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我有无数条命》第28章 蒋校长到底来不来

    [.net]
    掷弹筒、步兵迫击炮和九二步炮的出膛声此起彼伏。
    数不清的炮弹落在江宁要塞的每一道防线上。
    萧言和虞啸卿躲在一个炮台工事里。
    两人一边听着炮声,萧言忍不住又催。
    “要么再发一封电报吧。都已经午夜两点了。天一亮,我们就真的只能跳江逃跑了。”
    虞啸卿也很无奈:“我已经让人多次发报了。对方说很快就会派船队过来。而且我们海军凿沉了最后残余的几艘军舰,堵住了江道,防止日本海军开过来。”
    萧言:“是吗?那就好。”
    对于蒋校长那性格,萧言心里是真没底。
    完全就是在赌博嘛。
    又一批迫击炮弹、步炮弹和手炮弹就带着尖利的怪啸声而来。
    弹片在萧言的头顶划过。
    接着就是短暂的平静。
    日军标准战术——步炮协同。
    炮轰一波后,日军步兵就要冲锋了。
    防线上的国军士兵开始顶着炮火玩命地射击,让冲上来的日军又留下一片尸体。
    日军撤下去以后,再一次的天崩地裂得炮轰笼罩了过来。
    日本人的炮火是真的猛,国军打得很被动。
    这回的呼啸和爆炸声要猛烈得多了,因为它已经是来自甲种师团的炮群。
    谷寿夫的第六师团压上来了。
    又一阵激烈得攻防战。
    对方炮兵打得非常刁钻。
    炮弹并不单纯在地面爆炸,空爆的、延时的、钻入土层的,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它们的杀伤轨迹上运行。
    国军士兵就算趴伏在战壕里,仍然会被炮火批量杀伤。
    整个晚上,萧言见识到格式各样日军重炮炮。
    五十毫米掷弹筒、七十毫米步炮、九十毫米迫击炮、七十五毫米山炮和野炮、一百零五毫米野炮和山炮。
    五花门,琳琅满目。
    同时日本人还会发射照明弹,让天空中的轰炸机,能识别国军的位置,好进行大规模轰炸杀伤。
    这也是萧言讨厌打阵地战的原因。
    装备不如人家,完全就是被人摁在地上锤。
    一个装备精良的第六师团就能让数万国军吃灰了。
    虞啸卿的部队伤亡持续扩大。
    萧言想像以前一样打反击,打游击是不现实的。
    因为山下有三个日军师团在严阵以待。
    冲向去,日本人可以在几分钟之内用重火力扫清所有来敌。
    萧言和虞啸卿他们只能默默得承担了几乎全部的日军炮火。
    萧言忍不住又催促虞啸卿。
    “你家校长还不出手吗?”
    虞啸卿也急了:“一定会来的,我拿命担保。要是不来,我把脑袋砍下来给你。”
    萧言苦笑:“我要你脑袋干什么?”
    萧言探头看了一眼阵地上、战壕中躺满的国军尸体。
    这时候,日本人又消停了。
    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
    萧言拿望远镜看了一眼山下的情况,视力直透对面的炮兵阵地。
    萧言脸色变了变。
    “操你大爷的,日本人要放毒气弹了,命令第一防线的守军撤退至第二防线。”
    第一防线的守军迅速后撤。
    几分钟之后,日军的毒气弹如约而至。
    芥子气蔓延了整个第一防线。
    国军士兵及时撤退,免遭毒气侵害,但却被日军攻占了第一道防线。
    日军炮兵阵地前移,国军更加被动。
    萧言挠了挠头,苦笑问虞啸卿:“你家校长什么时候来。日本人再往前推进一步,炮火就可以覆盖整个江面了。”
    虞啸卿无话可说。
    这时候,日军发动了第十七次冲锋,准备攻陷第二道防线。
    不得不说,第六师团战斗力确实让人头疼。
    江宁要塞上几万国军部队,被他一个师团打得鸡飞狗跳。
    不过一个晚上,冲锋十七次。
    说明日本人也确实是急眼了,不顾伤亡也要拿下江宁要塞,血屠他们这些让大日本帝国颜面丧尽的天朝军民。
    当然,第六师团很猛,萧言也不是吃素的。
    他让第一道防线的国军士兵撤退的时候,沿路埋了地雷。
    第六师团的一个先锋大队刚冲上来,就踩雷了。
    ‘轰轰轰’一个大队被地雷炸得鸡飞狗跳,仓皇撤退。
    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也不好排雷。
    这样就给萧言赢得喘息的机会。
    萧言都开始祈祷了。
    蒋校长要是能派船队来营救,回去一定要给他造生祠,把他供起来,好好拜拜。
    这时候,日军的炮兵又开火了。
    七十五毫米和一百零五毫米的炮弹落在地上,用炮弹排雷。
    而日军步兵们则不要命得踩着地雷发起冲锋了。
    真是够刚的。
    玩命的打法。
    日军也是打急眼了。
    同时,日本人再次发射了毒气弹。
    毒气弹落在地上,滚滚地冒着白烟,烟雾沿地面扩张,像是有形质的烟墙。
    萧言一咬牙:“不能再撤了。第二道防线就是底线。”
    萧言亲拿起机枪支援第二道防线。
    虞啸卿:“小心毒气。”
    萧言霸气回应:“老子百毒不侵,放心。由我来守第二道防线。”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