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禁八年,皇帝求我登基》第四百一十四章:暗调兵马,风雨欲来

    鸣狐山下。
    匈奴左军中军大帐内。
    佐敦闻言不徐不疾地转过身来。
    见陆仲义满脸惶恐不安。
    佐敦眼神中不由得闪过一抹满意之色。
    “陆军师因思计而走神。”
    “本王欣喜尚来不及,又岂会怪罪陆军师?”
    “若本王帐下诸将皆如陆军师这般。”
    “本王又何愁大周不灭?”
    “阴雨天寒。”
    “陆军师还请快快起身,莫要着凉染了风寒。”
    佐敦礼贤下士地亲自搀扶起陆仲义。
    “义得遇王爷这般明主。”
    “实乃义三生之幸也。”
    陆仲义微红着眼眶,趁机再度大表忠心。
    “本王得陆军师相助,不亚于得万骑相助。”
    “以陆军师之见。”
    “此番我军当如何行事。”
    “方能以最小的代价,摘取最大的战果?”
    佐敦出言安抚一番,随即再度问计道。
    “回王爷。”
    “以末将之见。”
    “此番我军只需依原计行事,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陆仲义见好就收,并未再度惺惺作态。
    “依原计行事?”
    “围点打援?”
    佐敦微皱着眉头大感诧异道。
    早在李光利部第二次逃亡至鸣狐山时。
    陆仲义便为佐敦制定了围点打援之计。
    即:全面包围鸣狐山的同时,亦为鸣狐山周军留下些许通往外界寻求援军的缺口。
    与此同时。
    一边不间断地消耗鸣狐山周军有生力量。
    一边暗调兵马,静待大周各路援军的到来。
    然而。
    真正的战局素来瞬息万变。
    其永远不会依照某一人的意愿,亦或者某一方的意愿而一成不变。
    正如此番这般。
    若是依照佐敦与陆仲义二人的推测。
    大周理应如上次那般调朝廷兵马与各地藩王兵马,兵分数路齐援李光利部。
    如此一来。
    大周朝廷兵马与各地藩王兵马抵达漠北鸣狐山的时间定然不一。
    届时。
    匈奴大军便可凭借优势兵力,将大周各路援军分而蚕食。
    然而天不遂人愿。
    此番大周朝廷并未再度勒令各地藩王增兵漠北。
    反而是直接拜大散关守将夏侯栋为讨贼将军。
    命其率大散关本部一万两千精骑,三万各边军精锐步卒。
    合兵一处,共听调令,共进共退。
    在佐敦看来。
    大周朝廷此举无异于无形之中破了自己先前所谋。
    也正因如此。
    其方才会在听到陆仲义言照行原计后如此诧异。
    鸣狐山下。
    匈奴左军中军大帐内。
    闻得佐敦言语间的诧异后。
    陆仲义面色不变,随即拱手一拜。
    “回王爷。”
    “正是围点打援之计。”
    陆仲义郑重确认道。
    “陆军师。”
    “本王听闻中原有句老话叫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现大周援军已然于八十里外安营扎寨。”
    “且据斥候来报,大周援军全无丝毫再度行军之意。”
    “陆军师觉得那名为夏侯栋的大周将领会为了李光利部区区一万两三千人。”
    “而将己部四万余兵马、十万民夫以及大量粮草、辎重,通通置于险地不成?”
    佐敦紧锁着眉头沉声询问道。
    “若此番大周主将为旁人。”
    “那么或许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但此番大周主将为大散关守将夏侯栋。”
    “此人绝无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可能。”
    陆仲义胸有成竹道。
    “何出此言?”
    佐敦紧锁着眉头沉声追问道。
    “东潼关、南武关、西大散、北萧关。”
    “此四关为关中最后屏障之所在。”
    “其守关将领素来由大周皇帝最信任之人担任。”
    “旁人或许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但四关守将绝不会如此。”
    陆仲义满脸自信地信誓旦旦道。
    “若依军师之言。”
    “那夏侯栋当尽早解李光利部鸣狐山之围才是。”
    “又岂会于鸣狐山八十余里外驻营不前?”
    “难不成......”
    “难不成大周皇帝欲彻底放弃李光利?”
    佐敦闻言沉吟数息,随即满脸不解地出言询问道。
    “李光利官居司马大将军高位。”
    “又为当朝太子娘舅。”
    “若大周皇帝将其充作弃子。”
    “大周朝堂必会因此引发莫大震荡。”
    “故而,以末将之见。”
    “夏侯栋部必会解李光利部于重围。”
    “而夏侯栋部之所以于鸣狐山八十里外驻营不前。”
    “恐是在作徐徐图之之谋。”
    陆仲义沉吟片刻,随即缓缓道出。
    “徐徐图之?”
