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学当校长》第533章

    内容明天修改上,实在抱歉。
    ……
    “许,收到你的来信后我感到非常开心,虽然你要离开美国了,但是作为你的老师我仍然会支持你的决定。对于一名数学家而言,虽然数学非常重要,但是祖国同样也是作为一个人类难以抛弃的执念。”
    “光华大学我也有在关注,我与陈博士有过几次相见,对于这位我的数学直觉告诉我,对方一定会在数学界掀起一道巨浪……”
    老师回复的邮件很长,许晨阳握着鼠标的手一直往下滑动,越是往下看去,许晨阳眼眶的湿润更加浓郁。
    kollárjános是许晨阳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导师,中文名叫做科拉尔·亚诺什,匈牙利数学家,研究领域为代数几何,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既然要回国,许晨阳自然要给自己的老师发个邮件告别下,其实他是想当面跟老师说的,但回国的事情太多要处理,只能暂且搁下。
    科拉尔教授前面讲述的都是一些个人情感,后面则是跟许晨阳述说着如何管理一个数学系,如何搞好数学研究以及他这些年的经验。
    “老师,我不会辜负您信任的!”许晨阳抬起头,瞳孔闪着精光。
    他许晨阳,除了身份是中国数学家之外,还有一个身份便是科拉尔·亚诺什的学生。
    ……
    北京大学。
    ……
    本世纪启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元培学院探索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有13个年头,是国内最早一批试水通识教育的院校。而“元培”在这场人才试验中遭遇的意外、挫败、尴尬甚至争议,都充分折射通识之难和通识之痛。
    北大元培是国内通识教育改革中最早的、也是较为成熟的模式,现在通识教育在各个高校铺开,但目前的结果都不是特别好——不过至少迈出了一步。
    3、根据元培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生入学后,理论上可以选全校开设的任何一门课程,想听什么就听什么,课程学习计划全由自己制定;从大二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学习方向,理论上也不受限制。
    “精神上的自由,学术上的自由,学习上的自由。”几乎所有学生在进入元培后,第一感受都是“自由”,但紧接着,多数人就会开始“迷茫”。
    一名2004年入学的学生就曾在网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抱怨元培的“自由制度”。比如,理应负责辅导学生选课、选专业的“导师制”发挥作用有限,事实上,元培04级的大一新生连一本院系课程计划都拿不到,必须跑去各院系教务部“蹭着看”。
    比起这些琐事,选课的自由就成了更大的障碍—全校的课你都能听,但到底听什么。
    在北大,本科课程计划主要分为两块:专业课和通选课。一般而言,专业课难度胜过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