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超市通大唐》第161章 考察盐湖

    [,net]
    早上出门的时候也就七八点,等到下午来到茶卡镇时,已经四五点了。
    先是乘飞机,落地后大巴,来到县城后再坐中巴,然后牛车。
    从县城到小镇,每天只有两趟班车,韩逸来的时候没赶上,就只好坐着老乡的牛车,一路颠簸,晃晃悠悠的向前磨着。
    还好韩逸比较佛系,干脆闭着眼睛,躺在牛车上睡了一觉,等到醒来时,已经到了茶卡镇。
    蓝天碧水,韩逸在城市住久了,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蔚蓝的天空,心情顿时畅快无比。
    小镇不大,虽然修了公路,但是一眼望去,还是能看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影子,有很多的平房,砖房,在这里,几乎看不到什么现代化的东西。
    整个小镇的经济支柱,就是这片盐湖了,自从盐湖开发后,这里的村民就世代干起了制盐的行当,国家在这里成立了专门的盐司,负责茶卡盐湖的采盐,运输,销售。
    不过随着这些年世界盐市的趋于饱和,小镇的盐市生意也每况愈下,大家近几年的日子,都过得不怎么好。
    想想也是,对于现代人来说,盐这种东西从生下来就没断过,好像在印象中,盐就是非常便宜的东西,根本注意不到它的存在,青海随便一个盐湖的盐量,就够世界人民吃好几年的,所以这玩意只能越来越便宜。
    再加上盐湖附近,土地都是盐碱地,基本放不了牧,所以小镇的居民,也没办法放牧,只能世代干这一行当,整个小镇,牧马只有可怜的几十匹,牛羊什么的,也是少得可怜。
    韩逸找到了盐湖管理局,也就是盐司,说清了自己的来意,负责人一听韩逸要进货60吨,还是第一笔订单,往后还会更多,当即就笑开了花。
    这可是大客户啊,超级大的客户。
    负责人就拉着韩逸,来到了盐湖附近的农村吃饭。
    盛情难却,韩逸正好饿了,就跟着负责人来到了一家村民的瓦房中。
    村民姓韩,生了两个闺女,大女儿叫燕子,小女儿叫巧巧,小女儿还在上学,今天没回家。
    韩逸造访的消息很快就在村子传开了,热情的乡亲们都是拿着菜,拿着肉赶了过来。
    很快,整个房间挤满了人,韩逸被围在了中间,这个吃一口,那个喝一口,享受到了国宾待遇。
    “来来来,韩老板,我再敬你一杯〃¨!”负责人端起一杯青稞酒道。
    “咳咳咳,不能再喝了,这酒虽然劲不大,喝多了也上头啊,哈哈哈……”
    第161章 考察盐湖-->>(第1/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咳咳咳,不能再喝了,这酒虽然劲不大,喝多了也上头啊,哈哈哈……”
    负责人大笑一声:“乡亲们,韩老板可是我们的金主啊,大家今天一定要把韩老板伺候周到了,咱们盐湖,很久没来这么大的单子了!”
    乡亲们听说韩逸的订单后,更是热情洋溢,家家户户都往这边赶,把自己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好酒好菜全都端了过来。
    “来,韩老板,尝尝我家的酿皮!”
    “尝尝我家的手抓羊肉!”
    “这是俺家的牛肉干,韩老板快尝尝。”
    乡亲们热情难却,韩逸也是大为感动,在大唐待久了,成天跟长孙冲,房遗爱几个孙子勾心斗角,还要时时防范李世民的黑手,心累的一批。
    现在被乡亲们包围着,韩逸也是再次感受到了人情的美好,就想出点力,帮乡亲们改善一下生活条件。
    刚进村的时候,韩逸打量了一下村庄,一眼望去全是瓦房,经济条件不容乐观,韩逸小时候也是住过几年农村,现在村民们住的房子,就和十几年前韩逸在爷爷奶奶家住的房子,一个水平。
    韩逸端起青稞酒,一饮而尽,随后就询问起了大家平时的生活,收入等各种问题。
    负责人叹息道:“.」这几年,盐市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整个世界的的市场,都快饱和了,以前非洲那边缺盐,这里的盐供完了国内还能供非洲,现在非洲那边也发展起来了,对外进口的盐也越来越少了,生意越来越难做了,盐价越来越低,以前一斤卖2元,现(吗的的)在一斤1块都卖不出去,大家的收入越来越少,好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小镇越来越留不住人了,大家的收入还不如七八年前。”
    韩逸就皱眉道:“冒昧的问一下,现在盐湖里的工人,每个月收入有多少?”
    “不到1000吧。”
    !!!
    “这么低?”
    韩逸也是吓了一跳,没想到这里的收入这么低,竟然还不到1000块,就连西安市的最低生活保证金都不到。
    这也太低了吧,怪不得年轻人都往外跑,讲道理,这么低的收入,放韩逸,韩逸也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