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我喜欢碾压》第十八章:惊现文系三大佬

    或许是因为黄真的原因,又或许是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这次朝廷方面的办事效率很高,前前后后不过十天的时间,就已经把这次九江平乱的封赏事宜处理完毕了。
    刘备领了新野县令,公孙瓒领了涿县县令,而黄真等这些小兄弟则被封了一个偏将军的头衔,郑森和檀道济也得到赦免,分别被封为真定,九门县令,人到了冀州,还是中山隔壁的两个县,自然能够被黄真轻易掌控。
    卢植的封赏倒是出乎了黄真的预料,在原本轨迹里,卢植一直到死都没有封侯,而现在却被封了一个关内侯的头衔。
    九江的蛮乱出现得快,但是平定的也快,因此对于各地造成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之中的那么大,这或许就是卢植用兵的习惯吧,原本轨迹里讨伐黄巾也是如此,冀州能够那么快从黄巾之乱中恢复过来,除了皇甫嵩在之后担任冀州刺史大治之外,未尝没有因为卢植进兵神速的原因。
    在九江世家的支持下,九江郡很快就恢复了以往的秩序,不过黄真等人也没有闲着,几个小兄弟分成三队,黄真,秦琼一队,李世民,李存孝一队,岳飞,陈庆之一队,拿着卢植的手令没,在九江巡视,督查吏治,过得倒是颇为潇洒。
    今日,黄真一行人方才来到合肥,就得到斥候的禀报,说是在合肥县城的门口,聚满了百姓,顿时微微一愣,目光看向自己身边的护卫队长道:“有人通知了合肥县长?”黄真在当涂一战杀得蛮人可不少,单独出行,他怕成了孙策的反面教材。
    “启禀公子,应该不是,这里只有百姓,并没有官员,应该不是前来迎接我等,倒像是百姓们自发的出来迎接一个名望极高的人。”护卫队长脸色一惊,正准备说话,那个斥候就已经提前解释道。
    “哦?扬州这边还有如此大贤?你去问问看。”黄真闻言顿时有些惊讶了,能够得到百姓如此拥戴,可见此人不凡,但是他却没有任何的消息,这让他心中如何不惊,开口对护卫队长道。
    出去不过半个时辰,护卫队长就策马疾驰而回,和离开时的疑惑所不同,回来的时候他的脸上挂满了崇敬之色,让黄真颇为惊奇。
    “公子,好消息,好消息啊。”护卫队长急冲道黄真面前,这才飞身下马,脸上满是掩饰不住的惊喜。
    “说说吧,什么人让你如此崇敬。”黄真扫了一眼护卫队长,笑着问道。
    “故尚书令乔玄年前隐居于庐江,现在朝廷赦令,封乔公为光禄大夫,现在车架正经过合肥。”护卫队长道。
    “乔玄?我若是没有记错的话,他在庐江还没呆满一年,就会如此名望?”黄真闻言顿时有些奇怪了,乔玄此人黄真知道,在前世还有人将他和二乔联系在一起,认为他是二乔的老子,但是以名望论,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吧。
    “若是乔公自然没有这样的名望,不过乔公在庐江的时候往来求学者无数,其中收下了三个弟子,这些百姓出来迎接,就是因为此三人的原因。”护卫队长解释道。
    随后不等黄真询问,他又立刻接着道:
    “其中一人名曰范文,字仲淹,乃是名士范滂之后,因党锢之乱迁居九江合肥县,由母亲抚养,加上街坊邻居照料抚养长大,成年后范文为感激邻里,专门设立了私学,教导邻里子弟,在合肥广有名望。”
    “年前,长沙太守不知是和缘故在洞庭之策修建了一座高楼,名曰岳阳楼,范文携同友人至此,忽有所感写下了一篇《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令人敬佩万分。”
    “又一人,名曰王守仁,字阳明,乃是贫民出身,少时与范文为友,一同在范文母亲身边进学,后来还创立了一个什么心学,被汝南袁家的家主袁成,还有乔公称为堪比孔孟荀董的大儒。”
    “最后一人名曰崔浩,字伯渊,乃是清河崔氏的一个旁支,此人虽然不及前面二位有名望,但是在合肥县中却也不差,合肥县中六成的私学都是由崔家所立。”
    “此三人一见如故,听说乔公隐居于庐江,立刻收拾行李准备前往求学,当时就有人问起,汝南袁家家主袁成也是当时大儒,隐居汝南,他三人为何不去袁家求学,反而去找一个贬斥的乔玄?”
    “当时范仲淹的回答却令人惊讶,他说出了:乔公度辽安民时,袁氏已是第一家。听说袁成在得知这句话后气得把书房砸得稀巴烂。”
    “范仲淹?王守仁?崔浩?”黄真有些惊讶的看着侍卫,眼中满是惊讶之色。
    范仲淹和王守仁就不要说了,那个崔浩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是北魏除了名的谋臣,自比留侯张良,虽然不知道具体有没有张良的能耐就不知道,不过才能却是不差,力排众议主导了灭胡夏,灭北凉,出击柔然三次大事件,解决了北魏的隐患,走向大兴,是一个极其厉害的谋臣。
    而让黄真对他印象深刻的事情在于他主张灭佛,掀起了三武灭佛的序幕,在北魏太武一朝,达到‘一境之内,无复沙门’的可怕程度,比之后来周武帝,唐武宗造成的效果强大了许多,这其中崔浩就立下大功。
    心中想象,黄真心中就不由得发出惊叹,要不要这么恐怖啊,九江这是大佬的聚集地么,先是当了水贼的郑森,檀道济,现在又钻出来了范仲淹,王守仁,崔浩这三个文系的大佬,接下来是不是还要爆出个什么牛逼人物了。
    “公子?公子?”护卫队长说完后,看着一脸呆滞的黄真有些疑惑的连呼了数声。
    “啊?哦,想不到小小的九江,居然有如此之多的人杰,你去通知合肥县长,我们大张旗鼓的进城,我也想会会这些九江大才。”黄真顿时从失神中惊醒过来,笑着道。
    “喏。”护卫队长立刻吩咐底下的军士去准备。
    “你去传信给高老师,让他调两部的暗卫到扬州来,扬州人杰众多,我们不能错过了。”黄真看向身边的秦琼吩咐道。
    “喏。”秦琼点点头,转身离开了。
    “既然要弄人才,那就弄得彻底点吧。”黄真看着远处合肥县的方向,口中喃喃自语道。
    他调暗卫可不是一时兴起,也不仅仅是因为范仲淹三人的出现,而是早有谋划,现在不过是提前了而已,在三国很多人认为魏国和蜀国是大佬,吴国在周瑜之后都是菜鸡,那就错了,实际上在三国,名将人才最多的就是吴国。
    不说别的,看看武庙,蜀国进去的就两个,关羽,张飞,魏国进去的一个半,张辽,邓艾,邓艾差不多都算是晋朝的人了,吴国呢?周瑜,吕蒙,陆逊,陆抗,由此就可以看出吴国的实力。
    元人毁史,清人篡史,宋朝时期的历史评论,或许比之现在还要准确一些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