想来是老太太想姑娘过去说话罢。”那小丫头也就笑嘻嘻着道:“回姑娘的话,原是老太太忽而有了兴致,想着在园子里逛一逛,因唤了姑娘们并宝二爷,说这般热闹些;彼此也亲近些。”
    听着是这么一个缘故;黛玉虽略觉疲惫;倒也不愿推拒,只点了点头,含笑应了,又道:“移一刻,我便过去。且要自家收拾一二。”
    这本是常理儿,那小丫头应了一声,便自回去回话。
    春纤不免瞅了外头一眼,心内暗暗有些诧异,眼见着过不得几日便是芒种时节,正是春去夏来,百花落尽之时,虽说大观园景致不俗,却也不复春日繁华鲜亮,如何贾母竟动了兴致,竟是要赏玩一番?
    虽做如此思量,她却不曾提这个,只到了一侧托了一碟核桃枣泥糕来,与黛玉吃了两块,又道:“姑娘用一点子东西罢,也是垫一点儿,前头才去了江家半日,这会子还没歇一歇,又有这事儿,却不定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由此,又端了一盏杏仁露来。
    黛玉自振奋了精神,便不拒这些个东西,总会强与自己吃喝将养。何况此时却也有些疲倦,由此她点了点头,也是用了一些,且进了半盏杏仁露,又漱口整理一番,方才起身过去。
    照着旧例,春纤跟在她身侧,主仆两个并两个小丫头子缓缓而行,小半日便到了贾母所在的屋舍。内里已然是笑语晏晏,正自热闹。黛玉便入了内里,且与贾母行礼,方坐下来陪着说了小半日的话。
    及等众人俱是来了,一屋子且说且笑,贾母瞧着也是欢喜,便令一道往园子里而去。
    彼时春今夏来,一应桃李杏等树俱是发了新枝,倒也绿茵翠碧,低下的残红等也俱是被收拾了去的,倒也有几分浓荫覆面的清凉之意。且又有山石溪泉,鸟鸣水声,景致却也极好。
    贾母左右看来,兴致颇高,一路缓缓行来,说谈有致。虽无凤姐这一个口角爽利的,但有宝玉探春两个凑趣,却也着实热闹。及等转过一处假山石子,众人且自嬉笑,且走了十数米,眼前忽而一亮,却是一株石榴。
    这石榴树足有碗口大小,绿叶沃然,红花夭夭,下头又有一脉清泉流过,越加显出那鲜亮的花,碧绿的叶来,好似那一团火映入眼帘之中,猝然生姿,不由得人生出几分喜爱。贾母便停住脚步,细细看了半晌,伸手招来黛玉,又亲自伸手折了一朵正自半开的石榴花,与她簪在鬓间,方含笑打量两眼,又道:“你如今也渐次大了,戴这鲜花也是合宜了。”
    石榴多籽,原是常有的吉祥花纹,然则黛玉尚未出阁,贾母这般言行,自有一番深意在内里。
    黛玉年岁渐长,又聪敏善感,兼着渐知人事,听着这一句话,只觉得羞涩难当,当即双颊泛起一片霞色,且自垂下头来。她站在那花树之下,衣袖微垂,一阵清风过处,衣袂轻扬间,秀色独出,当真是一句,花美人更娇也未必能形容了。
    宝玉虽也年少,未必全然尽知内里深意,然则瞧着黛玉如此袅娜风流,亦是看得怔在当场。
    众人皆瞧在眼底,却未必窥出内里意思来,只宝钗瞧了一眼,便自垂首,过了半晌才是抿着唇微微一笑,就又一如先前了。倒是探春见着眉头微微一蹙,因顿了顿,才是看向贾母。
    贾母却自含笑看了半日,才是笑指着远处道:“我瞧着那里倒似有一株玫瑰,且过去瞧一瞧。”迎春素日寡言,惜春也小,并不能瞧出内里意思,凑趣而已。探春却忙笑着道:“老太太果真眼明心亮,我们且没瞧着呢,您倒是先见着了。”
    如此,便有与先前一般了。
    春纤先前便瞧出几分不对,却不敢贸然冲撞,现又见着黛玉虽也是含笑相对,言谈明快,但神情间却隐隐透出三分疲倦,且秀眸深深,似有许多心思藏在内里,便越加显出几分不胜来。她不免暗暗叹息,心内却又思量:贾母这般做派,稍有心思的谁个不知内里意思?黛玉素来聪敏,自然一望即知的,她却只是如此,可见心内真意,并不在宝玉身上了。
