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第1331章:桓王回都

    就当襄王弘正因为自己即将遭到雍王弘誉的事后清算而坐立不安时,庆王弘信被逼离开大梁前赴宋郡安抚民怨的消息,正逐步传遍魏国地方郡县。
    一时间,举国那些庆王党贵族、瑟瑟发抖,而先前就打定主意投奔雍王弘誉的贵族们,则扶额相庆,至于一些此前保持中立的贵族们,在这次事件后亦有所动摇。
    无他,只是因为扳倒了庆王弘信的雍王弘誉,就目前而言实在是太过于声势浩大,俨然已经是储君的大势人选。
    在事发的数日后,这则消息传到了北疆河内郡的山阳。
    燕王弘疆在得知这件事后,一脸畅快笑容,连道“活该”,随后,他脸上这才露出意犹未尽般的神色。
    其实事实上,燕王弘疆与庆王弘信这个弟弟并没有多大恩怨,这位耿直豪爽的燕王殿下只不过是恨屋及乌,因为单纯憎恨南梁王赵元佐而迁怒庆王弘信罢了。
    而待痛快过了之后,这位燕王殿下就继续忙碌于山阳的重建工作去了这场大梁的变故,对于山阳以及这位燕王殿下来说,几无多少影响。
    此后又过了一日,这则消息传到了河东郡的安邑,即如今桓王赵弘宣的封邑。
    相比较燕王弘疆,桓王赵弘宣十分重视这条消息,在得知此事后,在心腹幕僚周面前冷笑道:“哼!这雍王,死性不改,当年就以这等阴谋坑害了长皇兄,如今故技重施,踢走了庆王……可笑大梁有南梁王坐镇,竟然还被雍王算计。”
    听了这话,幕僚周感到十分惊奇。
    因为他在反复思考这则谣言后,确切有怀疑过金乡屠民事件是否有可能是雍王弘誉的人在背后搞鬼,毕竟这种阴谋手段很像是张启功这名毒士的运作,不过没想到自家殿下居然能一眼看穿。
    不过在仔细想了想之后,周便想通了:多半是自家殿下厌恶雍王弘誉,因此只要察觉到一丁点的不对劲,便下意识地联想到雍王弘誉。
    苦笑之余,周也履行了作为幕僚的职责,为自家殿下分析道:“倘若果真是张启功设计,那么,那个曲梁侯司马颂的立场,就非常值得怀疑。”
    他说这话并非无的放矢,毕竟这种招数,他周几年前就已经用过了当年,周明明有意辅佐雍王弘誉,却假意投奔当时还是东宫太子的赵弘礼,向后者献了几条后患无穷的妙计,成功地坑得原东宫太子赵弘礼生活不能自理。
    纵使当时赵弘礼身边还有骆那等贤才,依旧被周得逞,后者险些还成功离间了赵弘礼与骆,要不是骆这个人脑筋太死,有着一股读书人的迂劲,换一个人恐怕早就离开了赵弘礼。
    只不过后来周被张启功给摘了桃子而已。
    正因为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周一眼就看出了曲梁侯司马颂的不对劲后者,十有**是雍王弘誉安插在庆王党内部的暗棋,专门等着在收复宋郡这件事上拖庆王下马。
    “……庆王一倒,大梁再无人能抗拒雍王弘誉。”
    其实在说这话的时候,周也想到了自家殿下的兄长肃王赵润,不过因为彼此关系都比较熟络了,并且周也知悉那位殿下根本无心争夺大位,故而没有算在里面罢了。
    听闻此言,赵弘宣的眉头顿时凝了起来。
    庆王弘信远走宋郡这与他无关,但雍王弘誉得势之后,势必会威胁到长皇子赵弘礼,这让赵弘宣心中着急。
    他忍不住问道:“周,若我欲相助长皇兄,我该怎么做?”
    周想了想,说道:“如今雍王弘誉已成大势,长皇子沉寂已久,该是时候复出了……而到时候,就需要有人站脚助威。”
    桓王赵弘宣点了点头,当机立断地说道:“你准备一下,今日就随我返回大梁!”
