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技艺大师》民间技艺大师 客家民间老行当

    客家民间老行当,你还记得几个?
    时代发展越来越快
    以前穿街过巷的一些老艺人渐渐不见了踪影
    藏在巷子里的老行当逐渐没落
    以下客家民间老行当,你还记得几个?
    做灯笼
    客家人每逢过年、添丁、迎灯、祭祖......都少不了形式多样、别致新颖的传统手绘灯笼。这些都来自做灯笼人的制作技艺。
    代写书信
    过去可没有九年义务教育,在漫长的年代里,文盲率一直非常高。一个村里往往没几个识字的人,更别提写出完整通顺的信件或合乎格式规范的文书,写书信、读书信就成了一份职业。
    其实直到几十年前邮局门口还有这样的从业者,摆一张桌子替人代笔。
    古时,还有人专门负责帮人写法律文书,那可是个考验责任感、人品的职业。还记得胡鸽演的宁采臣吗,他就是个“巡城马”,不仅送信也帮人写信、读信。
    流水席总管
    农村红白喜事,要摆流水席,通常短则两三天,长则六七天。
    宴请乡邻亲友都得自己在家办,做饭要请大厨、端菜打扫要请人帮忙。如果没有一个人总览全局,那就会乱得一塌糊涂。而流水席的总管呢,就是总览全局的人物。
    有个乡镇领导曾说,以前选村干部,选上来一些大款、无赖,不操心不办事,弄得一塌糊涂,还不如找经常做流水席主管的老男人。这些人有一定的指挥能力,也有一定的威望,为人热心,往往能把事儿办好……所以嘛,有很多流水席总管,往往都是村干部。
    现在,酒店慢慢取代传统流水席,虽然也会象征性找个主管,但真的就是象征性的了。
    磨剪刀
    “磨剪刀嘞,戗菜刀……”这样铿锵抑扬的吆喝声,在客家农村地区不知吆喝了多少年。那拖着长音的调调却印在每个客家人的脑海里。
    在实际生活中,扛着长凳四处奔走的磨刀人始终是一个边缘化的形象,他们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坚守着怎样的手艺?
    修钢笔
    没有一支钢笔,便算不上一个学生。没有一支好的钢笔,便如没有好武器的士兵。它不仅关系到你的学习,有时候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可中性笔的出现,让这种需要经常吸墨水的钢笔渐渐被人遗忘。
    修鞋
    zui里噙一两枚小鞋钉,身边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得响,时不时还跟身边的人开个小玩笑,这是大部分修鞋匠的工作状态。
    只是,在这个人人追求新潮的时代,修鞋,是不是正在变成一个日渐陌生的动词?
    弹棉花
    以前的棉被子都是根据自己要求让棉花匠根据重量定制的。
    棉被都是棉花匠通过棉花榔头敲击弦把棉花弹松,铺平、经线才能做成的,保证不含化纤,不含黑心棉。
    小时候见到的弹棉花的人很多,他们的经营方式一般是弹一家等下一家。因为弹一g棉絮耗时颇长。弹的过程中,那节奏分明的声音早已穿墙入户,声播百家了。
    画糖人
    先不讲作为零食卫不卫生,起码每件产品都是工艺品啊,这手艺应该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下来吧!