    由此,春纤不免生了三分欢喜,又悄悄上前,有意搀扶黛玉,且将她挪开一点子。黛玉目光在春纤身上溜了一眼,便又转而看向贾母,且与她说笑。
    贾母本也是机敏有心胸的,瞧着黛玉面色微白,不消心内想一回,便生就一番怜惜,且道:“走了这半日,不拘什么地方歇一阵。我们也是尽兴而来,兴尽而归了。倒也不曾辜负了好光景。”
    一干人等自是听着贾母如何说,便是如何来。倒是在水边的亭子里坐了半晌,又是吃了酒,听了几支曲子,却也算顽了半日,也都快意。又一刻,众便是拥簇贾母回了屋子,方才各自散去。
    又有宝玉跟着黛玉,有些跟前擦后,寻些事儿来邀黛玉过去说话,着意亲近。黛玉瞧在眼中,恼在心底,却一时不能发作,又有彼此自幼的情分在,瞧了半晌,她反倒将羞恼去了,重添了无奈来,只得道:“原是妙玉说着今日有些事儿寻我说话,她信笺之内说得似是紧要,虽是晚了,这会儿我也得过去。表兄说的事,明日再论,可好?”
    听得如此,宝玉虽有几分悻悻,到底一片亲近怜爱女儿的心思不变,一则不肯驳了黛玉,二则不愿妙玉久候,忙就将自己一番心思推后而论,且又想了想,重新添了两句话:“既是如此,我也回了。只是妹妹今日着实劳累,若是使得,只管先打发个丫头过去说一声,推到明日也是不迟。”
    黛玉心下一暖,便轻声应了一句,眼见着他的身影消失在月洞门外,才是垂下眼帘轻声叹息一声。那叹息声,犹如春日里柳树上的一抹轻烟,轻轻复淡淡,印着隐隐含愁的眉眼,不说旁个,就是春纤也是瞧着心中一颤,忙伸出手搀扶住黛玉,又想:真真不愧是林黛玉,着实姿容绝世,休说旁个,就是自己瞧着也得心动呢。
    “怎么你这半日不说话了?”黛玉虽愁苦在心,然则这段时日也是煎熬着的,倒也能压得住,又见春纤只默默不语,却与素日不同,不免问了一声。春纤抬头瞧了她一眼,见她犹自眉头微蹙,便特特一叹,道:“我只想着,我们姑娘这般好,无个不喜欢的,这日后可怎么是好。”
    “又是混说。”黛玉听得面上一红,因嗔怪一句,停了半晌,方又叹息一声,道:“甚么好不好,若我真个是好的,为何倒是落个孤鬼似的……”
    说及这里,春纤有心相劝,但看着黛玉双眸脉脉,自有一番愁色,却又透出沉静之气,与旧日不同,心下便是微微一顿,想了想后到底不曾说话——能说能劝的话儿,早已翻来覆去说了许多,且黛玉素日忧愁善感,总要发泄一二才好。由此,她便不曾说话,只随着黛玉一路缓缓而行,半晌才瞅着她的神色,且说几句闲话。
    如此,竟便到了栊翠庵。
    妙玉知道黛玉过来,虽面上淡淡的,心内却有几分欢喜,只拉着她到了内里坐下,又欲亲自烹茶来。黛玉见着她如此,也是含笑,一面拦了她,道:“我不过来瞧瞧你,并无旁事,少时便回去,却不必这般了。”
    妙玉方丢开此事,又与她说些闲话。
    本来并无事体与妙玉说的,黛玉便只说些琐事,不觉便说及江澄堂兄夫妻一事,又叹道:“原是好好儿的事,却耐不过世事艰辛,命途多舛八个字,着实也可惜可叹。”说罢,她想到自己身上,不免悲色更重。妙玉却也有些怔忪,双眸之中隐隐透出些迷茫,半晌才是垂下眼帘,轻声缓缓道:“平安州……”
    素日妙玉虽也与黛玉亲近,偶尔略有说及红尘事,却多是淡淡,颇有出尘脱俗之意,现今却又与旧日不同。黛玉虽伤感,到底素来敏锐,只这一声儿便听出内里怕有些旁样缘故在,便略一思量,她才是低声道:“素来不曾听你说及旧事,今番听得这一声,大有忆及旧日之情,难道这平安州,竟自与你有些因缘?”