    “是!”周拱手应道。
    当日,桓王赵弘宣点了两百五十名北一军精锐,带着幕僚周,前往蒲坂。
    五方伐魏战役之后,河东郡饱受战火,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重建当中,每日都有来自大梁的大船往返于蒲坂、汾阴等地,依赵弘宣的关系,不难搭个顺风船。
    毕竟蒲坂县县令,乃是三叔公赵来峪的长子赵文蔺,肃王党的一员;而蒲坂尉闻续,既是河西守司马安原先的副将,又是现河东守、临洮君魏忌的部将,也算是大半个肃王党,桓王赵弘宣在肃王党一系当中,那可也是被尊称为二爷的大人物。
    乘坐船只顺流而下,原本可能需要十天半月的路程,赵弘宣一行人在短短四日就抵达了大梁北边的博浪沙河港。
    看着曾经的荒芜河滩如今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坞港,且工部营建司的官员与工匠们,正借助水泥的便利,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建设速度,在空荡荡的博浪沙坞港地基上兴建一群群的房屋,桓王赵弘宣与幕僚周皆感到十分震撼。
    可惜眼下来不及细细欣赏这座即将成为魏国首屈一指繁华之地的河港,赵弘宣按捺心中的好奇,带着周与麾下北一军精锐,马不停蹄地返回大梁。
    其实严格来说,外封的皇子是不允许随意返回大梁的,不过桓王赵弘宣并不算是正式外封的皇子,他先前只是算是偷偷跑出大梁的,至于正式的外封,至少要等到他与那位韩国的公主成婚之后,垂拱殿以及朝廷才会发下正式的文书。
    正因为这样,他根本不用理睬什么外王不得擅自入大梁的规矩,在城门口亮明身份之后,便浩浩荡荡地前往了长皇子赵弘礼的府上。
    当然,在前往张皇子赵弘礼的府上前,赵弘宣也没忘记叫宗卫杜荐带着二十几名北一军士卒,带着他从安邑带来转赠给几位嫂嫂的许多礼物,先到肃王府拜访他兄长赵弘润。
    至于皇宫内他母亲沈淑妃的凝香宫那边,赵弘宣或多或少有些忐忑,因为他的未婚妻子,那位来自韩国的公主,目前就跟他母亲住在一块。尽管嘴上口口声声说着不在意,但事实上,赵弘宣对于这门联姻之婚,心中还是有些抵触的。
    一来是他与那位韩国公主根本就没有什么感情基础可言,二来,韩国那可是他日后想要征服的国家。
    着实纠结。
    嘱咐宗卫公良毅带着百余名北一军精锐先回他在大梁的桓王府,桓王赵弘宣领着幕僚周与十几名护卫,径直来到了长皇子赵弘礼的府邸前。
    砰砰砰敲响府大门,长皇子府上的门人打开府门一瞧,脸上露出几许吃惊之色,连忙恭敬地打招呼:“九爷,您几时回大梁的?”
    与肃王党一系的人习惯喊赵弘宣为二爷不同,原东宫党一系的人则习惯尊称赵弘宣为九爷。
    “方才刚回大梁。”赵弘宣随意打了声招呼,随即问道:“长皇兄在府上么?”
    门人恭敬地回答道:“正在府上。”
    点点头,也不需通报,赵弘宣带着周等人径直走向府内深处。
    而期间,府内的下人与护卫,在看到这位桓王殿下闯入府内,非但不吃惊,反而恭敬地向赵弘宣行礼,甚至于还有人笑容满脸地与赵弘宣打招呼。
    由此可见,桓王赵弘宣在原东宫党一系中的地位并没有谁拿他当外人。
    当赵弘宣带着周等人来到府里内院时,正巧看到长皇子赵弘礼与其幕僚骆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好似正在考验皇长孙赵永律的学问。
    看赵弘礼的表情,似乎对儿子的学问不是很满意的样子,反而是骆在旁笑呵呵地打着圆场。
    而从旁,赵弘礼的次子赵永徽正探头探脑地看着被训斥的兄长,一副惶恐的模样。
    倒是赵弘礼的两个女儿,一点儿也不担心,尤其是年仅几岁的小女儿,正抓着骆的头发企图爬上这位‘叔叔’的后背。
    看着这其乐融融的一幕,赵弘宣苦笑不已,忍不住说道:“长皇兄,骆先生,好闲情逸致啊。”
    “唔?”
    赵弘礼与骆转过头来,看到赵弘宣与周等人,赵弘礼惊喜地说道:“小九?你怎么回大梁来了?”
    赵弘宣嘿嘿一笑,也未搭话,只是看了一眼侄子赵永律、赵永徽与两个侄女。
    赵弘礼会意,拉着两个儿子的手,好似严父般训斥、勉励了一番,随即打发兄弟二人回书房念书,至于两个女儿,则唤来伺候在一旁的侍女,将其领到正室李氏那边去。
    一回头见赵弘宣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己,方才还是一副严父架势的赵弘礼,忍不住有些尴尬地解释道:“愚兄才能平平,但永律、永徽二子颇为聪慧……唉,永律今年都一十四了,但好学反而不如当初,愚兄也是心中着急。”
    按照当代的算法,男子十五、十六就算半个大人,可以迎娶妾室了,而若是民间,十六岁就完完全全算是成人,因此也难怪赵弘礼心中着急。
    听闻此言,赵弘宣调侃道:“不喜念书,未必日后就没有出息,我那位兄长,从小就不喜念书。”
    这有可比性?
    赵弘礼被说得哭笑不得,毕竟赵弘宣调侃的对象,那可是被誉为生而知之者的肃王赵润。
    在玩笑了几句后,赵弘宣终于说出了此番的来意:“长皇兄,你沉浸已久,该是时候复出了。”
    听闻此言,赵弘礼的脸上顿时露出了凝重之色。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