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婚交响曲》Part 350

    薛余最后一次去精神病院看望杨小艳,那是去年入冬的一个午后。
    冬日的暧阳照在杨小艳有些浮肿、发黄的脸上,当她抬起那双眼睛时,薛余吃惊的发现,往日的灵动又一次回到了那双眼睛里。
    “珊珊!”
    杨小艳终于认出了自己的女儿!
    杨珊扑进母亲的怀里恸哭失声。
    当杨珊激动的情绪稍缓,才想起身后的薛余:
    “妈妈,你认得他是谁吗?”
    杨小艳有些拘谨的看着薛余,摇了摇了头。
    “杨珊,真的替你和小艳姨高兴。没关系,这已经是小艳姨康复的最大喜讯了。”
    薛余接下来,就拉住杨小艳的手说:
    “小艳姨,我是来听你说民谣和谚语的。”
    薛余说完,还像模像样的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笔记本子和一只笔。
    杨小艳见状,放松了许多,拉着杨珊的手,大声的唱道: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有了吃,没了散。
    小麻雀,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烙油饼,蘸白糖,媳妇媳妇你先尝。
    小轱辘车,用马拉,叽哩咕噜回娘家。
    爹见了,背包笼;
    娘见了,抱娃娃;
    嫂子见了一扭搭。
    嫂子嫂子你别扭,我当天来了当天走,
    不吃你家饭,不喝你家酒。
    爹娘在世来几趟,爹娘不在罢了手。
    爹死了,烧金纸;
    娘死了,烧银纸;
    嫂子死了坟头顶上屙泡屎。
    ......
    小白鸡,上草垛,没妈的孩子真难过。
    跟猫睡,猫挠我;跟狗睡,狗咬我。
    阿姨阿姨可怜我,把我送到托儿所。
    托儿所就是我的家,阿姨爱我我爱她。
    ......
    风三风三,一刮三天。
    不刮春风,难下秋雨。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
    春雨贵如油。
    二月清明麦在前,三月清明麦在后(阴历)。
    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清明难行晴,谷雨难得雨。
    头伏有雨,伏伏有雨。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头伏萝卜,二伏菜,
    三伏种荞麦。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早晨下雨一天晴。
    老云接驾,不是阴就是下。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妈,口渴了吧?喝点水吧!”
    杨珊见杨艳张开嘴就不闲歇,于是,倒了杯水,递给她。
    “珊珊,咱们说点歇后语给他听,我说你猜,行不行?”
    “行!太好了!”
    没等杨珊答应,薛余抢在她先,喊了起来。
    杨珊瞪了薛余一眼,看着杨小艳的兴致正高,于是,点着头答应下来。
    “吉林市修的江堤——”
    “随弯就弯。”
    “牛马行抢切糕的——”
    “真是一把快手。”
    “横垄沟拉磙子——”
    “一步一个坎。”
    “高粱地里耍镰刀——”
    “把嗑(棵)唠(落)散了。”
    “二齿钩挠痒痒——”
    “一把硬手。”
    ......
    “当当当!”
    三个人正说的高兴,听到敲门声,大家一起往外瞅。
    “小艳!你还认得我不?”
    一位中年女人,泪眼婆娑的走了进来:
    “我是你大嫂秋花!”
    “秋花?”
    杨小艳低着头微皱着眉头,反复念叨着这两个字,努力的回想着。
    杨珊和薛余则是一脸茫然。
    原来这秋花是杨松的前妻。
    晚上,吃饭的时候,彩色电视机里播报着新闻:
    八届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设置重庆直辖市,**十五大开幕,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
    薛余看了看正一边吃饭一边认真看新闻的爸爸,问了句:
    “爸爸,你认识小艳阿姨的大嫂秋花吗?”
    薛德珠听了儿子的问话,像被烫了一下似的,忙把手的食指放在自己的嘴唇上向儿子示意闭嘴:
    “嘘!”
    他匆忙看了眼站在电视前正专心看电视的妻子万慧来,意识到万慧来并没有听到儿子的话,才放下心来。
    他小声的跟薛余说:
    “千万别在你妈妈面前提这个人,她又该生气了。”
    薛余重复着爸爸的话:
    “又该生气了,难道她是大哥......”
    薛德珠用力的点了点头,再一次用食指按在自己的嘴唇上,发出“嘘”声。
    薛余便紧抿起嘴,禁了声。
    原来,去年春节的时候,妈妈被大哥薛拯差点气个半死。
    说起这件事,要先从秋花的第二个丈夫说起。
    秋花的第二任丈夫叫任江。
    九十年代初,任江的发小王河第一次见到火车站。
    站在人潮汹涌的广州火车站广场上,他一眼就看见候车大楼两侧的八字标语:
    “统一祖国振兴中华”。
    兴奋之余,他拉着任江在火车站广场驻足观望。
    半小时后,他们扛起行李准备去汽车站买票,一掏裤兜,钱包没了。
    一气之下,他和另外两个老乡决定步行到顺德找老乡借钱,整整走了一夜才到顺德。
    后来,他们就在那里打工。
    任江是早一年来到广东的。
    他向家里借了200元,邀上几个同乡好友去东莞,准备“打个零工”,顺便“看看世界”。
    长途大巴在国道上行驶了两天两夜后,终于把他从东北带到了东莞,“屁股蛋子都麻了”。
    为了能在东莞谋份工作,任江已做足准备:
    把身份证的年龄改大了两岁。
    没有工厂敢要17岁的未成年人,“正是当年把年龄改成19岁,才有了后来在东莞的快乐时光”。
    其实,在当时,每年都有1000万以上外省人来粤打工。
    后来,这个数字甚至将要达到1500万。
    加上广东本省流向珠三角和城镇地区的人数,广东流动人口在2600万以上。
    王河和任江的经历,是2600万外来人口上世纪90年代,在珠三角打工大军中的一个小小缩影。
    离开老家时,王河去山庙的神龛前拜了拜。
    “不出去不行啊,不出去留在这也是没钱。”
    “现在人人都是去广东,您老说我赚得到钱不啦。”
    “没事,就当碰碰运气,见见世面,干几年就回了”……他
    对着神龛一通絮叨。
    90年代初,还是县级市的顺德,是中国民营经济重镇。
    自改革开放起顺德便深受香港“小政府、大市场”理念影响。
    民营经济风生水起,正如民间俗话:
    “不找市长找市场”。
    王河的老乡当时正在一家民营家电企业打工。
    王河进的电器厂在当时被称为“家电专业街”上。
    这条街上的电器行一字排开,宣示着顺德“中国家电之乡”的地位。
    王河每天工作10个小时,有时会加班到夜里9点。
    在装配车间,他每天面对的是成百上千条滚筒线,但他不能坐下,需要时时提防空调成品错位。
    “那时的流水线都很枯燥,很多流程全凭人力。”
    白天调试电器,夜晚冲凉睡觉,生活枯燥却也简单。
    第一个月王河拿了400元工资,他给家里寄去一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