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江东之主》第23章,子敬,你有什么想法?

    [.net]
    听到这里,张昭忍不住了,前面的政策很多都是示好世家的,但科举考试就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江东的权力部门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
    张昭说道:“主公,此举恐怕不妥,目前我们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后者是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凡是官吏,皆离不开世家子弟。”
    孙权早有准备,笑了笑:“请问张公,考试的话,你觉得来报名的会有哪些人?”
    张昭思考下道:“读书人。”
    孙权道:“现在读书人不是世家子弟居多吗?最多就有偶尔一两个百姓出身读书人,科举制度也是为了让世家子弟公平竞争,让普通百姓看到一些希望,张公以后就不必为推选官员而操心了,哈哈!!”
    张昭想了下,好像也是。
    每次察举的时候,各大世家都会将张昭的门槛踏破,让他安排世家子弟从官。
    有很多人情不好拒绝,也不好安排!
    设立这样考试,相对公平,倒也为张昭这样高级官员免了很多麻烦。
    反正科举考试都是在一堆世家子弟之中选最优秀,还尽量公平,人情上也好说话,这是很方便。
    这个时代不可能完全摆脱世家,因为世家基本上都对知识进行了垄断。
    寒门出身的读书人真的太少太少了,寒门的力量还不够强。
    “张公,吏部尚书一职就暂时由您老兼任。”孙权也抛出了这个重磅炸弹。
    意思就是文官的选拔任命交给了张昭。
    让这个本来就是士族的人先做起来。
    挑不挑选全力放在他那里。
    “臣遵命。”这下张昭立刻就赞同了。
    这人事权利牛逼了……
    孙权想的很明白,离不开士族就是因为知识都掌握在有钱人手上。
    这也是因为知识的传播极为不便,等以后经济好了。
    纸张也做出来了,搞出印刷术。
    知识不再垄断,寒门士子有了崛起空间。
    科举制度也上了正轨,就不单单是世家子弟来报名了。
    毫不客气的说,孙权在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情况,在砍世家的立足根基。
    “第六,设立军部,统管一切军事行动,周瑜任军部尚书……”
    “第七,设立户部,统管江东钱财以及税收等等,鲁肃任户部尚书……”
    “第八,另设立中书省负责决策,设立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设立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设立锦衣卫,负责收集天下情报以及安排细作,直接向我汇报……”
    “一个月之后,我需要看到所有部门都要成立,然后两个月内要合理转换运转!!”
    “末将遵旨!!”
    “臣遵旨!!”
    “臣遵旨!!”
    …………..
    江东八策,其实就是设立另类的“三省六部制”+锦衣卫,然后细致化一些政策。
    这样做的优势就是让机构运转分工明确,效率高.。
    三省及各部长官之间互相牵制,间接加强了孙权的统治力。
    锦衣卫的设立主要是情报跟安排间谍....
    管理内部倒是其次。
    孙权对于现在这帮文臣武将还是相对信任的。
    孙策打下了江东六郡,孙权准备以此为根基,将这里建设为最富庶,最强大的地方。
    总的来说,机构设立目标就是将江东定位为一个国家。
    管理层都严格按照这套新的制度跟体系去执行政令,等以后收纳多的地盘也不会管理混乱。
    官职上也可以设立很多。
    江东八策一出。
    如果各机构运转流畅,那么以后每收到一个地盘都会将自己管理模式复制过去,省掉非常多的麻烦。
    所有的文臣武将都能感受到孙权的野心。
    现在的孙权就差没喊出造反的口号了。
    这是要立国的模式啊。
    江东有这样的目标,也让众人摩拳擦掌的想要一展拳脚了。
    日后基业若成,都是开国功臣。
    此时的汉家天子仍在,明面上众人都没戳破这样的事情。
    孙权看着一帮文臣武将也很有信心。
    孙坚跟孙策留给他最重要的不是江东六郡,而是这些能臣干将。
    一切都百废待兴,重新开始。
    得人才者得天下,不论是不是21世纪,都是人才最重要。
    曹操跟袁绍的官渡之战给孙权留下了很多喘息的时间。
    这段时间他能让江东的软硬实力都提升到另一个层级!!
    届时曹操搞定袁绍之后。
    南下的时候肯定会大吃一惊。
    赤壁之战还需要以弱胜强吗?
    到时候江东能展现什么样风采呢?
    连孙权都很期待。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