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科学的姬战世界》msn-001 delta gundam

    本文为一%品·侠中文网()为您首发,更多精彩小说更新尽在
    回顾U.C80年代中后期的机动兵器发展史,TMS、TMA这类新锐机型引领着技术革新。一!品¥侠作为A.E.U.G赞助商,即月企业联合体中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AnaheimElectronics(以下简称A.E)也寄期望能在这一新兴市场分得一杯羹。MSN-001DeltaGundam正是当时A.EMS研发项目中的一员。
    DeltaGundam作为AE『δ计划』的核心,其研发背景须追溯至U.C0085年立项的『G计划』(注1)。同U.C0081年与联邦军合作开展的『Gundam开发计划』相较,该研发任务规模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需要注意的是,GP计划项目主要负责方虽为A.E,但军方仍派遣了隶属于兵器开发局第9科的军官与技术人员,参与其中。严格的说,『G计划』则是仅凭A.E一己之力着手推进。A.E靡费巨资开展此项目的真实意图决非仅仅是追求机动兵器产业的利润最大化。在此必须指出,同昔日的GP计划不同,『G计划』首要营销对象并非联邦正规军,而是在军队内部尚不成气候的军阀A.E.U.G。无论从商业或政治层面,A.E均将承担莫大的风险。从项目风险评估角度分析,其抉择是否明智便有待商榷。笔者认为,决策层的背后战略意图甚至可能包括以Anaheim集团为首的月面资本,试图假借A.E.U.G之手发动一场“代理人战争”。从防务承包领域观察,自“迪拉兹之乱”后,A.E同政府间的军事合作“蜜月期”便告终结,且逐渐显露出被正规军冷遇的态势。为避免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进而波及其他产业链,决策层理应采取必要手段维护企业既得利益。『G计划』即反映A.E高层强烈的危机意识,同时体现其欲开拓崭新客户群的意愿。反观A.E.U.G,该“军事组织”对自身军力评估后,得出应极力避免同Titans发生高强度军事冲突的结论。由此,A.E.U.G于U.C0085年6月委托A.E启动超高性能机动兵器的科研项目。
    『δ计划』作为『G计划』下平行展开的诸多开发项目之一,从后世来审视,当年参加研发任务的技术人员可谓是“群星璀璨”。首先由时任第二研究事业部主任的亚历山大·毕苏茨基(AlexsandroPisudsk)担任综合技术观察员,变形系统与可动骨架设计人员包括格哈德·格鲁克(GerhardGluck),克己(Katsumi)等人,反应炉,热核Rocket/Jet引擎由奥斯卡·莱伊尔(OscarLyell)博士全权负责。而该计划的灵魂人物便是克里斯·M·永野博士(ChrisMNagano),这位稀世鬼才在当时被破格提拔为新设立的A.E第三开发局主任。永野博士此前任职于联邦军MS开发局下属的名为“Pentagona”的研究组,就任于AE后不久便为MSA-099RickDias的研制立下汗马功劳,成为A.EMS研发部门的明日之星。一!品¥侠
    此外值得介绍的是,根据U.C0086年公布的一份题为《TheEvolutionOfGundam》的技术报告,永野博士领衔的技术团队曾推进脱离常规MS体系的相关科研项目,并最终完成了一台名为零式试作机的MS。从目前公布的资料可知,机体整体布局同之后的MSN-00100HyakuShiki相仿,追求装甲覆盖面积最小化,仅保留格斗战时最低限度的防护装甲。驱动系统高速化,且强化反应炉额定输出功率。实则零式试作机小腿处可动部位外露正是为日后TMS所做的一种技术验证。第三开发局工程师们通过借鉴MSA-099RickDias的技术成果,并且以零式试作机作为骨架雏形得以在TMS研制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U.C0086年A.E对『G计划』进行整编,为回应A.E.U.G参谋部的最新战略布局,同年1月该企业创建了新的研发项目,那便是日后家喻户晓的『Z计划』。反观『δ计划』,A.E虽以零式试作机骨架为雏形完成了自主研发的可动骨架,即Delta骨架,然而在研制过程发生因骨架强度不足,并最终无法逾越该技术壁垒。就此,MSN-001DeltaGundam于U.C0086年正式终止研制任务,转而担当『Z计划』MS形态验证机。
    从一年战争开始算起MS在短短十年不到便发展至第三世代,相关技战术运用也变得颇为繁杂。DeltaGundam设计理念核心当然优先将A.E.U.G战略需求纳入考量。初期概念包括以下几点,MS形态头顶高低于20m;机体变形所需时间小于0.5秒;确保大气层内外均可运用的“全谱作战”能力;可单独突入大气层实行外科手术式战略打击。