    以前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天天校门口都能看见画糖人。如今市场还是有的,就是这手艺会的人越来越少了。
    打铁
    农民都上楼了,火钳、镰刀、锄头、钉耙、斧头都不用了,有也都是工业化批量生产。
    从前街头经常听到这样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实在是好不热闹,而如今这清脆的打铁声,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现在铁匠师傅在地方旅游景区内倒能偶尔见到。
    修表
    以前如果有那么一只手表,那么一定要把它戴在手腕最显眼的地方。因为这可是个稀罕货,不是什么人都买得到的。
    如今,基本上有了手机就不再需要手表了,除非它是劳力士。
    修伞
    过去每年春天,城里各大街小巷会活跃着一批修理雨伞的手艺人。他们走街串巷,不停地吆喝“修伞儿……”吆喝声响过之后,总能招来一些拿着坏了的雨伞前去修理的人。
    可是,现在修伞师傅早已难觅踪影,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修伞业已没有市场。
    修藤椅
    以前藤椅一般来说可是要生活条件好点的人家里才有哦~现在都扔掉换红木、皮质的了。
    如今这份手艺在部分乡镇偶尔还能见到。
    木工
    过去老百姓都得靠木匠做家具,箱子、桌子、柜子、g、板凳什么的,当时木匠还是个很让人羡慕的职业。
    在普通老百姓中间,木匠们算手头比较宽裕的一qun人。
    编竹匠
    记得小时候,我们基本没什么玩具。因此,一个草编的蚱蜢都能让我们高兴上半天,而那些竹篮、簸箕也是家里的常用物。
    如今,各种玩具充斥各大商场,塑料、铝制品也取代了那些简陋的家具。
    还好客家人对竹子制品情有独钟,编竹器的行业还是比较顽强地生存到今天。
    草编
    曾经在农村很常见,用稻草编织而成,几乎没有成本,下雨天走泥地还特别防滑。
    到现在,还穿草鞋的人已经没有了。可一双精美的草鞋,倒成了不错的工艺品,挂在家里,也有点怀旧的意思。
    剃头
    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简单工具,老师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运动,左右配合,工具轮番上阵,上下兼顾,协作,半个小时后,由长变短,面目一新,耳鼻舒畅。
    精湛的手艺向人们诉说着,其实并不是万事开“头”难。
    草药师
    记忆里,草药师是像神一样的,在他那里看病,是不花什么钱的,就算是被毒蛇咬、断筋骨,他都可以治疗而且费用不贵。
    可是现在会草药的师傅还有几个?
    编斗笠
    斗笠是农村地区家家户户必备的遮雨遮阳用具,承载着农耕文明历史的竹编绝艺。
    捡瓦
    以前在客家农村住的都是瓦房,房子上面盖的瓦,要是常年不整理就会漏雨,所以过年以后春雨来临之前捡瓦师傅都很忙。
    制杆称
    制杆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道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
    自从有了电子称,这门手艺迅速就没有了市场。
    补锅
    “补锅咯,补锅噢.....”听到这样的吆喝,仿佛回到了从前。
    谁家的铁锅坏了,拿出来;补锅匠支起小火炉,拉起风箱,化上铁水,将铁锅的小洞清理,手上托着一块垫布,布上放些木屑,对着锅的小洞,从背面把溶化的铁水倒到小洞上,布棍一顶,片刻时间补好的锅就能烧菜了。
    打爆米花
    “嘭”!一声脆响,米花四溅。小时候谁没见过,谁没吃过?
    如今老式的爆米花机已越来越难见到,要想吃到正宗的老式爆米花可不是那么容易了。
    扎扫把
    用山上的野茅草或高粱杆等扎的扫把,好使又耐用。
    只可惜现在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这手艺可能就要失传了。
    推磨
    推磨,这可是一件不想干又不能不干的活,农村人基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农村生活没用上机器磨、电磨之前,都是用石磨来推磨大米、小麦、玉米、黄豆的。
    这些老行当,
    相信你曾经一定见过几样!
    他们或成为我们午后玩乐的聚集地,
    又或是我们哭泣时的最佳礼物
    ……
    如今,我们都长大了,
    这些老行当也成了稀缺之物,
    但回忆里的那份感觉,
    永远都不会变……
    铁画编辑
    铁画,指用铁片和铁丝锻打焊接成图画的一种工艺品,一般涂成黑色或棕红色。
    中文名铁画创始人清朝康熙年间的铁匠——汤鹏所属地域安徽省芜湖市代表作品《长征》、《迎客松》
    目录
    基本信息
    引证解释
    概述
    扬名天下
    鼻祖
    名家
    词语解释编辑
    基本信息
    词目:铁画
    拼音:tiěhuà
    注音:ㄊㄧㄝˇㄏㄨㄚˋ
    英文:ironpicture[1]
    引证解释
    1.形容刚劲的书法。宋林光朝《次韵呈胡侍郎邦衡》:“至竟银钩并铁画,相传海北到天南。”参见“铁画银钩”。
