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旅拾趣》第六十九章 走近丹城

    
    因为工作需要,我每个月都会去县里的县城,那个名“丹城”的小城。
    大多是去县边防大队报帐、报计划、领取后勤装备物资等。
    另外还会去军供站和赶集。
    购买一些大件物品和一些特殊的产品必须到丹城的集市才买得到。
    丹城的集市是每月逢6的日子,整条新的那条宽阔的马路两边,人、车、物品拥挤不堪,感觉这新路是专门为集市而建的。
    最显眼的是用竹子做的物品,在拖拉机、手拉车上堆的高高的,连片成排,很是壮观。
    四里八乡的都会赶过来,物品非常丰富。
    拖着长音的吆喝声、猪鸡牛羊的叫声夹杂在一起,逼着你用大嗓门寻价还价,助长嘈杂声不断加码,直到市面渐渐散去。
    大队所在的公安局的位置在县城的东北叫东塘山的山岙里,也就是传说中徐福练过丹的丹山脚下,和车站有近半小时的行走距离。
    下车后先要穿过一条长长的厂字形的小街,转弯处是象山中学的校门。
    每一次路过我都会放慢脚步,仰望立在5一6个台阶上的校门。
    校名的左上方“省级重点中学”6个字特别触动我的心绪。
    回想自己也曾有机会进入同为省重点的舟山中学,终究失之交臂,落下些许遗憾。
    看着和我年纪相仿的男女学生仨仨俩俩迈过台阶走进校门,以及校园操场里欢快奔跑的身影,总会投去羡慕的眼光。
    走过校门从西向东走50米的左手边,有一个吃早点的地方。
    我时常会点一碗咸豆浆加一根油条或包子。
    这也是我第一次吃到豆浆的地方,到现在我都还记着那种清香暖胃的味道。
    以后我在任何地方,高档也好,路边也罢,只要喝到豆浆,都会和那时的味道作比较,总感到没有那里的好。
    10多年后,我去象山调研,陪同的同志让我们去吃象山有名的海鲜面,我和他们说能否去吃那边的豆浆。
    “早没了!”
    他们的回答让我好失望。
    那条街再往东走到四叉路口,就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段。
    南北走向的就是县府街,向东的叫什么忘了,不远处有个新华书店我常去,每一次去都会买二本当期的文学期刊。
    我喜欢看小说,这是所里最缺乏的。
    去大队要从县府街往北走到县府大门口再右转,30米后是条南北走向的小路,路的右对角是县委招待所。
    如果赶不上晚班车或者第二天还有事,都会住在那里。
    招待所是个3一4层小楼,共用卫生间,我有一次起床小便太急在卫生间里昏倒过,记得特别清楚。
    房间有2到3张床,有二席单人沙发,很干净。
    好几次我睡在那床上想:“这辈子如果能在城里拥有属于自己的那样一间房子,会有吗?!”
    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喜欢做白日梦的人!
    那招待所的饭菜特别好,在前台化5角钱买一张饭券,4两米饭加一份菜。
    我喜欢喝瓶啤酒,打饭时叫服务员打三两,她会找我一两饭票,这一两面额的一叠饭票我一直留着。
    刚才说到的那条小路往北就是去公安局那里,有两种走法:走水泥路是一个直角远一点,走屋弄里是一条石子路斜线。
    我一般走斜线,因为路近,还有因为有一次我在前面走,听到后面两位故娘大声的私语:
    “好帅啊!”
    其实我也喜欢听好话的。
    不过我也不止一次的走过那条直角的水泥路,不是因为去大队办事,而是去祭仰一位先辈,一位偶然知道的象山籍的先辈,一位你我都在中学时代就熟知而敬仰的革命先烈。
    他就是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翻译者,被鲁迅礼赞为:“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的殷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