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三十五章 如此精锐!!!

    董策还未说话,李贵已经是脸色一变,低声吼道:“苏大成,你说的什么混话,咱们妻儿都在这里,被鞑子杀进来,岂不都断送了性命?”
    “大人,大人,求求您了,开门吧……让俺浑家进来啊!”
    听了李贵的话,苏大成一怔,然后不管不顾的跪在地上,额头拼命的磕在青砖上,一会儿功夫已经是鲜血淋漓。
    董策沉着脸只是不说话,众人也是为之默然。
    这时候,百姓都已经被驱赶到墩前,不少百姓都是跪在墩前向着这边连连磕头,大声哭喊哀求着墩内守军把他们放进去。而那些后金骑兵也不阻拦,只是冷冷笑着,不断的策马来回,手中鞭子不断地落在那些百姓的身上。一鞭子下去,衣服破碎,血肉展开,鲜血淋漓,百姓们发出大声的惨叫。
    “开门啊!”
    “求求老爷,快开门啊!放俺们进去……”
    “给老爷们磕头了,俺们世世代代家里供着您的牌位……求求大老爷了……”
    下面的哭喊哀求声随着风不断的传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董策的脸上——开不开门?
    董策脸色铁青,拳头轻轻攥紧了。
    石进低声附到董策耳边道:“这是建奴的老伎俩了,驱使百姓来到城下,肆意杀戮,若是城中守将心中不忍打开城门,则趁机袭城,几乎百试百灵。蓟镇宣大的不少州县堡垒,都是这般被攻下的。”
    他显然也是不赞成开门的,但是他心机颇深,并不只是强硬的拒绝,也不直说,而是给出一个充分的理由。
    这是一个很聪明的下属,并不代替上峰揽权决策,而是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交给上峰来决断。
    董策轻轻点了点头,他的目光在所有人的脸上扫过。
    王浑大咧咧的,眼神儿一个劲儿的在下面那些后金兵的铠甲和战马上扫过,看来他对这个更感兴趣。石进已经明确表明了态度,周伯眉头紧锁,眼神中有些不忍,周仲跃跃欲试,刚要说话便被他哥哥给摁住。王通则是看着董策,眼神一撞便是撤了回去,而李贵那几个老墩丁,包括两个夜不收和王羽在内,都是沉默不语,神色中有着掩不住的恐惧。
    董策心里有数儿了。
    “建奴人不少,若是把外面那些难民放进来,建奴趁机杀进来,而咱们被乱民冲垮,组织不起抵抗来,定然兵败。”董策缓缓开口道,声音艰涩如同生满了锈的铁块在摩擦:“若是那样,咱们墩中所有人,包括家眷,都是必死无疑。”
    “所以咱们,不能开门!”
    所有人似乎都松了口气,石进低声道:“大人英明。”
    李贵几人也纷纷点头。
    苏大成抬起头来,满脸绝望,他摇摇晃晃的走到女墙边儿上,冲着下面发泄一般的大声嘶吼叫喊着,接着就是嚎啕大哭。
    当董策说出这句话,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但是非但不觉得轻松,反而是越发的难受了,胸口憋闷堵得厉害,跟压了一块儿大石头也似,几乎让他喘不过气来。
    “我终于还是做出这个决定来了!像是这个时代,每一个冷血而视百姓如草芥官员一样,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大局为重’!这该死的大局为重啊!”
    “我又有何办法?所能做的,唯有为你们报仇而已!”
    “而二百年煌煌大明,竟是落到这般境地,连自己的百姓子民走无法护佑!”
    “不,我和其他人,是不同的!”