    妙玉面上犹自有些怔忪,双眸也是难得泛起一片朦胧,半日才是垂下头,低声道:“也只得你罢了。旁个人我是再也不提一个字的。你我本都是远离故乡,你自有你的缘故,我也自有我的缘故。虽外头说起来,本在我身子弱,方得如此。但若父母在一日,哪里又能如此呢?自然也是及年长康健些,便得归家,少时也是一般模样了。”
    说罢,她犹自有些怅茫哀愁,半日不能言语。
    作者有话要说:咳咳,不说什么了,更新,更新。
    第六十四章 同戚戚真心换真意
    黛玉素与她交好;常有往来走动;又彼此性情相投,情分自然也不同寻常。此时见着她如此;也不愿再催促;只随着她一道坐在那里,默默相伴而已;心内却越加看她与旁个不同;因暗想:我常自思命苦,父母接连而去;又无有个兄弟姊妹;及至舅家寄人篱下;却又多得逼迫;自家身子也弱,并无能为,竟是个孤鬼一般。如今看来,却是自轻自贱了,再如何,总归父母疼爱入骨,百般与自己筹划;再如何,总归此身尚有凭借……
    想到这里,黛玉便渐渐生出振作之意来。
    那妙玉却是坐了半日,思及旧日种种,不觉眼圈儿微红,好一阵子才低低道:“也是想到这一处,父母家资丰厚,又独我一个。爹爹便辞官而去,遍访名医,搜罗药材。一日,他们远游至北地平安州,却是叫歹人害了,红尘三千之中,便独独剩下我一个……”
    后头的话,已是不能言语,唯有几声哽咽。
    黛玉还有什么不明白。她的爹爹,难不成便不是一般的心思?当下,她心中一悲,泪珠儿也忍不住滚将下来,又觉其深有归罪于己之悲痛,思及旧日心中所想,当即伸出双手攥住妙玉的手,含泪道:“天下父母心,莫不如是。当日我父何尝不是如此?为着我日后能多得一分助益,便呕心沥血,在所不惜!便在病榻之前,犹自为我操心!然则,我们做儿女的,眼见如此,又何尝松快一分?只恨此身无用,徒让尊长耗尽心力!”
    闻说如此,妙玉猛然一怔,再看得黛玉言真意切,只觉得一颗心也似被死死攥紧了,张口欲言,却只得双泪涟涟而已,旁的竟不能说出一个字来。
    黛玉却是早在这里头煎熬许多,又有如海叮嘱,春纤紫鹃等亲近之人劝慰,在此间又与妙玉不同,自己已是晓得什么才是紧要,便此时伤痛,却也能强自忍住,见她悲痛更甚,到底回转过来,又道:“然则,已是如此,若自己再不能振作,便是父母尊长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生!我、我,我,让他们生前如此忧虑,何能让他们死不安宁?你我,也该善自珍重,才能对得起父母泉下之灵。”
    听得这一串话,妙玉一时犹如木鸡,竟连着呼吸也是轻微了。
    她们身边,原只一个春纤,一个妙玉的奶娘曹妈妈在侧。听得她们如此言语,春纤固然也由不得伤感,且自暗暗叹息,只不能于此地言语什么,那曹妈妈却忍不住啼哭出声,哽咽道:“我的姑娘,老爷太太在天上瞧着您呢。您只看着这一个,也合该好好过日子才是!”
