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殇不尽乱世烽火》第八章 汉吴乱6

    孙城登基后,秦贵妃被封为皇太后,先王后自缢。大皇子孙岩,二皇子孙忌,就逼宫之事被治罪,终身囚禁于地牢。四皇子孙立不知所踪。先王后宫与先王同葬。沈大人由上大夫提拔为太尉,大小官员褒贬不一。
    而朝堂上一些王后的党羽敢怒不敢言,孙城每每想翻出秦氏军旧案就被这些个大臣以各种厉害关系驳回。直到沈大人提出了一个点子。
    太辉殿内黄炕毡垫、红花炕毯铺陈,墙壁之上,绢帖精致,又挂山水花鸟挂屏,质地多为紫檀珐琅边框,内用宝石、象牙镶嵌。桌案上摆放玉、瓷、竹、木等材料雕琢而成的珍玩文具。
    沈太尉站在案几前,谨言慎行,双眼表露智慧的光泽:“陛下若是现在执意为秦氏翻案,着实会让那些朝廷上其他派系的群臣不满,毕竟陛下刚刚办了先王后和先皇子,已经有人在外传言陛下的王位名不正言不顺?”
    孙城眉头微微皱起,眼光凉凉,原本清秀俊朗的脸上发白。他咳了几声:“咳咳……沈卿所言有理,可寡人同你都知道,秦氏一案不得不翻。你可是有什么法子?”
    沈卓然现今是这朝堂上唯一能完全信任的大臣,只因他是秦氏旧人,以及他对他那位死去妻子的执念。
    沈太尉皮肤微黑,脸上细纹条条,坚毅的方下巴上嘴角一沉:“陛下可是想借秦氏一案,给孙寻世子爵位?”
    一语中的。
    孙城眼中流露一抹犀利的精光,欣赏之余明朗一笑:“沈卿是知寡人心意的。”
    沈太尉做谦逊状,睿智的弯低身子,稍作提醒:“陛下可记得曾担任我国左丞相的夏氏?”
    孙城是个十分聪慧的君王,过去在出云山上,仙云殿殿主就曾经用这么两句话形容他: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故他一点便通了。
    他笑虽则在笑,但两颗黑而且亮的瞳神让人越发捉摸不定:“呵,沈卿果然机智。当年蜀魏国背信弃义,囚我国最后一名质子迟迟不肯放还。这名质子便是夏丞相唯一的儿子。”
    沈太尉很是同情夏氏遭遇,连连摇头,思绪像是依然哽咽出当年的痛苦,娓娓道:“陛下圣明……当年蜀魏国以三名质子换我汉吴国三名质子,以保两国多年和平。夏丞相舍身为国,把自己的儿子送出去做了质子,先王不甚感动。”
    沈太尉双眼朦胧的地望着窗外,思绪又像飞滚的车轮转动起来:“数年后我国守着约定把蜀魏国质子全数归还,可蜀魏人不守信用,扣押夏丞相之子不予归还。先王眼见夏丞相因为此事日渐消瘦,便割让了我边境三座小城来还回质子。岂料质子归途中便被人暗杀,夏丞相因此事一病不起。夏氏本就人丁单薄,最终只留下了个孤女。先王仁德,封了这孤女为郡主,享公主待遇,宠爱有加,便是现在的虹菱郡主了。”
    沈太尉泣诉着一段悲哀的往事,如同在水面上荡漾,落下去又浮起来。连着孙城心里泛起涟漪与莫名的激动:“哼,先王气愤蜀魏人出尔反尔,还骗取汉吴国三座小城,本想出兵蜀魏。奈何当时晋元人又在我国北部多做滋扰,便把与蜀魏国的这笔账暂且搁下了。”
    孙城边说边提笔,在写些什么。
    沈太尉的目光悲凉而又期盼:“此乃汉吴国一辱,若是能把这事儿解决,既不负先王所托,也让那些朝臣无话可说,不得不服。只要陛下稳坐皇位,百姓拥护,群臣爱戴,秦氏平反一事立即可行啊。”
    沈太尉话必,孙寻也停下了手上的笔。“太尉与大监,一同去搬旨吧。”
    太尉与大监向群臣宣旨后,便来到了建业城里唯一的王府。
    定南王府沉寂多年,终于迎来了一道圣旨。
    王府歇山转角、重檐重拱。梁栋、斗拱、檐角用彩色绘饰,门窗黑漆油饰,上有金漆兽面锡环。屋顶都用绿琉璃瓦,墙上更是浮雕犹存,以证当年辉煌。
    大监拿出道圣旨,在王府正殿前朗声道:“世子孙寻接旨。”
    孙寻跪在地上,垂首作揖,严肃淡漠的表情似是很少改变:“孙寻在。”
    “祭慰灵意,奉天诏曰,蜀魏国背信弃义,夺我城池。世子孙寻,逸群之才,为将之后,与寡人继位有功,封定南将军,即日领兵十万,出征蜀魏。钦此——”
    “臣,领旨!”
    孙寻接过圣旨后,沈太尉走到他耳边,语重心长道:“孙将军,沈某知道你定不负所望。即使朝堂上对这等册封仍有异议,但他们也知道我汉吴如今除了你,没有人更适合了。”
    孙寻向沈太尉做了个揖。他宽宽的额角和浓浓的眉毛下,一对略显深沉的眸子里掩藏著智慧与善解人意:“太尉的心意,孙寻定是记住了。”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