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婚交响曲》Part 481

    多少个早上,薛研气冲冲的路过爸爸已摆好碗筷的早餐,视而不见,摔门而去......
    留下一脸懵的薛德珠手里拿着的粥勺,一滴滴的往地上淌着粥渣,竟浑然不知。
    但是,第二天,他还是准时的做好早餐,准时的去叫醒薛研,也准时的被薛研怒气冲冲蹿出门去,丢在那里又气又懵......
    直到有一天,薛研突然在薛德珠还没有走进自己的房间叫他,先是走了出来。
    薛研和门口的父亲撞了个满怀。
    “咦?今天......”
    薛研抢过爸爸手里的粥勺,来到餐桌边,边往碗里舀着粥,一边笑嘻嘻抢过爸爸的话茬:
    “今天怎么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不用你叫了,自己个儿起床了,是吗?”
    于是,那天早餐上,薛德珠更是听了儿子炸雷一样的决定:
    辍学!
    可是,就在现在,几十年后的自己再一次见到了宋老师。
    他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愚蠢!
    在宋老师面前,他感觉自己是那样的不堪!
    他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拿出电话,拨了过去。
    “律师,我不想再争取少赔了。我还要自愿多付给他们赔偿金。对,你没有听错。我要尽我的所能,赔偿他们。”
    薛研破产了,饭店也关门了。
    但是,他却似乎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
    病房里,薛德珠与杨阳的忘年交,使得薛家上下都跟杨阳处的亲如一家。
    薛研的饭店出事,薛爷爷又走丢了,这段日子,薛家两兄弟真的就是焦头烂额。
    好在病房里,都是杨阳在照顾着万奶奶。
    后来,杨小艳为万慧来及杨阳的妈妈找了个护工,是她的亲外甥女。
    “人家是高护专业毕来的,再说了,我每天还要过来监工。杨阳,你就放心的去上班吧。”
    杨小艳通过半年多与杨阳的接触,也把杨阳当成了自己的孙女儿一样。
    听说杨阳考上了村官,鼎力相助。
    杨阳说:
    “杨奶奶,你爷爷和奶奶都是参农。前几年参价下调,他们赔了许多钱,都是村民们帮我们一家家凑的钱,才让我们家有了今天。妈妈没病的时候,就一直让我有能力了一定回村报答他们。这次我回家乡当村官,爷爷和奶奶要是在世,他们也一定会支持我的。”
    杨小艳听了,抚摸着杨阳的头说:
    “谁家有你这样的一个好孙女儿,那是几辈子的造化呀!”
    她边说边叹了口气。
    杨阳听薛爷爷说过,杨奶奶的孩子就是心理有了问题自杀了。
    所以,她一个人还是蛮孤独的。
    杨阳倒了杯水,递给杨小艳说:
    “杨奶奶,我们村座落在半山腰,别提多美了。以后,我们会有氧吧式养老中心,到时候,等万奶奶病好了,我把您和她一并接到村里去养老!”
    杨小艳听了,不断的点着头,眼泪也在眼圈里转着。
    “哎!哎!我好好活,一定等到那一天!”
    杨阳刚一上任,便先做详细统计:
    全村共有498人,在村的也只有95人。
    年轻的男性,基本外出了,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
    村里面真的叫一盘散沙。
    用杨阳的话说:
    “30岁以下的党员只有一个,就是我”。
    她找村主任还有妇女主任,每天在一起琢磨,如何“脱贫”。
    最后,研究的结果就是:
    先得凝聚人心,要带着大家一起干事儿,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杨阳带几位村带头人,统一调整帮扶责任人,每人有了自己帮扶的第一户贫困户。
    杨阳帮的是一位孤寡老人王英。
    她是一位73岁的老奶奶,满头白发,耳朵失聪,患有眩晕症、还有严重的胃病。
    每次杨阳入户看望她的时候,王英老奶奶都拖着严重“地方病”双腿,还要对杨阳远接逢迎,非常热情地握住她的手,通常都是以“喊”的形式和杨阳唠唠家长里短。
    就在要换季节的时候,杨阳给她拿了200元钱帮助她更换了新炉灶,拿出新做的一套衣服。
    她“喊”着告诉杨阳:
    “你们什么都帮我想着,我不用总往集镇上跑,腿这阵子真不怎么疼了。”
    杨阳听了,让她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和感动。
    回到自己那间小小的宿舍,走到桌前,拿起一个白色的本子。
    本子封面上醒目的写了三个大字:
    “温暖手册”
    打开本子,杨阳想了想,便开始写着当天的感想:
    “工作技能固然重要,良好的心态更是根治的良方,调整好心态,干一行爱一行,不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扛得住责任,想干好一行,自然就轻松了很多。”
    本子里,有杨阳从匆匆走出大学校园,一头扎大山深处的每一天遇到的温暖和感动。
    也有初进山里,对风景如画的描述。
    杨阳说,过去坐在车里只顾欣赏美景,却不知基层的磨炼正悄然开始。
    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基层村官,她怀着小小的激动,也开始了基层的“心路历程”。
    杨阳记录其中的一件小事,是贫困户张奶奶的家。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贫困户生活拮据,作风简朴。
    特别是杨阳,过去在学校里,她没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他们。
    当第一次走近他们是在杨阳刚到单位的第一个月。
    站在贫困户家张奶奶家门口的院子里,看到的是打扫干净的泥巴庭院。
    还有那些整洁的,悬挂着的旧衣服,让你很难相信,这里住的是一对古稀之年的老夫妇。
    看到手足无措的杨阳,老爷爷主动问起她的情况:
    “路上不好走吧?多少年不回村了?在城里住时间长了,到这边工作还能习惯吗……”
    边说着,他边把木凳递给杨阳,张奶奶则端出半盆还热乎的玉米塞到杨阳的手中……
    虽然只是一次平常的见面,似乎是杨阳要代表村里为老人送温暖,可是,此时的杨阳分明感觉,这让她倍感亲切的老人给了自己无比的温暖。
    杨阳不再拘谨,问起他们的生活状况,又带领村委会的人,帮他们接通了脱节的水管,调试了电视,打扫了屋子。
    这些对年青人来说非常简单,但对年事已高、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却并不容易。
    离开时,老夫妇坚持要将杨阳送到村口。
    杨阳回望着他们瘦小的身影,暗暗下决心要多为他们做点实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