    妙玉浑身一震,一双秀眸已是通红,在僵硬了半晌后,却只垂头低声道:“崔妈妈,你且下去。”说罢,她便重又仰起头,背脊挺直,犹如一只素洁高颀的天鹅,便是面有泪痕也自有一种脆弱的倔强,口中的话却是平和,道:“出家多年,竟犹自看不破,却让你见笑了。”
    春纤见机,忙将那崔妈妈搀扶出去,又低声劝慰。不想那崔妈妈却是激动不已,竟哀泣说出另外一件内情来,却是后话,暂且不提。
    这厢黛玉犹自劝慰妙玉,因轻声道:“虽是红尘之外,到底父母恩深,自然不能淡漠。”然则,到底这一桩也算她的心事,不免又忍不住叹道:“可惜生老病死,竟不能身代。”
    声音淡淡,且在这一方静室只能缓缓散去。
    妙玉却渐渐和缓下来,只轻声慢慢着道:“世间事,便是如此,可与言者无二三。这一桩心事,我已是在心中磋磨数载,怨恨有之,悲痛有之,愧疚有之,渴求有之,虽常欲看破,到底耿耿于心,不能释怀。如今一朝说道出来,犹自不能淡漠度之。想来此身此世,竟也不能脱身了。”
    “父母之恩,合该相报。如今旁样不说,莫使他们一腔心血,化为乌有,空为你我担忧,却是头一样。旁的什么,竟也只能说是天命人心,不合更改罢了。”黛玉也是经历父母之丧,尤其父亲如海身故,多与她呕心沥血有干,自也能体味妙玉五六分心思,只是事到如今,多说这些又能如何,竟还是劝她善自珍重为要。
    由此,她方说出这么一段话来。
    妙玉幽幽一叹,这样的话,她如何不知,但心内未必真个能全然信服。由此,她半晌不曾说话,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她才开口将此节岔开,因又说了些旁样事项。黛玉原见着她神色渐次平和,因想着这些事也总归要自家细思,旁人不合多说,便也放下不提,只与妙玉说了些诗文,道了些佛家道家之意。眼见着天色渐晚,方告辞而去。
    不想,及等回到屋子里,见着周遭再无旁人,春纤便与黛玉叹息,道:“原来妙玉师父也是与姑娘一般,竟是此身无寄。怪道她却与姑娘这般心心相印,说谈都能到一处的,想来遭际相仿,心有戚戚。”说罢,她便将先前崔妈妈所说细细道来,又添了几句自己的话。
    原来,妙玉本名苏颐,为苏州苏氏长房嫡系,其父原为京官,又世为大族,家资豪富,几可敌国,却只得她一个女儿。后头父母故去,她又已出家,一应家业俱是为族中所夺,如何能容得她还俗!从此之后,自是远离故里,青灯古佛,方能得保平安。
    黛玉闻说如此这般,不觉也想到如今自己处境,越陷越深,不觉呜咽出声,半日也不能自抑。那声儿又极细弱极哀泣,着实让人心中一颤,且生凄凉之感。
    “姑娘……”春纤自是明白她心中所想,也不忍心,当即便低声劝道:“不说姑娘感同身受,便是我听着也觉凄凉。可怜妙玉师父,她父母在地下见着她如此,不知怎么心头滴血呢。只是这世间便是如此,弱肉强食。要让那等豺狼放手,便是佛祖也不能呢!”
    旁的话,却是没有再说了。
    黛玉也知道这话说得真切,又早在心中琢磨过得,只因她素日多愁善感,自来便爱哭,到底默默哭了半晌,才渐渐收声收泪。
    及等紫鹃端着汤羹回来,见着她如此,也只合叹息一声,因服侍着吃了半盏莲子羹,方道:“姑娘怎么又伤心了?”
    “这等风刀雪剑的,如何能煎熬下去。”黛玉本将紫鹃看做心腹,也不瞒她,便粗略提了提妙玉之事,又再三叮嘱万不能透露出去:“却是身家性命相干,再不能说出半个字的。”
    紫鹃自也难受,为着妙玉嗟叹半日,却又不欲引得黛玉重头伤心,便回转话头,因问今日游园之事:“老太太今日怎生好大的兴致,可是有什么缘故不曾?”
