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股神》荆门股神 赤山宴会张仪蒙冤

    很多人不熟悉“赤山宴会张仪蒙冤”的故事。龙九啸在这里顺便讲一下: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
    张仪是魏国人,最初和苏秦一道跟从鬼谷先生学游说之术,连苏秦自己都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求学毕业之后,张仪原本是想在魏国找工作,但囊中羞涩,没钱没红包送给魏王的手下,因此也见不到魏王。之后,只好到楚国宰相昭阳家中当门客。
    话说这个昭阳,也有两下子,亲率楚军一连攻下魏国七城。楚王一高兴,就将最珍贵的和氏璧踢给他。
    昭阳担心被人偷走,就一直将它揣在怀中。
    一次,他带着一百多个宾客到赤山去玩。那儿风景优美极了,特别是赤山下的深潭,据说姜子牙曾在此钓鱼。大家把酒临风,喝得醉醺醺时,几个客人一起请求昭阳将和氏璧拿出来,让大家饱一下眼福。
    为了不扫大家的兴,昭阳很小心地把这无价之宝捧出来。大伙一个个传递观看,赞不绝口。就在此时,突然听见有人喊:“潭中有大鱼跃起!”昭阳连忙跑过去看,其他宾客也纷纷靠过来看。那大鱼跳起来有一丈多高,惊得许多小鱼也跟着跳跃不已。
    正看得起劲时,忽然雷声轰轰,好像立即要下大雨了。昭阳就吩咐大家往回撤。
    可就是在这一阵混乱中,和氏璧竟不见了。谁也记不得刚才传到哪个人手中。乱了一阵子仍找不到,昭阳十分愤怒只好回府。
    有一个人说:“张仪那个穷小子,品行向来不好,这璧玉一定是他偷的。”恰好昭阳心里也对张仪看不顺眼,命人将张仪绑起来,竹鞭伺^候。
    张仪被打得奄奄一息,不过和氏璧确是不是他偷的,拿什么交呢?当然誓死不承认。毒打一番后,昭阳只好一脚将他踢出大门。
    历史是这样说的:众人怀疑“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可是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大家只好释放了张仪。
    张仪一拐一拐地回到家,妻子看见心疼死了。一面帮他敷伤,一面忍不住埋怨:“要是你安分守己种田过日子,怎么会碰到这种倒楣事?”
    张仪张开大口,很紧张地问:“我舌头还在吗?”妻子笑道:“还在。”张仪说:“舌头在,就是我的本钱,你等着看吧。”休息一段时间后,又回魏国去了。
    半年之后,张仪听说老同学苏秦在赵国意气风发,就想去拜访他。
    张仪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只好带了名帖去见苏秦,可是到了相府门口,就被门房一口回绝,说是苏秦不见。第三天苏秦还是不见。到了第五天,名帖总算送进去了,却又推说宰相忙,改天再来吧。
    张仪气得要回魏国,但旅馆老板开导说:“你的名帖已给了宰相,万一有一天他来这儿要人怎么办?”
    硬不准张仪走。张仪又烦又闷,最后决定去向苏秦告别。这次,苏秦虽然没有接见,但告诉看门的:“叫他明日再来。”
    张仪气坏了,但也无可奈何。
    实际上,当时的苏秦已经说服赵王答应加入合纵盟约,并且与同盟各国结好相亲,但他又担心各国诸侯在秦的进攻下背信弃义,背弃盟约,从而导致盟约的破坏。
    苏秦考虑再三,需要找不到一个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
    苏秦需要找一个人来配合自己忽悠!
    于是他派手下亲信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他。
    但是,等张仪兴冲冲来到之后,苏秦却又对他不理不睬,还当众羞辱了他。
    其目的就是激怒张仪,逼得张仪只好投奔秦国。
    张仪离去后,苏秦暗中派人帮助他见到秦惠王,被任命为客卿。
    典型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这时,那个帮助张仪的人才泄露地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
    张仪感动至于,立即对苏秦表达忠心,说:只要在苏先生当权之时,我绝对不打赵国的主意!
    这就是历史有名的连横合纵。
    那时候,各国为了自身利益,时而加入“合纵”,时而加入“连横”,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
    之后,张仪一路做到秦的相国,记起在楚国受辱的事情,就照会楚相说:“过去我和你喝酒,根本没有偷你的什么破玉璧,可你却打了我。你给我记住,我回头真的要盗取你的城池。”
    这就是“赤山宴会张仪蒙冤”的典故!
    张仪由楚入秦,担任秦相,开始对楚国展开报复。
    秦惠王十二年(前313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忧虑齐、楚两国已经缔结了合纵联盟,于是便派张仪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张仪游说楚怀王说:若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楚怀王非常高兴地应允了张仪,断绝了和齐国关系,还派勇士到齐国辱骂齐宣王,齐宣王愤怒,斩断符节和楚国断交。
    之后,楚怀王派遣使者前去认领6百里土地,可没想却变成了6里土地。楚怀王一怒之下,兴兵攻打秦国。结果秦、齐两国共同攻打楚国,夺取了丹阳、汉中的土地。楚国又割让两座城池和秦国缔结和约,结束战争。
    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越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这就是我们都熟知的“完璧归赵”的典故。
    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夺得和氏璧,把天下最珍贵的和氏壁雕刻成“受命玉玺”,作皇帝的玉印,成为皇权的象征,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既寿永昌”八字,再雕饰五龙图案,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始皇自是爱不释手,视为神物。堪称历代国宝。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
    汉灭秦后,“和氏璧”落刘邦手中,刘将其作为传国玉玺世代相传,一直传了十二代。至西汉末年,两岁的孺子婴即位,藏玉玺于长乐宫。时逢王莽篡权,王欲胁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不从,一怒之下取出玉玺摔在地上,将之摔掉一角。
    王莽见玉玺受损,连声叹息,忙招来能工巧匠修补,那匠人倒也聪明,想出用黄金镶上缺角的奇招,修补后竟也愈加光彩耀目,遂美其名曰“金镶玉玺”,这便是“金镶玉”的由来。
    这些在历史上都记载的很清楚,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
    可惜,这个稀世国宝“金镶玉玺”后来几经转手,到三国时代就不知去向了。
    也有说隋唐五代,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合计一千六百余年。至今下落不明。
    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
    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
    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镇)。
    “和氏璧”传递1600余年,实为举世所罕见。历代许多学者都想gao清其面目,并作了艰辛探.索。
    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中分析,它应是一种珍稀的具有碧绿、洁白闪光的拉长石。
    2001年,在“天朝观赏石博览会”上,展出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以变彩拉长石复制的“和氏璧”。
    朋友们,“求鲜花”、“求打赏”、“求收藏”,支持一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