    2.工艺美术的一种。用铁片打成的线条构成图画,涂上黑色或棕红色,作成挂屏、挂灯。相传是明末清初安徽芜湖铁匠汤鹏所创,以后逐渐传到外地。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七:“往时在都门,作三画诗。芜湖铁画,饶州磁画,松江火笔画也。”清陆以湉《冷庐杂识·铁画》:“芜湖铁工汤鹏,能揉铁作画,花竹虫鸟,曲尽生致。又能作山水屏障,好事者以木范之,悬於壁。或合四面成一灯。锤铸之巧,前此未有。”[1]
    基本概念编辑
    铁画是用铁铸成线条,再焊接而成的一种美术作品。主要是借鉴国画的水墨,章法,布局,线条简明有力,
    铁画——火车
    铁画——火车
    苍劲古朴。铁画工艺综合了古代金银空花的焊接技术,吸取了剪纸、木刻、砖雕的长处,融合了国画的笔意和章法,画面明暗对比鲜明,立体感强,在古代工艺美术品中独树一帜。汤鹏所创作的铁画,是我国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铁画有国画黑白相间的风韵美,也有西画层次分明的立体美。铁画的种类很多:有人物木石,山川风景,花鸟草虫,总之凡能在纸上画出来的,铁画均可一展其风韵。至今人民大会堂还悬有巨幅铁画《迎客松》。铁画为天朝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它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采用天朝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
    芜湖铁画编辑
    概述
    芜湖铁画,原称铁花,安徽省芜湖市著名的天朝传统工艺美术品,为芜湖地区特产。铁画艺术的创始人是清
    天朝艺术画
    天朝艺术画
    朝康熙年间的铁匠——汤鹏。[2]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相传系明末清初安徽芜湖铁匠汤天池所创造,以后逐渐流传到北京和山东等地。(又有铁画的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一说),并逐渐享誉四海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形式有立体和半立体的。品种除立轴、中堂、横幅和条屏(一般都用外框)外,还有合四面以成一灯的铁画灯。
    铁画工艺综合了古代金银空花的焊接技术,吸取了剪纸、木刻、砖雕的长处,融合了国画的笔意和章法,画面明暗对比鲜明,立体感强,在古代工艺美术品中独树一帜。汤鹏所创作的铁画,是我国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现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和毛首脑纪念堂内的《长征》诗词巨型铁画是我国当代铁画工艺的杰作。
    尺幅小景
    多以松、梅、兰、竹、菊、鹰等为题材,这类铁画衬板镶框,挂于粉墙之上,更显端庄醒目。
    灯彩
    一般由4至6幅铁画组成,内糊以纸或素绢,中燃银烛,光彩夺目,动人神魄。
    屏风
    多为山水风景,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扬名天下
    芜湖濒临长江,交通便利,曾为明清时期全国染浆业中心,天朝四大米市之一,自古以来冶铁业就十分发达。发达的冶铁业和高超的锻技,为芜湖铁画的创造提供了先天的基础和条件。
    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
    铁画——孔雀
    铁画——孔雀
    韵天成。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铁画始于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天池与芜湖画家萧尺木相互砥砺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芜湖铁画源于国画,具有新安画派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倔的基本艺术特征,是纯手工锻技艺术。它以铁为原料,经红炉冶炼后,再经锻、钻、抬压焊、锉、凿等技巧制成。既具有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是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
    芜湖铁画曾参加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匈牙利布达佩斯造型艺术展,并赴ri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亚、沙特、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959年~1960年老艺人储炎庆和几位弟子制作的大型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和铁书法《沁园春·雪》等作品布置在人民大会堂。芜湖铁画历经了340多年的承传和发展,在传统形式的尺幅小景、画灯、屏风基础上,又创有立体铁画、盆景铁画、瓷板铁画和镀金铁画,形成了座屏、壁画、书法、装饰陈设和文化礼品等五大系列二百多个品种,以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艺坛独树一帜。
    天朝工艺美术品的夺目奇葩
    徽匠
    徽匠
