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
许是对那场长达十数年、轰轰烈烈、劳民伤财无数的天书造神闹剧感到心有余悸, 即使在新年号的选择上有着矫枉过正之嫌, 新登基的小皇帝还是一意孤行了一回,执意择了‘寻常’为年号。
说到底, 年号本身不过是为图个吉利名头, 才令似诸如‘神龙、元凤’、甚至先帝便有那不伦不类的‘大中祥符’。
正因如此, 小皇帝的另类坚持,并未换来朝中过大的反应。
纵使以‘寻常’为年号,未免显得太不‘寻常’,群臣在感到哭笑不得之余, 也不过有寥寥数人递上奏疏,予以简单劝导而已。
见新帝心意已决,遂就此打住, 随官家之愿了。
比起只要别过于出格, 便无伤大雅的年号, 众人更为关心的, 显然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封赏。
于是,寻常元年元月。
依循惯例,新帝继位以后, 在正式地筹备治丧下葬之前,最早发布的命令无一例外地都与封赏有关,赵祯亦不能免俗。
万事孝为先, 他先从被自己唤了十余年的“李娘子”, 相见亦不识的生母李宸妃开始。
在先帝后位空缺的情况下, 他理所当然地将李宸妃的位阶晋为太后, 移居先太后曾居的西宫嘉庆殿。且在天子尚未娶妃的情况下,将由李太后先代为执掌后宫事宜。
对前者群臣并无异议,只在后宫权柄尽数落入李太后手中后,才颇有微词。
但仔细一想,后宫经刘娥这些年的‘精心筛选’,不说甚是空虚,所剩嫔妃皆是清一色的安分守己,老实度日,貌不惊人。而属于新帝的妃子,则……
一个都无。
当朝中重臣猛然意识到这点后,纷纷大吃一惊。
其实也不奇怪。
赵祯自身是将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料理国家大事上,又未至少年慕艾的时期,对风花雪月之事除了懵懂,便是无知。
而唯一能为他的婚事做主的先帝赵恒,则卧病在床好些年,清醒的时日寥寥无几——尽管他就算自称清醒,也无人愿信就是了——自然想不起六哥的婚事还未有着落。
阴错阳差下,竟让当今圣上在男女情/爱方面,仍是一张彻头彻尾的白纸,连侍寝的女婢也无。
……这么看来,即便叫德不配位的李太后掌了后宫权柄,除了听些根本不曾受宠过的先帝嫔妃的无病呻吟外,也的确无事可管。
实在不行,等过了这年,官家虚岁将为十五,届时必将开选纳秀,充盈后宫。
等到那时候,再回收后宫主事权便是了。
不必非挑在此时此刻,驳了正在兴头上的官家的面子。
对这些个老奸巨猾的臣子所打的算盘已有了不少了解的赵祯,在顺理成章地将生母提至太后之后,就将皇亲贵族,挨个往上提了几级。
哪怕是对子嗣险些叫刘娥抱走抚育、准备日后拿来对付他的那位八皇叔,赵祯也不曾有迁怒或记恨,照样予以封赏。
对那位被刘娥选中利用的堂弟本人,赵祯更是毫不介意,封其为安定郡王,逢年过节,还可进宫来请安。
反倒让自那场大火后,就变得圆滑谨慎不少的‘八大王’疑神疑鬼,惶惶不安了几天,才打消了进宫请辞、举府外驻的念头。
对内的封赏结束后,对外的安排,赵祯索性就照搬了爹爹登基时的做法:大赦天下,所有官员的官阶都晋升一级,尤其前东宫官,一时间更是炙手可热,人人艳羡:首辅李迪加封为右仆射,次辅寇准加封为……
除此之外,赵祯又曾因反对天书而卷入党争,被贬出京的以王曾为首的一干官员,进行了更优厚的封赏:王曾被擢升为参知政事……
一大串名单念下来,直让内臣口干舌燥,唯有听的人目光炯炯,奋力掩饰内心怯,也有了几分无所适从。
更何况赵祯年岁虽说不大,却也不小,更因从小通读经史子集,早过了最孺慕的时候。她再有心亲近,也难免显得太过刻意。
“娘娘。”
赵祯进到殿中,温声唤回了李太后刚跑丢几分的神。
李太后忙道:“你来了。”
赵祯颔首。
在询问李太后着急请他来、究竟是为何事后,赵祯不免有些无奈。
原来李太后自知出身低微,又受刘娥压制多年,惯了谨小慎微,唯一做过的胆大事,就是在祈福灯上悄悄写上自己骨肉的名字,再偷偷为其祈福了。
现乍然掌权,她着实不知如何是好,实在想将这烫手山芋般的权柄还给皇帝,好让官家另外交予可信之人。
但目前的后宫,除了生母之外,赵祯哪儿还寻得出可信的人呢?
赵祯只得好生安抚她一阵,她才渐渐摆脱了六神无主的状态,怀着‘姑且一试’的心态,愿意努力一把。
又知不好耽误了皇帝儿的正事,她既羞又惭,赶忙将人送出门去了。
只在分别之前,郑重叮嘱赵祯待春三月,就赶紧选些女子入宫,充盈□□,也好让她尽早还权。
赵祯嘴上应得好好的,心里却是兴趣缺缺。
在寻常元年里,他可多的是更重要的事要做,一个人恨不得掰成两个使,又哪儿有功夫可浪费在男女情长上呢?
而且,赵祯心忖,在见惯了小夫子这个耀眼夺目、又学富五车、八面玲珑的俊俏人后,等闲女子,根本不可能入得了他眼了。
——他不想成婚,都怪小夫子。
理直气壮地将错归到不在身边的小夫子头上的赵祯,所不得而知的是,此时的陆辞,可半点没有‘优雅风趣、温润如玉’的模样。
陆辞被厚厚的衣裳裹着——在一片冰天雪地中,他简直毫不在意形象,不惜将自己包成了里三层外三层、一颗完全看不出纤瘦匀亭身形的温暖圆润的球。
滕宗谅相对好些,但在寒风凛冽中,也不敢贸然维持风度了,同样穿得十分厚实。
两颗从远处瞧,都威风凛凛、份量十足的球,就这么在一片寒风烈烈中,傲然毅力在城头之上。
陆辞正与滕宗谅讨论着挖池养鱼的计划时,忽就抑制不住地打了个寒颤。
他毫不犹豫地又往温暖的围脖里缩了一缩。
“你穿这么厚实,着实不像被刮冷的模样啊。”滕宗谅仗着耐寒一些,笑眯眯道:“该不会是京中有女名柳氏,一心念归薄情郎吧。”
陆辞淡淡地睨也呈球状、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友人一眼,又瞟了眼高高的墙下冰雪,意有所指道:“你可想领略下,什么叫‘大珠小珠落玉盘’?”
虽然只有一颗大珠可滚。
滕宗谅瞬间敛了笑意,往后退了两步。
陆辞却清楚,比起还恼他不肯回京的柳七,催得更紧的,其实另有他人。
虽从小皇帝来信的频率能判断出,那看似乖巧懂事的字里行间,透着再明显不过的促归之意,他还是不得不昧着良心选择假装不知,才能继续在秦州待下去。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