    春纤往黛玉身上望了一眼,没有言语,只与紫鹃使了个眼色。黛玉已是淡淡道:“不过一点子小事罢了。外祖母有兴致,我们自当过去的。”
    “姑娘,这事儿虽小,只怕旁人见着,心里却有思量呢。”春纤见黛玉只是这般说来,心内思量再三,到底低声道:“后头怕是又有些事儿,却不好说了。”
    “我本无心,便也无甚关碍。”黛玉取了帕子拭去泪珠,面容已然平和,神色淡淡的,只抬头看了紫鹃并春纤一眼,双眸幽深,似与平日不同,因道:“至于旁的,纵有十分的心,也是各有不同。先前我们择取了潇湘馆,就是一例。”
    春纤微微一怔,看着黛玉眸光深深,似一潭深水,虽有波澜,内里却是一派沉静,不免心内一叹:她话里意思,已是分明,并不觉与宝玉婚事能成——先前贾母便拗不过,只得违心背意地退步,且让黛玉住在潇湘馆内。有这一件,日后便能有第二件,第三件,最终如何,想来贾母年老,又能看到什么时候呢?夫死从子四个字,可不只是一句话,却是实情。
    然则,这等情境,虽于黛玉来说是好,但也着实难堪。
    春纤动了动唇,到底将到了喉咙的话咽下,紫鹃却是忠心,瞧着黛玉眉眼深深,神情淡淡,竟比旧日那呜咽之态更觉悲凉,虽是素来稳重的,此时也不免红了眼圈儿,不免哽咽一声,道:“姑娘,若真是如此,左右为难且不必说,外头那一起子小人,什么事儿不嚼两句的?从今而后,可如何自处?”
    黛玉对此也说不得旁样怨言,唯有默默而已,目光却落在窗纱之上。半日过去,才是道:“这窗纱却是旧了,明日里也使人淘换了去。旁人如何,也没什么奈何,我们自个该是如何,便是如何,总是好生打理就是。”
    紫鹃犹是想说两句,却吃春纤一扯,四目相对后,只得悄悄拿帕子擦了擦眼,且扯出一丝笑来,应道:“这窗纱新糊的时候好看,如今不翠了,日日瞧着却不觉,还是姑娘仔细。我这就换了去。姑娘,可照旧是这个颜色?”
    “照旧罢。也是省事。”黛玉淡淡一句话,便有些疲倦。
    春纤却拉住了紫鹃,又笑着与黛玉道:“姑娘,这屋子里都一色的清净,到底不合式哩,不如换个烟霞色,也添几分俏丽,可是妥当?”
    第六十五章 微露意双双恩赐重
    听得这话;黛玉便往那纱窗瞧了一眼,心下一想,倒也觉得有些意思,便道:“烟霞色?这也合宜,竹影斑驳,正可与茜纱相对。且外头又有些细碎繁花,殊为可爱,两厢应答;自有一番灿漫。”
    紫鹃见着她这么说来;也觉有趣,又想着黛玉少些忧愁,越加含笑,只应了一声;自去好生挑拣来。春纤也是含笑,心内不免又是一想,暗道:黛玉这般情致,活色生香,哪里是寻常之辈可消受的。若是厮配与宝玉这等饶有情趣却不知担当的,难免一日大厦倾倒,与之俱亡;若是厮配与那等醉心权力或是位高权重的,又怕净土难得,名花亦是摧折。却是两厢艰难。
    这般事却又不能一时筹划来,春纤不免在心中有添一分愁绪,却不能说与黛玉。
    黛玉却不知春纤所想,她如今处境,也只合在与紫鹃先前说的那般,不过谨修自身,静候佳音八个字而已。旁人如何想,如何做,她无从阻拦,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已。
    却不知,她这一房内安安静静,只思来日,那边儿王夫人处,虽也是静悄悄的,却别有一种绷紧了弦的紧张。
    单说王夫人这里,她只端端正正坐在上首,素来慈和的面庞犹自带着一点笑影子,却也遮掩不住满目寒光,口中的话,还照旧透着和缓,端然大家主母的款段:“老太太带着宝玉他们,竟逛了这半日的光景?好兴致,也是难得的。只是如今天也热,老太太他们可好?可有什么话?又或有什么想吃的想用的?”
