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婚交响曲》Part 214

    杨柏家里一共有三个孩子,杨柏还有一个孪生的哥哥杨松,也曾是万慧来和杨小艳的同班同学。
    但由于杨松过继给了南方的二叔家。
    所以下乡的时候,随着户口,也到了南方的一个村里当插队知青,和家里的联系也少了许多。
    还有一个弟弟,叫杨树。是今天毕业的高中毕业生。
    杨柏的父母,都有老年病,家里的事情,杨松又常年不在家,便都靠在杨柏身上。
    由于机场这两年货物发运量上升到了463吨。
    在运种方面增加了电视、家用电器、汽车化油器等。
    而且随着地区经济好转及工贸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些能运营货运市场的人员。
    所以杨柏成为机场的货运职工。
    而今年,杨柏的弟弟杨树毕业了。
    高中毕业的杨树似乎有两个选择,进工厂顶班或者高考,顶班十拿九稳,高考命悬一线。
    爸爸妈妈都在轧钢厂在上班。
    父母退休后子女顶替空下来的名额,到父母单位上班,是一种招工方式,不少父母甚至会为了子女及时顶班吃上“公家饭”,选择自己提前退休。
    “顶班”马上就是学徒工,拿工资,如果不顶班参加高考,落榜了,虽然街道也能安排就业,但肯定进不去国营的大工厂了。
    杨树对哥哥杨柏说:
    尽管自己是应届生,但那年依然有不少往届生参加高考,当年,全国610万人参加高考,原本的招生计划,只有不到30万个。
    班里不少同学选择了顶班,原因很简单,即便是学徒工的二三十元工资,对于刚毕业的小年轻来说,吃住在家里,凭空每月多出来二三十元,也不亚于一笔巨款。
    其实,杨树的的考分并不是很低,但在激烈的竞争中仍没有上榜。
    但有幸的是,那年许多学校开始办分校,在全国范围内,招生名额增加了近十多万个,他得以入学。
    如果上了学,毕业后,基本可以分配到一所学校当老师。
    所以他想把顶班进厂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哥哥杨松,身为知青的哥哥杨松也得以顺利回城,当然杨树也就放弃了高考。
    “厂里说,只能解决一个人。”
    杨柏的爸爸当时还说:
    “杨树啊,你能把这个顶班的名额让给你哥,你真的长大了!有出息!”
    杨柏的妈妈却抹着眼泪说:
    “虽然这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是杨松毕竟过继出去了。我们这么想他,可他就是几年也不回来看我们一趟。唉!难道真的就是过继出去的儿,泼出去的水儿吗?”
    杨柏爸生气的的吐了口烟末子说:
    “别总是想东想西的。那么远,杨松要能回来算!”
    杨柏妈妈还是十分不解:
    “能写信啊!为什么杨树给他写了几封信,他都不回?”
    杨柏爸无奈起来:
    “别哪壶不开,你提哪壶了,成不?就是他回了,也是过继出去的,顶班的事儿,都不一定能让他顶!”
    杨树倒是语气十分坚定:
    “不管怎么说,这个班给大哥留着!他能用上就顶班回城,用不上,就拉倒。”
    然而,杨松的回城,却让家里人大吃一惊。
    这年的冬天,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经历长时间的计划经济,国人对个体经济完全没有概念。
    多数人仍然过着之前的生活方式;
    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明显改善,鼓励有能力的个人进行有社会商业经营。
    “个体户”这是新中国以来的第一次,鼓励老百姓自主创业的政策。
    可多数人是持怀疑态度看待“个体户”们的。
    投机倒把和诚信经营,是当时人们争论不休的社会热点话题。
    杨松跟二叔经营一些日用品。
    日常生活里,尝到了小生意的甜头。
    可是,二叔和二婶子,连年身体不好,相继去世。
    这两年,杨松一边伺候有病的二老,一边做着小生意,常常忙的焦头烂额。
    二叔不断的嘱咐杨松:
    生意做起来要小心谨慎。
    年初,料理了二叔和二婶子的丧事,杨松便打定了回家来的主意。
    今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为经济和社会注入了极大的活力,也为创业行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当杨松踏入家门时,杨家全家人都哭成了一团。
    杨妈妈说:
    “这段日子,我常骂你,你是不是听到了?才回来的!”
    杨松眼圈红红的,扶着妈妈坐下,说
    “妈,二叔和二婶子这几年病的不轻。我也算是家里家外一肩挑哇。怕你们担心,就没和你们联系,怕自己嘴没把门的,再忍不住跟你们说了。”
    杨妈妈一听,更是眼泪像断线的珍珠般,细细看着杨松的脸说:
    “我的儿,你受苦喽!”
    杨松爸爸还是挺理性的,想到了杨松的回城问题,就跟站在一边的杨柏说:
    “杨柏,这次轮到你去打听一下,你哥这过继的事情,影不影响顶班!”
    说完,他又转头对杨松说:
    “你小弟杨树,早就对你的回城事牵挂着,本来让他顶班。他硬是留给了你!”
    杨松听了,上去紧紧抱住杨树:
    “好弟弟!”
    “哥,咱们自家亲兄弟,这不都是应该的。再说你这些年,一个人在南边,多苦还说不定呢,能回城顶班,是大家的心愿。”
    杨松感激的又拍了拍杨树的肩膀,然后,拉着他的手,转过身来,说:
    “爸,妈,两位弟弟!我这次回来啊,不想办什么回城的工作关系!”
    屋里的人听了,都愣在那里,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杨柏上上下下的看了看杨松,又着重看了两眼杨松的行李,试探着问:
    “哥!你跟我们交个底,你是不是遇上了什么为难的事情?”
    杨爸爸和杨妈妈一听,都叫开了:
    “杨松!出什么事了吗?”
    “杨松,你可不能什么事也不跟妈说呀?妈会急出病的!”
    杨树也有了不祥的预感,他拉住杨松拼命的摇着哥哥的手臂。
    “哥哥,顶班是多少人想求都求不来的。快说说,你遇上了什么事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