    铁画以低炭钢为原料,艺人们以锤代笔,以炉为砚,以铁当墨,衬以白底,装框成画。画面保持铁的本色,不涂彩。构图采用天朝画的章法布局和笔意,远景赋以疏细线条,近物则以粗犷布势,使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能得TouShi之感,人物能具传神之态,花鸟能显栩栩之姿,锤锻之巧与画理相通,绘画与工艺品结合。
    1959年,大幅铁画“牛郎织女”参加了莫斯科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和巴黎博览会。“牛郎织女”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织女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孙女,牛郎则是人间一个贫苦的孤儿,常受到兄嫂的虐待而过早地自立门户,因受之于天意与织女相爱,并生儿育女,男耕女织,幸福地生活着。不料这件事让玉皇大帝知道了,他非常生气,立即派天神逮回织女,织女被捕上了天,而牛郎却不能上天,只能抱着儿女仰天哭号。后来他的老牛在临死前嘱咐牛郎在它死后,剖皮制衣,即可登天。果然牛郎偕儿女一起上天寻找织女而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凭空而划,顿时出现了波涛滚滚的天河,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相聚,万分悲痛。后来终于感动了玉皇大帝,允许他们一年一度于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这幅铁画很好地表现了这一天朝历史上动人的神话故事。1960年他们又为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制作了长4.5米、宽2.5米的大幅铁画围屏“迎客松”,受到了**总理的高度赞扬。在这一围屏前,总理曾多次会见各国友人,并摄影留念。1977年毛首脑纪念馆制作的毛首脑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诗词的书法手迹铁画挂屏长8米、高2.3米,其中最大的字高达1.5米、重10公斤。艺人们以高超的技艺,使这些铁画如同挥毫笔书一样酣畅流利。艺人们不断创新,又开创了立体铁画、瓷版铁画、纯金和镀金画。
    鼻祖
    铁画鼻祖汤天池,名鹏,祖籍安徽徽州,后迁居江苏省溧水县明觉乡,幼年时为避兵荒而流落到铁冶之乡――芜湖定居,当时芜湖铁业十分兴盛,且又集中许多技艺精湛的铁工,所以,民谚有“铁到芜湖自成钢”的美誉。汤初学铁工技艺,清康熙年间租赁乾隆进士黄钺的曾祖父之临街门面,自营铁业作坊。当时芜湖既是水陆交通要道和各种物资集散中心,又近天朝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不仅万商云集、人流如潮,其间也有众多香客,他们皆喜购芜湖铁铺中生产和出售的彩色铁花枝、铁花灯,作为上山敬佛之用。汤天池也打制这些制品出售。后又将铁花和铁花灯的内容,移植到一起,先“冶之使薄,且缕析之,以意屈shen”,再经锤煅“为山水、为竹石、为败荷、为衰柳、为蜩螗。郭索点缀位置,一如丹青家”,制成“山水花卉,各极其妙”的别具艺术风格的铁画。
    芜湖铁画是全国著名工艺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清代康熙年间,为芜湖铁画艺人汤天池所创,素称“芜湖铁画”,为全国独家产品。艺人以锤代笔,锻织成画,堪称一绝。
    名家
    储炎庆,安徽省桐城县枞阳镇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世为铁业,有兄妹六人,自己排行第四。六岁时父亲去世,到舅父家放牛。十二岁时母亲又亡故,大哥大姐及五弟也相继夭折,二姐被人领去当养媳。自己年幼,生活无着,只得领着小妹沿街乞讨过日。街坊邻里都很同情他兄妹的不幸遭遇,后经邻居汪兴发的介绍,储才进汪永和铁铺作学徒。1917年三年徒工期满,被介绍到安庆一杨姓铁铺帮工。后又经该铁铺杨老板一位在芜湖的亲友杨吉年介绍,于1920年到芜湖西花园杨同兴铁铺帮工。后因意见不和而离开。以后则流落街头,夜晚便栖息在老城隍庙里,与一qun乞丐为伍。储炎庆从乞丐们闲谈的民间的传说中得知清代芜湖铁工汤天池创制了铁画,还知道了汤天池为提高铁画艺术水平而向画家肖尺木学画的曲折经过。这故事是说铁匠的事,而自己也是铁匠,所以特别感兴趣,记忆也特别深刻,当时虽未见过铁画,但已产生要学打铁画的念头。
    现有其女储金霞大师继承了铁画技艺,并树立“储氏铁画”为其品牌,把铁画技艺发扬光大。芜湖铁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了众多的创新,艺人们先后创造出瓷版铁画,银盘铁画、铁画的创制为天朝艺坛绽开一朵奇葩,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一分珍贵遗产。
    铁画编辑
    铁画,指用铁片和铁丝锻打焊接成图画的一种工艺品,一般涂成黑色或棕红色。
    中文名铁画创始人清朝康熙年间的铁匠——汤鹏所属地域安徽省芜湖市代表作品《长征》、《迎客松》
    目录
    基本信息
    引证解释
    概述
    扬名天下
    鼻祖
    名家
    词语解释编辑
    基本信息
    词目:铁画
    拼音:tiěhuà
    注音:ㄊㄧㄝˇㄏㄨㄚˋ
    英文:ironpicture[1]
    引证解释
