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少年御史》第12章 西北动乱(求鲜花!求收藏!)

    林阁与李景一两人来到了驿站之后,林阁亮出了自己钦差大臣的身份,驿站的官员得知林阁是钦差,立马将驿站中最好的一间房给腾了出来。
    放置好了行李之后,李景一去喂马,林阁在房中展开纸张笔墨,写了一道密疏。
    首先,是西北农民动乱的事情,这个时代没有网络,坐在京师的皇帝根本不知道这件事,虽然规模不大,但毕竟是他兑换“独孤九剑”引起的,所以还是有必要告诉皇帝一声。
    至于他是怎么知道的……林阁在信中解释道自己卜了一卦,算出来的。
    之后,就是自己遇刺的事情,不过这种事他在信中一笔带过,没有多写。
    写好之后,林阁将信封好,交与了驿站专门送信的官兵,此时魏忠贤在宫中势力远没有达到鼎盛时期,所以这种钦差大臣直接送予皇帝的密信是不担心他会看到或者拦截的。
    两人在驿站休息了一晚之后,便继续南下前往杭州府,到达天津之后换水路,之后一路上倒也没有遇到什么危险,顺风顺水地前进着,只不过林阁却不太好受。
    因为他竟然晕船。
    林阁本来是不晕船的,但是穿越到这个时代,只有十岁的他身体完全没有以前好,晕船了。
    于是,本来早就该到杭州府的,林阁硬生生多拖了好几天才到。
    ……
    与此同时,京城因为林阁的一纸密疏,也搅动起了不小的波澜。
    朱由校看过林阁的密疏之后,大为震怒。
    是谁胆子这么大,竟然敢刺杀钦差大臣?简直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他严令锦衣卫调查此事,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也被皇上的动怒给吓到了,连忙保证一定尽快查出事情的真相。
    由于李景一回报说刺客用的都是刑部的东西,尽管他也说了此中可能有蹊跷,但急疯了的锦衣卫们哪管这些?他们直接开始找刑部的麻烦,无数刑部官员被锦衣卫单独带走问话,更有甚者将刑部官职不是很大的官员严刑拷打,想要从他们口中撬出点什么来。
    一时间,朝中人心惶惶,大臣们都知道皇帝因为那个少年钦差遇刺的事情动了真怒,生怕惹祸上身。
    不过,对于林阁信中所说,他卜了一卦,察觉到西北有农民动乱这件事,朝中大部分大臣都嗤之以鼻。
    早朝上,大臣们就直接对皇上说:“林阁小儿乃是妖言惑众,圣人有训不语怪力乱神,这种算命卜卦之事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对于这点,朱由校本人其实也是不大信的。
    毕竟林阁给他写这封信的时候刚出京城,就算西北边界有动乱,他又怎么能知道?
    “罢了,这事就容后再议吧。”朱由校看大臣们都不相信,自己也没那么确信,就打算把这件事带过去。
    可是,那些老顽固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
    “圣上!国家安定之事乃是大事,怎么能任一个十岁小儿乱说?更何况他是朝廷命官,钦差大臣,没有任何考证就对皇上说边界有动乱,实乃欺君之罪!望圣上收回他钦差的身份,治他大罪,否则难以服众!”
    这句话是一位御史言官带头站出来说的,他这一开头,无数大臣附议,纷纷要求皇帝治林阁的罪。
    朱由校也是对这些老家伙很无语了,你们之前不还不承认林阁他是朝廷命官吗?怎么要治罪的时候就承认了?
    “咳咳,此事朕自有打算,无需再议。”
    朱由校轻咳了两声,说道。
    “请陛下治林阁欺君之罪!”一名大臣马上跪下大声说道。
    “请陛下治林阁欺君之罪!”又有无数大臣跟着跪下了,重复了刚刚这句话。
    朱由校扫了一眼,看出这些请命的大臣全都是东林党人,不禁默默地摇了摇头。
    国家朝政现在由东林党人一手把控,就算是他这个皇帝也根本拿他们没办法。
    难道,真的要牺牲林阁来“安定军心”了吗?
    他本来想让林阁当这个官,也就是一时赌气,看东林党的魏大中不爽……你说他不过是个小儿,那我就让他坐你的位置恶心恶心你。
    谁知林阁上了朝之后,朱由校才发现此子伶牙俐齿,思路清晰,实在是难得的少年奇才,最关键的是,林阁出身干净,没有任何党派的烙印。
    于是,朱由校对其寄予厚望,甚至放手让其做钦差,为的就是培养出一个自己能用的,年轻有为的大臣来。
    不过,东林党也不是傻子,他们知道小皇帝心里在想什么。他们对自己的利益看得十分重,为了除掉林阁这个变数,这些家伙竟然开始逼宫了。
    “既然如此……”朱由校捏紧了拳头,然后说道,“那就按众位爱卿所说……”
    “报!”
    就在朱由校话说到一半的时候,一名官员匆忙跑入大殿,直接跪在了地上。
    “什么事?”朱由校见有人打断他,并没有多恼怒,而是十分急切。
    作为皇帝,他知道早朝的时候有急报,就一定是大事发生了!
    那名武官马上回道:“启奏陛下,西北甘肃出现农民叛乱,数万民众杀了守城将领,其势越来越大,请速派大军镇压!”
    此话一出,大殿中几乎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刹那间,整座大殿安静无比,估计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