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之子的科举路》10.10:满含希望的一家子

    晚上回去的时候,家里的人都问起了俞阅第二天去学堂的事,满是惊奇,还有铁蛋穿着破旧的衣服兴奋的叫着:“哥哥哥,你上了学堂以挭不是不就可以做官啦?咱们家以后就会有一个官老爷啦?”
    “官老爷是那么好做的吗?”俞大哥在一旁酸酸的道,即是羡慕,也是不屑。
    俞大哥倒不是想去读书,只是当一件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的事发生在了俞阅身上而产生的感情而已。
    “等念成了,就有可能成为官老爷了。”俞阅回答着,看着家里人都心疼新衣服收了起来,现在全家就他与他爹刚回来没多久还穿的好。两厢一对比,就更加显重家里的贫寒。
    俞铁蛋可不管什么俞阅话里“念成”和“可能”的深层的意思,自个儿高兴的跳了起来,兴奋道:“哥,等你当了大官,成了官老爷,有钱了,一定要给我做两件、不,三件新衣服,还要天天吃凌家的包子!”
    凌家包子是他们县里最好吃的一家包子店,以俞铁蛋一个孩子的想象,这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日子了。
    俞阅笑着点头应了。
    晚上,俞父嘱咐了俞阅很多事,眼看着再说下去会担搁人休息,才回去了。
    第二天俞阅早早的就起来了,韩氏却已经醒来做饭给两人吃了。
    因为俞父有了活儿,韩氏的压力能轻很多,脸上的笑都多了起来,俞阅和俞父吃完到了书店外,苗老爷还没来,两人等了一会儿,天气冷到冻的耳朵发麻,两人跺着脚才暖和了一些。
    时间不长苗老爷就坐着骡车来了,开了店门,拿了个书袋给俞阅:“这是学习要用到的,你是住在家里还是住在学堂?”
    俞父在旁边听着,想插话又不敢。
    俞阅哈着手问:“住学堂的人多吗?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住学堂?”
    这就让俞父奇怪了,住学堂的人还能是什么人,当然是学生啊。
    聪明人之间说话,一听就懂,苗老爷笑道:“有些人家忙一点,看顾不好孩子,或者孩子学的一般,就住在县学堂里,可以方便请教先生。”
    俞阅惊喜了,停住了哈手的动作,眼睛睁大了问:“先生住在学堂吗?”
    “有些是住着的。”苗老爷应着,带头向外走。他手上戴了一个大的毛皮通袖,看着十分的暖和,俞阅想着以后他要买上等的白狐皮来做一套。
    两人出了门,俞阅看到赶车的是个上了年纪的老汉,应该也是苗家的人,前两次他都没有见过。
    上了门前的骡车,不吹风了,一下子感觉暖和起来。
    县学堂坐落在安德县东南角,俞阅还没有下骡车时,就能听到外边想着杂吵的声音,一下去就看到学堂门口不远处停了很多车子,有骡车牛车驴车的,也有车厢车顶离的,还有无顶的板车的,甚至有人拉了一个干活用的单轮车子过来。
    车很多,人也不少,搭眼望去就二十多个,不过大家相对来说安静了一点。
    俞阅才发现竟然念书的人有这么多,感叹原来有这么多活的明的人。
    苗老爷带着俞阅去了县学堂的堂长那里,两人见了礼,苗老爷对着堂长笑说:“这就是我给你说的那个孩子,你多照顾一点。”
    俞阅于是上前见了礼,苗老爷坐了一会儿,自己离开了。
    堂长是个留着短须的中年人,面色很是和蔼,问俞阅:“以前都念过什么书没有?”
    俞阅摇了摇头:“没有读过,就看过几篇《小诗文选集》里的诗,《三字经》看过一点,再没有了。”
    “那你就从蒙学开始学起吧,一会儿管食宿的张夫子那里分屋子。”堂长做了决定,打眼看了一眼,觉得人很老实啊,不像是苗老爷说的那个样子。
    堂长身入了一个火盆,俞阅垂着手,手上的冻疮一遇到热气,就有些痒了起来,很是难受。
    又介绍了一些东西,堂长就让俞阅离开了。
    俞阅把县学堂转了一圈,找到张夫子,张夫子对着他有些为难:安德县文风虽然不鼎盛,家长让孩子读书也是七八岁就来了,十岁的还真没有见过,儿子又高一点,把他跟别的小点的孩子放一些,伯他欺负人,也怕他们合不来。
    “要不,你先等一等,我看看今年还有没有年龄大一点的,这样好让你们住在一起。”张夫人询问着,然后点着头,自己做决定。
    县学的环境可是比家里好多了,俞阅应了,谢过夫子,张夫子暂时带他到了南边的一个房间里。
    床板从这边延伸到那边,至少怕是有八个人一起住。房间里有柜子凳子一些常用物品,却是只两张小一点的桌子,一看就不够用。
    俞阅先待在里边,等中午饭时还是没有他这么大的孩子,张夫子就把他跟一群六七岁的孩子放在了一起。
    虽然只大了三岁,可是俞阅站在他们身边能高出一个多的头来,大家也不敢欺负他。
    吃了饭,俞阅回屋子里的时候,被一个孩子叫住:“诶,你走错了,那边是丁班的。”
    俞阅揉着手指转身一看,看到了一个瘦瘦的脸上带着笑意的人对着他喊话。
    “谢谢,我就是丁班的。”俞阅道谢,对方一听,脸上平淡的表怀立刻变的骄傲起来:“我可是乙班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