    1.形容刚劲的书法。宋林光朝《次韵呈胡侍郎邦衡》:“至竟银钩并铁画,相传海北到天南。”参见“铁画银钩”。
    2.工艺美术的一种。用铁片打成的线条构成图画,涂上黑色或棕红色,作成挂屏、挂灯。相传是明末清初安徽芜湖铁匠汤鹏所创,以后逐渐传到外地。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七:“往时在都门,作三画诗。芜湖铁画,饶州磁画,松江火笔画也。”清陆以湉《冷庐杂识·铁画》:“芜湖铁工汤鹏,能揉铁作画,花竹虫鸟,曲尽生致。又能作山水屏障,好事者以木范之,悬於壁。或合四面成一灯。锤铸之巧,前此未有。”[1]
    基本概念编辑
    铁画是用铁铸成线条,再焊接而成的一种美术作品。主要是借鉴国画的水墨,章法,布局,线条简明有力,
    铁画——火车
    铁画——火车
    苍劲古朴。铁画工艺综合了古代金银空花的焊接技术,吸取了剪纸、木刻、砖雕的长处,融合了国画的笔意和章法,画面明暗对比鲜明,立体感强,在古代工艺美术品中独树一帜。汤鹏所创作的铁画,是我国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铁画有国画黑白相间的风韵美,也有西画层次分明的立体美。铁画的种类很多:有人物木石,山川风景,花鸟草虫,总之凡能在纸上画出来的,铁画均可一展其风韵。至今人民大会堂还悬有巨幅铁画《迎客松》。铁画为天朝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它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采用天朝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
    芜湖铁画编辑
    概述
    芜湖铁画,原称铁花,安徽省芜湖市著名的天朝传统工艺美术品,为芜湖地区特产。铁画艺术的创始人是清
    天朝艺术画
    天朝艺术画
    朝康熙年间的铁匠——汤鹏。[2]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相传系明末清初安徽芜湖铁匠汤天池所创造,以后逐渐流传到北京和山东等地。(又有铁画的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一说),并逐渐享誉四海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形式有立体和半立体的。品种除立轴、中堂、横幅和条屏(一般都用外框)外,还有合四面以成一灯的铁画灯。
    铁画工艺综合了古代金银空花的焊接技术,吸取了剪纸、木刻、砖雕的长处,融合了国画的笔意和章法,画面明暗对比鲜明,立体感强,在古代工艺美术品中独树一帜。汤鹏所创作的铁画,是我国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现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和毛首脑纪念堂内的《长征》诗词巨型铁画是我国当代铁画工艺的杰作。
    尺幅小景
    多以松、梅、兰、竹、菊、鹰等为题材,这类铁画衬板镶框,挂于粉墙之上,更显端庄醒目。
    灯彩
    一般由4至6幅铁画组成,内糊以纸或素绢,中燃银烛,光彩夺目,动人神魄。
    屏风
    多为山水风景,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扬名天下
    芜湖濒临长江,交通便利,曾为明清时期全国染浆业中心,天朝四大米市之一,自古以来冶铁业就十分发达。发达的冶铁业和高超的锻技,为芜湖铁画的创造提供了先天的基础和条件。
    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
    铁画——孔雀
    铁画——孔雀
    韵天成。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铁画始于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天池与芜湖画家萧尺木相互砥砺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芜湖铁画源于国画,具有新安画派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倔的基本艺术特征,是纯手工锻技艺术。它以铁为原料,经红炉冶炼后,再经锻、钻、抬压焊、锉、凿等技巧制成。既具有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是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
    芜湖铁画曾参加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匈牙利布达佩斯造型艺术展,并赴ri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亚、沙特、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959年~1960年老艺人储炎庆和几位弟子制作的大型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和铁书法《沁园春·雪》等作品布置在人民大会堂。芜湖铁画历经了340多年的承传和发展,在传统形式的尺幅小景、画灯、屏风基础上,又创有立体铁画、盆景铁画、瓷板铁画和镀金铁画,形成了座屏、壁画、书法、装饰陈设和文化礼品等五大系列二百多个品种,以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艺坛独树一帜。