    U.C80年代中期联邦军研制的TMA,机体参数一大特征便是MS形态全高均超20m。该规格的机动兵器若作为舰载机将考验舰船最大载机数量。对于军事力量仍较为薄弱,财政状况也捉襟见肘的A.E.U.G,舰载机维持常规MS规格恰恰是重中之重。设计上除要求实现19m高的标准外,机体重量也需控制在联邦制可变机的三分之二规格。大气层内外全领域作战能力正是『G计划』下次时代机的必要条件,即满足对敌据点发动快速打击这一理念。DeltaGundam研制之初已将这些议题纳入考量范围。
    MSN-001DeltaGundam作为A.E研发的Gundam型MS,曾一度犹抱琵琶半遮面,难见真容。得益于相关文献资料逐步公开,这款梦幻般的MS才得以掀开其神秘的面纱。Delta计划机尚未进入工程发展阶段前,设计主任永野博士决意沿用零式试作机装甲布置,腿部可动骨架依旧为外露式以求制约机体全重。当时可变机型的开发瓶颈集中在可动骨架领域,设计人员借鉴此前MSA-099RickDias采用的初期可动骨架技术“BlockBuildUp”。在此基础上将零式试作机定为骨架原型,成功自主研发TMS必备的可变式可动骨架。从这一层面出发,这款MS正是AE制机动兵器最初正式采用可动骨架的机型。然而需指出,当时AE在该领域依旧存在明显的技术短板,相较联邦制可动骨架依旧留有较大技术隐患。“BlockBuildUp”技术思想源于AXISGaza系列机,也可视为”半壳结构”的发展型,从技术层面审视确实同日后Titans研制的RX-178GundamMk-Ⅱ有共通之处。这项技术的优点在于各装甲之间可互不干涉,机体各部位可分割独立设计,借此提升整备效率与生产性。这款替DeltaGundam量身定制的可动骨架(Delta骨架)寄托着第三开发局全体技术人员的希望。设计人员推算导入该技术后,骨架重量约为MSA-099RickDias的90%,机体战斗全重控制在55t以下。
    考虑到可变机复杂化的机体结构,强化结构刚性的同时,如何平衡机身重量成为摆在技术人员面前的首要议题。得益于承重材料的材质与结构件间巧妙整合,由此得以解决此项技术难题,最终构造则模仿鸟类骨骼。该机内置的驱动用FieldMotor对比一年战争时期的运用参数,维持同等出力的情况下,选用器材进一步小型化。线性驱动系统也得以成功高性能化,就此另机体运动性飞跃性提升。
    基于过往Gundam型机动兵器头部模块布置,DeltaGundam沿用Dual-eye系统配合头顶主摄影机,头部左侧加装棒状天线用于改善通讯机能。Dual-eye透明部在提升物理强度的同时优化电磁波屏蔽能力,相关设计理念也反馈至日后研制的MSZ-006ZetaGundam。较之一年战争时期的MS用探测器,A.E选择采购高性能并更为小型化的零配件,此外受惠于U.C80年代中后期的传感器分辨率大幅提升(为一年战争时期的10倍),MS在米诺夫斯基粒子影响下可获得更高的战场支配率。至于机体研制阶段是否导入MSN-00100HyakuShiki采用的IDE(ImageDirectiveEncodeSystem)尚需等待新的资料解禁。该模块左右两侧继承联邦系MS一贯风格标配60mm火神炮充当火力牵制用固定武器。
    作为MSAMBAC机动不可或缺的手臂模块,该机沿袭MSA-099RickDias设计,保留动力管外露式冷却系统。借助于可动骨架的导入,机体得以改善驱动能耗,继而能运用输出功率更高的光束兵器。作为TMS的技术验证,工程师将肩部是否应布置大型推进器纳入讨论。诚然WaveRider(以下简称WR)形态肩部如何收纳至机身里侧对于技术人员确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受制于当时技术的制约,最终只得固定配置于肩甲内侧,进而无法类似MSZ-006ZetaGundam那般增加瞬间最大推力。
    A.E初期研制的TMS躯干模块集中配置驾驶舱和主反应炉,由此该核心结构对于骨架强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整体布局上可知,机体继承了零式试作机简约的设计风格。作为TMS,其核心创新技术在于背部搭载的可变翼,连接至背包组件两侧。为DeltaGundam量身定做的可变翼虽是MSA-099RickDias装备的BusterBinder的发展产物,然而特性却截然不同。BusterBinder主要设计用途在于优化推进系统,增加推进剂积载量。与之相较,可变翼则是TMSWR形态时的核心部件,MS形态时提升机体运动性,可动自由度更高。通过分析机体WR形态布局可知,较之传统飞机总体设计的重点,即气动布局;飞机内部布置;重量和重心,A.E设计人员并未重视机体的空战能力。WR形态时的机翼面积(翼载)无法另机体产生足够升力,只能更多依赖稳定强劲的推进系统使其勉强维持作战效能。DeltaGundam背包搭载的两具矢量推进器如何提高机体推重比是摆在设计人员面前的另一项技术难题。不过该机战术定位仅需满足可单独突入大气层,气动布局并非设计重点。
