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婚交响曲》Part 274

    薛德珠痴迷做木工活儿,科里的人都拿来取笑。
    万慧来一路上,脑子里乱极了。
    当时因为薛拯出走的事情,万慧来回了娘家。
    薛德珠则在单位里请了假,打点行装,去嵩山少林寺去找薛拯无果而归。
    张淑劝万慧来说:
    “想想德珠这些年,对薛拯那真的没说的。你要是因为他要打薛拯,就跟他掰生,那可不对!”
    万慧来说:
    “妈,不只是这一件事情。我们两就不能说正事,没一件事情,看法是一致的。想认真,就得吵架!”
    “慧来,你看看自己这两只手,都是你身上长的,都无法做到一样,何况两个人呢?”
    “妈,你这样的大道理,我也懂。可是,轮到进入生活里,这种不和谐,真的很令人痛苦。我现在经常想,是不是当时就不该和他复婚?”
    张淑正在往暖水瓶里注热水,听了这话,手一抖,一些热水洒了出来,险些烫到自己的手。
    “慧来,那个时候的事情,一是过去了,二是现在已和那时候的情况大不相同。现在,你们已经有了两个共同的孩子,这是扯不断的了!”
    “妈,我也想了很久这件事情了。就是因为孩子,我才又有了这样的想法。”
    “因为孩子?”
    张淑听了,十分的不解。
    “妈,薛拯的小学上学阶段,你是眼见的,对吗?”
    张淑点了点头:
    “当然,我是看着他一天天长大的。”
    “我说的是他的学习。想想,薛德珠整天醉心于木工活,把我家那个院子招的跟个小广场似的。每次看到薛拯就在那群侃大山的男人中,支个小桌子认真学习,我的心,都有说不出的滋味。”
    万慧来说着,眼圈红了。
    张淑听了,也摇了摇头:
    “你说这德珠哪都好,就是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要不是看他平日里对薛拯那么好,就单凭这一件事情,让人看了,还以为真是继父所为呢。”
    万慧来一听,来了精神:
    “妈,你终于说了公道话了!那天,我和他吵架,就是这种心情,才说的那样的话!”
    张淑想了想,又摇了摇头说:
    “不对,你看慧来啊。这多年来,接送薛拯,德珠多用心呐。在孩子的吃穿住行,他哪样少操一点心了?你上大学,我可是眼见着他一个人把薛拯拉扯大的。还有,他挺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的,经常和薛拯谈心。”
    “谈心,还谈的薛拯那样的叛逆!”
    张淑拍了下万慧来的肩膀说:
    “你这句话不是凭心说的,有赌气的成分。薛拯的那种叛逆情绪,真的一点不能埋怨德珠。而且,德珠还很细心的疏导他。要不是薛拯知道了自己不是他亲生,这几年,你想想,平日里还不是和他德珠亲?”
    万慧来显然被张淑的话说服了,但嘴还硬着:
    “男孩子嘛,大了就不爱跟母亲太近了。”
    “这件事,别委屈人家,他对薛拯,那真的比一般的亲爹都用心。再看看,他自己的两个儿子,薛研和薛余,要是依你看的那个缺点,不得加个更字?”
    “所以,我认为他不注重教育,这三个孩子,真怕他都给带偏了!”
    “我说这话,你别说我老脑筋。我看呐,没爹的孩子,才容易被外人带偏呢。慧来,我就觉得,你对德珠有些成见。”
    “妈,在孩子受教育方面,我俩无法沟通的痛苦,我真的很往心里去。”
    接着,她就给张淑讲了一件事情。
    那年,薛拯中考刚过,无数孩子有一种解放的感觉,也包括薛拯,薛德珠每天领着他到处游玩,好个快活。
    可是,万慧来却像更多的家长一样,想到要准备孩子的下一步:
    让他进入好些的学校!
    这是为孩子提供上大学的基本保障,进而赢得好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到那时,父母就算在孩子学习时期尽到了责任,完成了使命。
    在医院里,同事们,议论着,哪家家长求人,哪家家长花钱,更多的两者兼顾,目标就是指向一个方向:
    孩子进了好学校!
    万慧来跟薛德珠说孩子择校的事情,他倒很干脆:
    “随缘多好,这样孩子和家长都累!”
    万慧来被他气的语结,此时,有一万句话,都汇成了一个转身,走了出去。
    她想,孩子苦、家长累、乃至老师更累,这是我们逃避不了的。
    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搞到今天,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无可奈何的阶段,原因就是:
    谁都知道目前的现状不合理,可是谁也改变不了!
    往大了说,教育现状也是我们社会的缩影,过渡时期的不均衡发展,越来越面向少数拿得起钱的人。
    如果说贫富差距非常可怕的话,那么,教育发展的不均衡、.asxs.的不平等,更加可怕,因为它是造成前者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孩子如薛德珠所说,随缘进了一个差一点的学校,万一学习成绩下滑,或是失去了学习兴趣,这种后果,怎么能用随缘来解决?
    万慧来此时,一句话都不想再和薛德珠讨论了。
    他从不关心孩子升学方面的资讯,和大多数的家长,也不是一个风格。
    很多家长们感兴趣《长春日报》开展的“如何办好较差学校?”大讨论。
    薛德珠听了,只是摇摇头,继续去院子里拿起了他的木工工俱。
    其实,这个大讨论,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全面的反思,整整用了20期的篇幅,讨论时间长达9个月,涉及到问题的方方面面,参加人数之多,意见表达者社会责任之强,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激发人们反思。
    这次大讨论是由《长春日报》的一篇报道叫《a校的高材生为什么要到b校寄读》引起的。
    因为家长通过各种办法给孩子办转学办寄读,进入比较好的学校,成为社会上非常关注的事情。
    有人还称之为新的不正之风,但是,你说家长错了吗?没有错!
    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呢?
    学校之间的差距已经拉开,好学校泾渭分明差学校已经是事实。
    那有点能力,包括有点权力的家长,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离开差学校呢?
    随缘,薛拯依学区分,就是要到“第三世界学校”去上学,这是人们戏言的比较差的学校的名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