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少年太师》第29章 朝堂煮饭,宰相洗菜,皇帝..

    “什么?太师你有良策,可以永解饥荒?”李二听了,有些不信,“太师不可妄言!”
    房玄龄也点头,他站出来,道:“我掌握一些户部文案,天下的粮食总是不够,去年的年景也不好,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太师说可以永久解除灾荒,这话夸大了吧?”
    “我并未夸大。”长孙澹道,“永久解决饥荒的关键,我已经掌握,我府上有两个下人,正等在大明宫外,传他二人进来,诸位就可以了解了。”
    “快宣!”李二心中虽然也不完全相信,可好奇心却勾起来了。
    太监出了宣政殿,很快,带着张龙,赵虎两人上来。
    张龙背着一个大袋子,赵虎托着一个木箱,木箱里都是泥土,还有一个植物的绿叶部分。
    长孙澹走过去,从张龙背负的大袋子之中拿出一个金huang色的棒子,又从赵虎托着的木箱里挖出一个块状的东西,道:“陛下!解决大唐饥荒的关键,就是这两物!”
    “这是何物?”李二,还有满朝文武,都不知道长孙澹手中究竟是什么。
    “陛下,这金huang色棒状的,叫做玉米,土中挖出的,叫做土豆,都是外域的植物,但是产量极高!”
    “玉米在一般的田地之中,每亩能产八百斤以上,土豆在很差的条件下,也能亩产一千斤!”
    “这两种作物,都是高产,而且颇为可口的作物,如果在大唐推广,大唐未来,就永远不会再遭遇饥荒!”长孙澹手持土豆,玉米,朗声说道!
    “什么?一个亩产八百斤,一个亩产一千斤?”李二当时就惊呆了!
    qun臣也是一阵喧哗!
    李二不是那种五谷不分的皇帝,他对农事有一定了解。
    这个时代,北方种植粟,小麦,南方种植稻,还有一些地方种植高粱。
    可是,产量都不高。
    无论南方,北方,最好的良田,每亩也就三百多斤的粮食产量。
    这也没有办法,农业技术在古代发展的不快,农具,人力不足,天气,水量,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亩产三百斤,就算丰收了。
    因为不可控因素,经常会有天灾,比如蝗灾,旱灾,水灾等等,一旦发生灾害,马上减产,一亩地可能只有一百斤粮食出产。
    这时候,就会灾荒。
    此时长孙澹拿出来的土豆,和玉米,他竟然声称就算差田,一亩地的产量都有八百到一千斤,这简直要吓死人!
    如果真有这么多,那大唐以后真的就不会再有饥荒了!
    李二此时将将信将疑,他不敢相信的太早。
    “太师,你所说可是真实?”李二问道。
    “臣不敢妄语。”长孙澹道,“陛下,如果您不信,完全可以在长安城外的皇庄试着种植,臣敢保证,产量只多不少。”
    “太师,你这玉米和土豆,都是没见过的东西,真的可以吃嘛?”程咬金又质疑。
    房玄龄和魏征两人也点头。
    人们天然怀疑没见过的东西,不止是他们两个,除了长孙澹外所有人,包括李二,都怀疑这一点。
    “当然可以吃,这一点现在就可以验证,陛下,如果您愿意,我们可以就在宣政殿,现场做出来吃。”长孙澹道。
    “好!”李二当即就答应了。
    “来人,将这土豆,玉米送到皇宫后厨……不!让后厨将火炉等炊具送到宣政殿来!朕要在宣政殿,和百官一起看太师煮饭!”李二下旨。
    他不放心皇宫后厨的人。
    而且,这土豆,玉米,如果真如长孙澹所说,可以亩产千斤,那真是神赐予大唐!
    李二的身体都有些激动的颤抖,他想要亲眼看到,这东西能不能吃。
    太监听了,都觉得稀奇,“陛下居然要在宣政殿煮饭?”
    长孙澹此时道:“陛下,我会烹制土豆,玉米,不过那土豆,和牛ròu一起味道更佳,陛下记得要后厨拿一点牛ròu和盐来!”
    “好好好!都依爱卿!”李二也顾不得什么体统,连忙说道。
    很快,太监让皇宫后厨的人,送来了火炉,砧板,炊具,盐巴等物。
    百官将长孙澹围住,想要看他如何煮饭。
    李二也从龙椅站起,站在百官之中,看长孙澹怎么做饭。
    长孙澹却是不亲自下场,:“陛下,我虽然会做这土豆和玉米,可是却不会切菜什么的,需要有人打下手!”
    “俺来!”程咬金说道,说完还撸起袖子。
    “我也来!”李绩说道。
    “我也试试。”房玄龄道。
    “好啊,房大人,你心细,帮我把土豆洗干净吧,记得泥一定要洗掉。”
    “卢国公(程咬金),你斧头用的不错,估计刀法也好,帮我把牛ròu剁成块。”
    “尉迟大人,你去给帮房大人,他洗好土豆后,你把土豆皮给削掉。”长孙澹动zui不动手,指挥那些官员动手。
    房玄龄,程咬金,尉迟恭等人,还真按照长孙澹的命令,你洗你的土豆,我剁我的牛ròu,将宣政殿gao的和厨房一样。
    李二也看着心痒,他看了又看,终于还是绷不住好奇,对长孙澹问道:“太师,朕要干什么?”
    “陛下啊?你帮我把玉米叶子和须子拔掉吧。”长孙澹说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