    天朝工艺美术品的夺目奇葩
    徽匠
    徽匠
    铁画以低炭钢为原料,艺人们以锤代笔,以炉为砚,以铁当墨,衬以白底,装框成画。画面保持铁的本色,不涂彩。构图采用天朝画的章法布局和笔意,远景赋以疏细线条,近物则以粗犷布势,使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能得TouShi之感,人物能具传神之态,花鸟能显栩栩之姿,锤锻之巧与画理相通,绘画与工艺品结合。
    1959年,大幅铁画“牛郎织女”参加了莫斯科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和巴黎博览会。“牛郎织女”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织女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孙女,牛郎则是人间一个贫苦的孤儿,常受到兄嫂的虐待而过早地自立门户,因受之于天意与织女相爱,并生儿育女,男耕女织,幸福地生活着。不料这件事让玉皇大帝知道了,他非常生气,立即派天神逮回织女,织女被捕上了天,而牛郎却不能上天,只能抱着儿女仰天哭号。后来他的老牛在临死前嘱咐牛郎在它死后,剖皮制衣,即可登天。果然牛郎偕儿女一起上天寻找织女而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凭空而划,顿时出现了波涛滚滚的天河,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相聚,万分悲痛。后来终于感动了玉皇大帝,允许他们一年一度于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这幅铁画很好地表现了这一天朝历史上动人的神话故事。1960年他们又为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制作了长4.5米、宽2.5米的大幅铁画围屏“迎客松”,受到了**总理的高度赞扬。在这一围屏前,总理曾多次会见各国友人,并摄影留念。1977年毛首脑纪念馆制作的毛首脑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诗词的书法手迹铁画挂屏长8米、高2.3米,其中最大的字高达1.5米、重10公斤。艺人们以高超的技艺,使这些铁画如同挥毫笔书一样酣畅流利。艺人们不断创新,又开创了立体铁画、瓷版铁画、纯金和镀金画。
    鼻祖
    铁画鼻祖汤天池,名鹏,祖籍安徽徽州,后迁居江苏省溧水县明觉乡,幼年时为避兵荒而流落到铁冶之乡――芜湖定居,当时芜湖铁业十分兴盛,且又集中许多技艺精湛的铁工,所以,民谚有“铁到芜湖自成钢”的美誉。汤初学铁工技艺,清康熙年间租赁乾隆进士黄钺的曾祖父之临街门面,自营铁业作坊。当时芜湖既是水陆交通要道和各种物资集散中心,又近天朝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不仅万商云集、人流如潮,其间也有众多香客,他们皆喜购芜湖铁铺中生产和出售的彩色铁花枝、铁花灯,作为上山敬佛之用。汤天池也打制这些制品出售。后又将铁花和铁花灯的内容,移植到一起,先“冶之使薄,且缕析之,以意屈shen”,再经锤煅“为山水、为竹石、为败荷、为衰柳、为蜩螗。郭索点缀位置,一如丹青家”,制成“山水花卉,各极其妙”的别具艺术风格的铁画。
    芜湖铁画是全国著名工艺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清代康熙年间,为芜湖铁画艺人汤天池所创,素称“芜湖铁画”,为全国独家产品。艺人以锤代笔,锻织成画,堪称一绝。
    名家
    储炎庆,安徽省桐城县枞阳镇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世为铁业,有兄妹六人,自己排行第四。六岁时父亲去世,到舅父家放牛。十二岁时母亲又亡故,大哥大姐及五弟也相继夭折,二姐被人领去当养媳。自己年幼,生活无着,只得领着小妹沿街乞讨过日。街坊邻里都很同情他兄妹的不幸遭遇,后经邻居汪兴发的介绍,储才进汪永和铁铺作学徒。1917年三年徒工期满,被介绍到安庆一杨姓铁铺帮工。后又经该铁铺杨老板一位在芜湖的亲友杨吉年介绍,于1920年到芜湖西花园杨同兴铁铺帮工。后因意见不和而离开。以后则流落街头,夜晚便栖息在老城隍庙里,与一qun乞丐为伍。储炎庆从乞丐们闲谈的民间的传说中得知清代芜湖铁工汤天池创制了铁画,还知道了汤天池为提高铁画艺术水平而向画家肖尺木学画的曲折经过。这故事是说铁匠的事,而自己也是铁匠,所以特别感兴趣,记忆也特别深刻,当时虽未见过铁画,但已产生要学打铁画的念头。
    现有其女储金霞大师继承了铁画技艺,并树立“储氏铁画”为其品牌,把铁画技艺发扬光大。芜湖铁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了众多的创新,艺人们先后创造出瓷版铁画,银盘铁画、铁画的创制为天朝艺坛绽开一朵奇葩,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一分珍贵遗产。
    铁画编辑
    铁画,指用铁片和铁丝锻打焊接成图画的一种工艺品,一般涂成黑色或棕红色。
    中文名铁画创始人清朝康熙年间的铁匠——汤鹏所属地域安徽省芜湖市代表作品《长征》、《迎客松》
    目录
    基本信息
    引证解释
    概述
    扬名天下
    鼻祖
    名家
