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农场混大唐》第四百八十五章 鸡贼的高句丽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带着农场混大唐 (www..org)”查找最新章节!
    牛玉琴打开图纸,看着广州城内各种各样的地理风貌,最终确定了在广州司马孙敬唐的东门别院内举办这个晚会。
    主要原因是这个别院地理环境好,高山流水,该有的没有缺,并且还比邻着主要的大道,方便各地士子前来参与。
    不过把文会设在这个地方,自然就会让孙家的东山别院具有非凡的政治意义。
    孙家要是依靠这个别院,怕是能给自己积下很大的文人底蕴,日后也可能会奴大欺主,犯上作乱。
    但想想李愔的本事,牛玉琴也是释怀了,这些事都是男人去做的,没必要她操心,她只需要选好一个上家的地点,让各地的士子前来参与就好。
    岭南道有两个锦衣卫千户所,两个千户所的总部设在广州。近日,分别收到了来自江南东道,河北道,淮南道及河南道四地的告急通知。
    大量的情报表明,有一波高句丽的流寇正悄悄潜入,大量收养无家可归的孩子,做的他们的收养士兵。
    在广州总部的锦衣卫岭南道镇抚使收到文书后,直接把嘴里的茶给喷了出来。
    卫龙雇佣兵计划,是广州连同长安共同推行的对高句丽吸血行为。
    估计是高句丽那边实在没有太多靠谱的小孩子,那群雇佣兵居然把目光放在了沿海的诸州府。欲图借州府的各地流民之子,来蒙混过关。
    锦衣卫千户这可急坏了头,这梁王大人还在海上四处飘荡着,也没法子给他传递个消息,眼下出了这么大的事又不能不管。
    看着这四个区域共计七个千户所发来的数据,这位镇抚使大人头皮发麻。汉民被拉去做高句丽的雇佣兵,此事,到底是在吸谁的血。
    这一着急,连饭也吃不下,镇抚使在饭点的时候,就召集了广州城锦衣卫内从七品上的大大小小所有官员。
    大家摩肩擦踵的聚集在一个大厅里,面色尴尬的互相传阅着各地发来的文书。
    司徒高义夹杂在其中很是无奈,这种家国大事哪里轮得到他插嘴,不过,镇抚使大人有诏,他也只能在那装模作样的翻弄着。
    镇抚使在上面急了:“我说各位同僚官属,你们倒是说句话呀,如今这情形该如何是好?”
    “这事恐怕还得请长安城内的殿下做决定吧!”有人拿手指了指远在北方的长安城:“我们几人说了,怕也是无用。”
    “傻狍子,这份斥责文书就是从长安城发过来的,现在是找我们追责,还想往长安推。找死呢?”
    那人被训了一句,怏怏的退回了队伍里。
    门外传来一句朗声:“何事让诸贤云集于此?”
    众人回头一看,正是救苦救难的梁王李愔殿下,此刻在众官人的眼中,李愔真是面如冠玉,身着紫色上衣,下衬玄色腰裤,好一个双十少年郎。
    按说李愔此时应该在对琉球岛的物资做统计,可他一想起文会就要开始,便索性提早回来,省得有意外情况发生。
    可巧刚进了梁王府内,便听到牛玉琴对他说:“锦衣卫今日传来消息,说是有急事找我相商,我跟他们说妇人不得干政,索性便辞了,因为没有前去参与。”
    李愔听了之后,简单的和众女说了两句。也是赶忙就来到了广州城内的锦衣卫千户所。
    在千户所内,了解了事情原委之后,李愔的狐狸眼又微眯了起来:“果然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原本还想给高句丽的人留些种子延续香火,既然敢侵略欺辱我汉民,也休怪我翻脸无情。”
    “诸将士听令!”李愔端着姿态冲着台下众人道:“即今日起,抽调沿海五道各地锦衣卫良材,陆续潜入卫龙雇佣兵任其自由发展。此外,负责与卫龙雇佣兵沟通的官吏前去发文弹劾,库粮官这一段时间先卡卡他们供给,让他们饿几天肚子。”
    这时,原本侧身左右的镇抚使站了出来:“殿下,锦衣卫培养人才也不容易呀,为何直接划入卫龙雇佣兵?”
    李愔拍着桌子:“人才少,就想办法挖掘嘛,我大唐地大物博,连高句丽都能找到无家可归的孩子当雇佣兵,你从这些娃娃里面甄选出一两个有用之才都做不到吗?”
    李愔挺直身子扫视了一圈台下的众人,大步走了下去:“你们拿着比其他军户更高的供奉,遇事有更高的处理等级,是期望你能给地方上带来太平的,遇到事情自己要多想办法,以后这种事,以汉民利益为重。”
    李愔微微偏头冲着身后的镇抚使说:“处理意见晚上会正式通过文书发给你,诸位先好好商议一下,如何从这些受灾荒的小娃娃中选出几个不错的家伙。我要看到计划。”
    “是。”众人齐声回应,镇抚使见李愔走出了衙门,急忙小碎步跟了上去,将李愔送上了轿内。
    末了轻声的对着李愔说:“梁王殿下,还请不要苛责众人了,殿下之才震古烁今,思绪常有超出常人之处,他们意识一下子跟不上,还请殿下多多体谅。”
    李愔将轿帘子放下,隔着轿帘对他说:“我遴选你为岭南道东部锦衣卫镇抚使,是看中你的机动能变,不要让我失望。起轿。”
    锦衣卫镇抚使双手叠放在身前,恭敬的迎送李愔回府。
    半路上,李愔觉得叫轿子挺闷热的,便又悄悄地将帘子撩开。
    广州城已经快进入了年末,大家都在准备着过年的东西。
    此时并没有春联,大家还是习惯性的将桃树中间最方正的那一块挂出来,作为桃符,上面写的一些简单的祝福语或者是神将的名字,这是春联最早的雏形。
    李愔在长安城内发明的春联只是对子,此时并没有彻底的流行开来。
    至少由于春联本身的趣味性不够,还需要文人士子们多在宴会上讨论几次,再出几个惊世明艳的绝句,方才会在民间开始流传。
    例如通俗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
    带着农场混大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