    “有甚好徐徐图之的?”
    “鸣狐山上有大周残军一万两三千人。”
    “夏侯栋部又有精骑一万两千人,步卒三万人。”
    “而我军明面上仅两万五千兵力以及万余牧民。”
    “即使藏于暗中的一万狼卫被发现。”
    “大周一方依旧占据着兵力优势。”
    “本王当真是不明究竟有甚好徐徐图之的。”
    佐敦紧锁着眉头,满脸不解地沉声开口说道。
    言语间则满是不耐烦之意。
    相较于与大周将领玩弄心机。
    佐敦等匈奴王侯骨子里更喜欢与其真刀真枪地做过一场。
    “王爷息怒。”
    “王爷息怒。”
    “以末将对大周军伍的了解。”
    “大周凡领兵将领,年岁越大便越是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那夏侯栋现今当已是知天命之龄。”
    “想来当亦是如此。”
    陆仲义闻言连连安抚道。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本王倒要看看你究竟有多能沉得住气!”
    佐敦闻言心中瞬间升起无名之火。
    若夏侯栋部一直龟缩于鸣狐山八十里外的营寨中。
    那么在不付出惨重代价的前提下。
    佐敦等匈奴王侯短时间内当真拿夏侯栋部没一丁点的办法。
    论守城。
    十个匈奴将领恐也比不过一个大周将领。
    话音落罢。
    佐敦面带阴沉地转身离了舆图处,再度落座于中军大帐上首处。
    阴沉着脸足足沉思一两刻钟之久。
    一两刻钟后。
    佐敦忽然抬起头看向左下手处作眼观鼻、鼻观心状的陆仲义。
    “陆军师。”
    佐敦出言唤道。
    “末将在。”
    陆仲义闻言条件反射般抱拳行礼道。
    “夏侯栋当真不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佐敦双眼似钩般死死盯着陆仲义双眼。
    “回王爷。”
    “夏侯栋此人绝不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陆仲义见此心中没来由地一咯噔,随即连忙郑重保证道。
    “好!”
    “此番若能拿下夏侯栋部!”
    “本王记你首功!”
    佐敦站起身来,行至陆仲义处,重重地拍了拍陆仲义肩膀。
    “王爷洪福齐天,马到必功成。”
    陆仲义感受着肩膀处的重量,随即连连拍马道。
    “哈哈哈!”
    “借陆军师吉言。”
    “走!”
    “随本王去木良哈大帐一趟。”
    “本王此番誓要在三日内啃下一块肥肉!”
    佐敦闻言哈哈大笑着再度拍了拍陆仲义肩膀,随即大步流星地直奔帐帘而去。
    “遵令!”
    陆仲义闻言连忙再度俯身抱拳行之一礼。
    随即紧随佐敦而去。
    ......
    ......
    申时过半。
    鸣狐山方圆百余里依旧阴雨绵绵无绝期。
    佐敦、陆仲义二人在一众亲卫的簇拥下。
    时隔一个多时辰再度重归左军中军大帐。
    复两刻钟。
    库固儿、呼衍舵、尸逐诚、丘林鸣、义渠锋等一众匈奴左谷蠡王麾下将领。
    齐聚匈奴左军中军大帐,共商出兵大计。
    又两刻钟。
    时间悄无声息地来到酉时许。
    本就因阴雨而格外阴暗的天空。
    此时愈发地阴暗不堪。
    呼衍舵、尸逐诚、丘林鸣、义渠锋等一众左谷蠡王麾下领兵将领。
    于绵绵阴雨中离了左军中军大帐。
    各自快速折返各自营帐而去。
    而狼卫斥候千骑长库固儿。
    则趁着天色昏暗,持令直奔匈奴左军营寨十余里外的甘草沟而去。
    调藏身于甘草沟附近的一万狼卫精骑奔赴匈奴左军营帐三十余里外的一处河谷。
    并于河谷之地连夜设伏。
    又一个多时辰过去。
    绵绵阴雨下的鸣狐山方圆百里已然彻底陷入浓浓黑暗之中。
    匈奴右军。
    右谷蠡王木良哈自麾下一万六千本部兵马中,划拨两千精锐骑卒至无畏骑。
    至此。
    损失惨重的无畏骑兵力增至六千之数。
    不多时。
    六千无畏骑在万骑长铁弗熊的率领下。
    马裹蹄、人衔枚,悄无声息地离了右军营寨。
    直奔三十余里外茂名河谷。
    与狼卫万骑长呼延玉进合兵一处,共伏大周援军。
    与此同时。
    黑暗中的匈奴左右营寨。
    皆在借助着夜色掩护。
    不间断地进行着小规模的兵马调动。
    一时间阴雨绵绵下略显静怡的鸣狐山下。
    处处皆是杀机暗伏。
    然而。
    就在匈奴左右谷蠡王频频调兵遣将。
    力争在左右大将极其兵马到来前。
    将自身利益最大化之际。
    身为此番漠北局势核心中的核心所在的鸣狐山。
    此时却完全是一副岁月静好状。
    ......