    词语解释编辑
    基本信息
    词目:铁画
    拼音:tiěhuà
    注音:ㄊㄧㄝˇㄏㄨㄚˋ
    英文:ironpicture[1]
    引证解释
    1.形容刚劲的书法。宋林光朝《次韵呈胡侍郎邦衡》:“至竟银钩并铁画,相传海北到天南。”参见“铁画银钩”。
    2.工艺美术的一种。用铁片打成的线条构成图画,涂上黑色或棕红色,作成挂屏、挂灯。相传是明末清初安徽芜湖铁匠汤鹏所创,以后逐渐传到外地。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七:“往时在都门,作三画诗。芜湖铁画,饶州磁画,松江火笔画也。”清陆以湉《冷庐杂识·铁画》:“芜湖铁工汤鹏,能揉铁作画,花竹虫鸟,曲尽生致。又能作山水屏障,好事者以木范之,悬於壁。或合四面成一灯。锤铸之巧,前此未有。”[1]
    基本概念编辑
    铁画是用铁铸成线条,再焊接而成的一种美术作品。主要是借鉴国画的水墨,章法,布局,线条简明有力,
    铁画——火车
    铁画——火车
    苍劲古朴。铁画工艺综合了古代金银空花的焊接技术,吸取了剪纸、木刻、砖雕的长处,融合了国画的笔意和章法,画面明暗对比鲜明,立体感强,在古代工艺美术品中独树一帜。汤鹏所创作的铁画,是我国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铁画有国画黑白相间的风韵美,也有西画层次分明的立体美。铁画的种类很多:有人物木石,山川风景,花鸟草虫,总之凡能在纸上画出来的,铁画均可一展其风韵。至今人民大会堂还悬有巨幅铁画《迎客松》。铁画为天朝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它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采用天朝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
    芜湖铁画编辑
    概述
    芜湖铁画,原称铁花,安徽省芜湖市著名的天朝传统工艺美术品,为芜湖地区特产。铁画艺术的创始人是清
    天朝艺术画
    天朝艺术画
    朝康熙年间的铁匠——汤鹏。[2]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相传系明末清初安徽芜湖铁匠汤天池所创造,以后逐渐流传到北京和山东等地。(又有铁画的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一说),并逐渐享誉四海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形式有立体和半立体的。品种除立轴、中堂、横幅和条屏(一般都用外框)外,还有合四面以成一灯的铁画灯。
    铁画工艺综合了古代金银空花的焊接技术,吸取了剪纸、木刻、砖雕的长处,融合了国画的笔意和章法,画面明暗对比鲜明,立体感强,在古代工艺美术品中独树一帜。汤鹏所创作的铁画,是我国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现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和毛首脑纪念堂内的《长征》诗词巨型铁画是我国当代铁画工艺的杰作。
    尺幅小景
    多以松、梅、兰、竹、菊、鹰等为题材,这类铁画衬板镶框,挂于粉墙之上,更显端庄醒目。
    灯彩
    一般由4至6幅铁画组成,内糊以纸或素绢,中燃银烛,光彩夺目,动人神魄。
    屏风
    多为山水风景,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扬名天下
    芜湖濒临长江,交通便利,曾为明清时期全国染浆业中心,天朝四大米市之一,自古以来冶铁业就十分发达。发达的冶铁业和高超的锻技,为芜湖铁画的创造提供了先天的基础和条件。
    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
    铁画——孔雀
    铁画——孔雀
    韵天成。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铁画始于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天池与芜湖画家萧尺木相互砥砺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芜湖铁画源于国画,具有新安画派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倔的基本艺术特征,是纯手工锻技艺术。它以铁为原料,经红炉冶炼后,再经锻、钻、抬压焊、锉、凿等技巧制成。既具有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是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
    芜湖铁画曾参加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匈牙利布达佩斯造型艺术展,并赴ri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亚、沙特、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959年~1960年老艺人储炎庆和几位弟子制作的大型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和铁书法《沁园春·雪》等作品布置在人民大会堂。芜湖铁画历经了340多年的承传和发展,在传统形式的尺幅小景、画灯、屏风基础上,又创有立体铁画、盆景铁画、瓷板铁画和镀金铁画,形成了座屏、壁画、书法、装饰陈设和文化礼品等五大系列二百多个品种,以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艺坛独树一帜。