    作为TMS设计的尝试,DeltaGundam腿部模块以零式试作机为蓝本进行MS装甲布置的再验证。永野博士提出的对策便是可动部位外露结构,借此飞跃性提升腿部运动性,操作也可更趋向于拟人化。相对而且,这类设计会对承重骨架受力结构提出更高的技术标准。机体采纳的独立式双层式FloatArmor为TMS研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参考。该模块搭载的两台热核Rocket/Jet引擎可视为RX-78-2GundamCoreFighter所采用的发展型。遗憾的是,『δ计划』初期受制于反应炉小型化进展迟缓,奥斯卡·莱伊尔(OscarLyell)博士未能成功研制可搭载于小腿处的“双发设计”超小型反应炉。令人庆幸的是借助于该机研制过程的努力探索,同时由Hervic技术人员的协力,博士在短期内成功研制出力差低于0.01%的超小型反应炉。
    受制于TMS在设计上的诸多布局限制,A.E初期研制的可变机在火力配置上均略显单薄。实验性设计的BeamRifle力求出力更高,射程更远。从公布的设计蓝图推测这款BeamRifle采用两种不同规格的交换式E-pack能量包,A.E随后开发的MSF-007GundamMKlll配置了同系列Rifle。收纳于护盾内的BeamSaber,WR形态时兼具BeamGun功能,相关技术于U.C0083年已实用化。DeltaGundam装备的护盾已无法用联邦军整备准则划分MS零配件消耗等级。原因在于这款新设计护盾正是机体WR形态时的机首,即变形时的辅助部件。前端内置探测器以优化WR形态时的探测能力,日后MSZ-006XPrototypeZGundam护盾沿用其设计。
    DeltaGundam在U.C0086年可谓是跨时代的新锐机型,若顺利列装,作为开发主任,永野博士的功绩必将载入史册。事与愿违,该机最终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主因由以下几点构成,高G力情况下变形时发生躯干骨架变形;可动部分压力集中情况下造成的物理变形,导致变形精度无法保障,特别是股关节,肩部关节,四肢末端等承重部位。(注2)为了突破这些技术壁垒,设计人员曾尝试进一步提升骨架强度,然而随之带来的问题便是机身重量增加或大型化,这与常规舰载MS的规格设想又背道而驰。随后工程师试图对可动骨架的材质进行重新审视,意图再次让机体瘦身并提高骨架刚性。这次改良的结果是整个骨架外形设计需推倒重来,DeltaGundam预订完工的外装成套组件一半无法使用,至此问题依旧无法彻底解决,最终A.E做出的艰难抉择便是废弃『δ计划』。
    常言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MSN-001DeltaGundam因其先进的设计理念曾一度成为A.EMS开发部门的掌上明珠,而寄希望以TMS下线的该机最终却只能以非可变机MSN-00100HyakuShiki出现在战场,实为一种遗憾。甚至机体是否存在实机在学术界仍是争论的议题,虽有少数学者(如kamuikamiishi)驳斥主流观点,但从上文的论述推测,DeltaGundam开发进度处于完成“全尺寸研发阶段”较为合理。U.C0096年作为补充战力配属至NahelArgama的MSN-001A1DeltaPlus,机体模拟战程序假想敌设定中留有MSN-001DeltaGundam这一选项。当时的驾驶员利迪·马瑟纳斯少尉(RiddheMarcenas)有幸能同这台梦幻般的TMS来一番较量。
    注1:『G计划】始于U.C0085年,当时A.E.U.G主张同Titans进行军事对决前避免大规模军事冲突,而侧重开展游击战或对敌据点发动快速打击。计划启动之初,A.E设立多个开发部门,平行开展各种机型研发项目。主要机型包括现行MS强化案(RickDias,EpsyGundam案),TMS(DeltaGundam,Methuss,Zeta案),TMS发展型(ZZ案)。立项之初由KellyJohnson博士带领的先进开发事业部与AlexsandroPisudsk博士领衔的第二开发事业部共同推进,整合工作由Johnson博士负责。
    注2:根据模拟数据报告,DeltaGundam在某次大气层环境下模拟同联邦制MS编队(搭载S.F.S)交战,首次WR形态变形为MS无任何技术故障,当全歼敌军后改为WR形态时计算机显示可动骨架变形,且为红色等级。
    (地址:http://aemedia.org/2013/10/msn-001-delta-gundam.html
    来自:A.EMedia)
    请牢记一*品#侠手机网[m..net]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