    ......
    时近亥时。
    阴雨依旧绵绵不绝地自天而降。
    烛火无几的鸣狐山周军营寨内。
    数支身披蓑衣的周军士卒手持利刃。
    顶着绵绵雨幕,无精打采地游荡于遍是震天呼噜声的营寨各处。
    与此同时。
    鸣狐山周军营寨中军大帐内。
    一身华丽锦衣的司马大将军李光利端坐于上首太师椅处。
    就着昏黄烛光。
    伏案处理着一封封军中文书。
    自俞亚夫解围大拜匈奴左谷蠡王。
    到与各路藩王合兵一处,出山追击匈奴左谷蠡王残部。
    再到被匈奴左右谷蠡王合兵一处,大败重返鸣狐山。
    最后再到现如今。
    昔日出云中郡所率的三万精骑、六万民夫。
    至今已然只剩下四千精骑尚存。
    至于那六万民夫,则是死的死,被俘的俘。
    而增援而至的各路援军。
    代王麾下大将俞亚夫所率的五千精锐骑卒。
    现如今仅剩下两千兵马。
    辽王许衍麾下大将公羊路所率五千精骑。
    以及汉王许稷麾下大将庄三喜所率五千精骑。
    各自亦是仅剩两千兵马尚存。
    而赵王许成麾下大将林贺云所率五千精骑。
    以及朝廷征北将军李凌所率五千精骑以及三千步卒。
    则各自仅剩下一千五百兵马尚存。
    莫看现如今的鸣狐山周军营寨内仅剩下一万三千兵马。
    可此时因粮草、草药等物短缺之因素。
    现如今鸣狐山周军营寨内的各种琐事并不比周军各路兵马全盛时期少上丝毫。
    不知过了多久。
    李光利满脸疲倦地放下手中最后一封军中文书。
    缓缓自太师椅站起身来,轻微地舒展着略显僵硬的筋骨。
    天知道这段时间为了稳住鸣狐山营寨内的各路兵马。
    其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
    但好在。
    现如今各路藩王麾下的兵马已然被其消耗大半有余。
    且朝廷援军亦即将抵达漠北鸣狐山。
    “待夏侯将军援军一至。”
    “代、辽、赵、汉四藩兵马再折损大半。”
    “届时便可打一漂亮仗,然后班师回朝安享晚年了。”
    李光利抬手用力地揉按着略显僵硬的脖颈,心中不由得暗暗想道。
    思及至此。
    李光利不由得微微侧首,看向大周燕地所在方位。
    “可惜啊可惜。”
    “可惜那该死的许奕迟迟不曾发兵来援。”
    李光利眼神中忽然闪过一抹惋惜之色。
    话音落罢。
    李光利迈步走向中军大帐一侧。
    随即伸手自火炉之上摆放的铁胄中拿起一壶美酒。
    随后携美酒走向中军大帐屏风后方的床榻。
    不多时。
    李光利脱去身上锦衣,斜靠于床榻之上,小口小口饮着壶中美酒。
    不一会儿中军大帐屏风之后便传出轻微鼾声。
    然而就在李光利即将彻底坠入梦乡之际。
    宁静的鸣狐山周军营寨忽然传出数道急促之言。
    不多时。
    数名魏国公府家将引数人急色匆匆地行至魏国公谷占营所在营帐。
    将已然彻底坠入梦乡的魏国公谷占营自睡梦中唤醒。
    半刻钟后。
    仅着一身白色中衣的魏国公谷占营来不及穿戴整齐。
    急色匆匆地冲出自身营帐。
    随即不顾帐外天黑路滑,以及亲卫劝阻。
    翻身上马后谷占营不顾一切地于绵绵雨幕中狂奔而去。
    径直地纵马奔向司马大将军李光利所在中军大帐。
    不知不觉间。
    鸣狐山绵绵不绝的阴雨好似于此刻急促些许。
    黑暗的天空亦好似于此刻再度黑暗数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