    天朝工艺美术品的夺目奇葩
    徽匠
    徽匠
    铁画以低炭钢为原料,艺人们以锤代笔,以炉为砚,以铁当墨,衬以白底,装框成画。画面保持铁的本色,不涂彩。构图采用天朝画的章法布局和笔意,远景赋以疏细线条,近物则以粗犷布势,使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能得TouShi之感,人物能具传神之态,花鸟能显栩栩之姿,锤锻之巧与画理相通,绘画与工艺品结合。
    1959年,大幅铁画“牛郎织女”参加了莫斯科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和巴黎博览会。“牛郎织女”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织女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孙女,牛郎则是人间一个贫苦的孤儿,常受到兄嫂的虐待而过早地自立门户,因受之于天意与织女相爱,并生儿育女,男耕女织,幸福地生活着。不料这件事让玉皇大帝知道了,他非常生气,立即派天神逮回织女,织女被捕上了天,而牛郎却不能上天,只能抱着儿女仰天哭号。后来他的老牛在临死前嘱咐牛郎在它死后,剖皮制衣,即可登天。果然牛郎偕儿女一起上天寻找织女而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凭空而划,顿时出现了波涛滚滚的天河,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相聚,万分悲痛。后来终于感动了玉皇大帝,允许他们一年一度于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这幅铁画很好地表现了这一天朝历史上动人的神话故事。1960年他们又为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制作了长4.5米、宽2.5米的大幅铁画围屏“迎客松”,受到了**总理的高度赞扬。在这一围屏前,总理曾多次会见各国友人,并摄影留念。1977年毛首脑纪念馆制作的毛首脑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诗词的书法手迹铁画挂屏长8米、高2.3米,其中最大的字高达1.5米、重10公斤。艺人们以高超的技艺,使这些铁画如同挥毫笔书一样酣畅流利。艺人们不断创新,又开创了立体铁画、瓷版铁画、纯金和镀金画。
    鼻祖
    铁画鼻祖汤天池,名鹏,祖籍安徽徽州,后迁居江苏省溧水县明觉乡,幼年时为避兵荒而流落到铁冶之乡――芜湖定居,当时芜湖铁业十分兴盛,且又集中许多技艺精湛的铁工,所以,民谚有“铁到芜湖自成钢”的美誉。汤初学铁工技艺,清康熙年间租赁乾隆进士黄钺的曾祖父之临街门面,自营铁业作坊。当时芜湖既是水陆交通要道和各种物资集散中心,又近天朝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不仅万商云集、人流如潮,其间也有众多香客,他们皆喜购芜湖铁铺中生产和出售的彩色铁花枝、铁花灯,作为上山敬佛之用。汤天池也打制这些制品出售。后又将铁花和铁花灯的内容,移植到一起,先“冶之使薄,且缕析之,以意屈shen”,再经锤煅“为山水、为竹石、为败荷、为衰柳、为蜩螗。郭索点缀位置,一如丹青家”,制成“山水花卉,各极其妙”的别具艺术风格的铁画。
    芜湖铁画是全国著名工艺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清代康熙年间,为芜湖铁画艺人汤天池所创,素称“芜湖铁画”,为全国独家产品。艺人以锤代笔,锻织成画,堪称一绝。
    名家
    储炎庆,安徽省桐城县枞阳镇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世为铁业,有兄妹六人,自己排行第四。六岁时父亲去世,到舅父家放牛。十二岁时母亲又亡故,大哥大姐及五弟也相继夭折,二姐被人领去当养媳。自己年幼,生活无着,只得领着小妹沿街乞讨过日。街坊邻里都很同情他兄妹的不幸遭遇,后经邻居汪兴发的介绍,储才进汪永和铁铺作学徒。1917年三年徒工期满,被介绍到安庆一杨姓铁铺帮工。后又经该铁铺杨老板一位在芜湖的亲友杨吉年介绍,于1920年到芜湖西花园杨同兴铁铺帮工。后因意见不和而离开。以后则流落街头,夜晚便栖息在老城隍庙里,与一qun乞丐为伍。储炎庆从乞丐们闲谈的民间的传说中得知清代芜湖铁工汤天池创制了铁画,还知道了汤天池为提高铁画艺术水平而向画家肖尺木学画的曲折经过。这故事是说铁匠的事,而自己也是铁匠,所以特别感兴趣,记忆也特别深刻,当时虽未见过铁画,但已产生要学打铁画的念头。
    现有其女储金霞大师继承了铁画技艺,并树立“储氏铁画”为其品牌,把铁画技艺发扬光大。芜湖铁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了众多的创新,艺人们先后创造出瓷版铁画,银盘铁画、铁画的创制为天朝艺坛绽开一朵奇葩,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一分珍贵遗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