    底下站着的周瑞家的,原是垂手肃立,半点儿也不敢轻忽,正是提着心等着吩咐。听得这话,她心下一松,忙就是上前一步,轻声道:“那几个婆子都是细细说了的,老太太并无旁样吩咐,不过走了半日,如今天也热,想来要用些解暑热的汤羹。”
    “这却是。”王夫人依旧面容和缓,本来停住的手指又重头拨动起挂在腕上的佛珠,一个子儿接着一个子儿地慢慢捻着,口中道:“你过去吩咐一句,老太太那里多备几样汤羹,就是宝玉并姑娘她们那里,也都照着素日所喜,各自送两样汤羹去。多嘱咐那些个丫头两句话,仔细些服侍——如今虽未暑热,却有些闷闷的,也当仔细才是。”
    那周瑞家的听得这些话,忙笑着应了,又道:“还是太太仔细周全,我们再也不如的。”
    王夫人只摆了摆手,就让周瑞家的下去,自己却是往后慢慢靠去,只倚着个椅袱想了半日,才是慢慢舒展了眉头,因想:老太太虽是有心,素日厉害,到底如今却是老封君了,底下的事也不能全让她做主。宝玉自小儿起便由着她怎么教养就怎么教养,这些全随她,到底宝玉是个好的,她也是疼爱。两厢都和气,自然妥当。可如今,她若是强要林丫头那爱掐尖要强的短命鬼与宝玉做妻,自己怎么也不能随了这意思去!
    只是占了一个长辈的名儿罢了,如何能误了宝玉前途!旧日无可奈何,如今元春她却是好的,正占了一个尊卑有序,只消她张口说一句话,老太太也不能顶着,总要看看我们的意思才是。本来,这事儿还能略拖一拖,省得老太太心中生恼,又做出什么来。现今看来却不能再只干看着了,再过些时日,上下人等也不知道要说出什么来!
    有此一想,王夫人便渐次拿定了主意。及等翌日,她便说与贾母,道是思念女儿,今番进内省视便由她过去。贾母虽有思量,心内明白,却极沉得住气,只目光微微一沉,张口就应允下来,且又笑着道:“到底你们是嫡亲的母女,原与我不同,本是隔了一辈的,虽也是至亲血脉,且漫不过母女连心四个字。”
    王夫人闻说如此,心内猛然一顿,面上依旧含笑,仿佛这不过两句打趣的话。却因她素日无甚口才,停了半晌,也不过道一声:“娘娘自来在老太太面前长大,也亲近老太太呢,我们不过是为人父母的,眼跟前见不着她,总盼着能多见一面也是好的。”
    贾母便不言语,只应了一声,且随她去。
    王夫人方松了一口气,又紧着与内里报信,定下省视的日子时辰。及等后日,她便早早按品大妆,规行矩步,一路行至凤藻宫,就有抱琴迎了上来。她原在宫中惯熟了,□□做得周全,此时与那引路的两个小太监略一点头,自有后头跟着的一个宫女上前来塞了荷包,自个儿却忙裣衽一礼,与王夫人道声万福。
    “这在宫中,却不消如此。”这抱琴自入了宫,王夫人便高看她一眼,又觉女儿元春身边只她一个是自小儿忠心得用的,虽心内受用,也不免道:“娘娘那里也只得你自小服侍,与旁个不同,合该在她身边的。只消她好,我这里自然怎么都是好的。日后却不必你过来了。”
    抱琴面上含笑,口中一味谦逊,也不提旁样话,只与王夫人说几句寻常话。及等搀扶着王夫人入了内里,又亲自端茶来,她方悄声退了出去,且守在外头。
    王夫人便点头,又仔细打量元春两眼,见着她比之先前容色更好,心下也满意,因含笑道:“这抱琴着实是个好的,有她在你身边,我在家中也能放心些。”
    “母亲莫要担心,我在宫中这么些年,自家省得这些事儿。”这里再无旁人,元春便也露出几分小儿女状,腻在王夫人身侧,又与她细细说了些琐事,不觉眼中渐渐带出些泪光来,因又道:“宫中虽好,无奈却不能时常得见说话,便老太太、太太入内省视,也不过一个时辰而已。竟连厮见半日也是不能。”
    王夫人也不免含泪,又拉着她絮絮叮嘱了好些话,方从元春询问家中诸人安好时带出先前思量之事来:“旧日你也见过那( 红楼春纤  ./1964/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