    董策似乎在向着自己的本心诉说,他轻轻地重复了一遍抬起头来,目光已经变得坚毅刚硬。
    既然已经决定不开门,那么多想也是无益,董策便把这块儿放下,仔细向着墩下打量起来。
    周伯的判断还是出现了一些失误,来的后金兵比判断中要多,一共是十四个,都是一人双马的配置。
    其中有八人,并未着甲,而是穿着后金特有的马蹄袖箭衣、短下摆,紧袜、深筒靴,前额光秃秃的,只留后脑勺儿铜钱儿大小的一块儿头发,一根猪尾巴也似的小辫儿在后头晃晃荡荡。他们手里都持着长铁刀,刃口锋利,上面也染了不少血迹,显然这一路上没少杀人。这会儿另外那几个后金兵都停住了,反而是他们几个在来回驱赶着百姓,时不时的一刀下去,便是一声惨叫,他们听了放肆的哈哈大笑。
    另外有三人,各自穿着一件儿红缎铜钉铜叶甲,胸口海碗大小的护心镜闪闪发光,这绵甲上面钉满了铜钉,在肩部,胸部,大腿等要害位置上还镶嵌着铁叶子,看上去就跟一件绵大衣也似。三人头顶都带着头盔,上面涂着黑漆,尖端一根一尺来长的避雷针高高竖起,上面还垂着黑色的丝绦。他们三个的武器都是长铁枪,上面血迹莹然,他们的绵甲都是大红色的,镶着白色的宽边儿,显示了他们的建制归属。
    又有两人,穿着黑色的铁甲,头上带着铁盔,手中拿着的却是大斧、大锤这样的重武器。
    而最引人注目的,却不是他们,而是一个银甲骑士,他穿着一身厚重的铁阀甲,银光闪闪,显然是打造的极为的精良。手中一柄一丈长的斩马刀也就是唐朝时候的陌刀,黑漆漆的铁盔边缘还镶着金边儿,尖顶上红色的丝绦垂了下来。就连他胯下的战马上都是披着绵甲,显然,从装束看,此人也是这些后金兵的头儿。
    这六个穿着甲的后金兵,无一例外,都是身材矮壮,弓马娴熟,腰边悬着弓,腰后挂着箭壶。
    周仲的声音传来:“建奴十四个,有马二十八,八个阿哈,三个马甲,两个步甲,还有一个白甲。咱们,毫无胜算!”
    他面色很难看,不是因为预报错了这些建奴的人数,而是因为这次建奴来的,似乎有点儿太多了——且不说那几个正兵,就算那八个阿哈,说不定就能把墩内众人杀光。
    听了他的话,墩内众人都是心里一哆嗦,面色灰败,便是石进这等狠人和王浑这等浑人也不例外。
    这支建奴队伍,也太强了些吧?
    由于后世熟读史书的缘故,董策对这个时代后金兵的编制,甚至必须多边关守将都要懂得多些。
    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每牛录三百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也就是说,一牛录有三百丁。而马甲、步甲、白甲,都是从这三百丁中遴选出来的精锐。
    牛录之组成,分阿哈、披甲人、旗丁三种,阿哈为奴仆,多是汉人朝鲜人出身,不算在人丁之中。旗丁都是满洲人,而披甲人,乃是从满洲旗丁中遴选出来的。披甲人分马甲和步甲两种,不纳粮、不耕种,乃是三丁抽一,每牛录满洲三人中许一人披甲,以六十名为常数。
    马甲和步甲,只是功能区分,并无贵贱之别。都属骑兵,只不过一个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骑兵,一个则是到达战场之后下马步战,算是乘马步兵。
    战事发生,满洲旗丁便是士兵,披甲人便是其中精锐,而披甲人出征期间会带上若干厮卒也就是阿哈,协助抢掠,看管财物、俘虏,一般披甲人出征,携带的阿哈数量在一到两人之间。
    而白甲,其正确称呼应该为白巴牙喇兵。
    巴牙喇兵乃是从各旗牛录中挑选出来最能打的勇士,一个牛录三百丁千余成年男子,也不过是能够提供十七名巴牙喇兵而已,一旗所辖牛录,少者十余牛录,多者四十余牛录,因此各旗巴牙喇纛章京,所辖巴牙喇兵,少者二百多人,多者也不过六七百人。八旗加起来,也不过两千而已。正因其少,因此极为精锐。这种选择,是从小就开始的,作为一个战争民族,建州女真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面临着完全以厮杀为标准的训练和选择。
    到了黄台吉时代,巴牙喇兵基本都成为了后金除了高级军官以外最富裕的奴隶主。一个巴牙喇拥有十个以上的包衣奴隶数百亩良田和庄园,不事生产,有酒喝,有肉吃,营养补充好,日夜习武。
    他们是彻底的军事贵族,类似欧洲的骑士,从小到大的艰苦训练,无数次的实战厮杀,优良的物质条件,百中选一的遴选比例,造就了他们极强的军事素质。
    他们在战场上一般是作为将领亲卫、战场侦察和反侦察轻骑兵、战术预备队、战场宪兵等使用。
    巴牙喇兵有白红之分,但是红巴牙喇兵少见于经传,老奴酋**哈赤时代,一牛录出兵‘十白摆牙喇,四十红摆牙喇,五十人为黑营’。红巴牙喇兵似乎是太多了些,因此可以认为红巴牙喇兵乃是马甲的一种,而白巴牙喇兵,则是真正的精锐了。巴牙喇,就是护军的意思,这也是日后满清护军营的前身。
    一个白巴牙喇兵,三个马甲,两个步甲,八个阿哈,这样的兵力已经足以击溃一支一百人的明军骑兵或者是三百人的明军步卒,董策这些人,虽然让他操练了这些时日,大有长进,但还远远不是对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