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356.第 356 章

    宝玉知道王巡抚贪, 但是无论是先前孙将军临走前对他说的些许交心的话,还是这一年来他自己所见所闻, 都表明了王巡抚这样的人,实则还是要脸面的人。
    虽然在上位者看来, 贪十分之一和贪十分之九都是贪赃枉法, 但是情节轻重相差多了——而对百姓来说,更是大有不同, 至少王巡抚在黑省这么多年,还没传出什么王扒皮、王在则天高一尺之类的坏名声, 最多也就是下头的官员小吏等等私下抱怨上官抠门罢了。
    王巡抚自己也是理直气壮的——他也没克扣下头人的月钱月例, 不过是关外交通多不便, 地广人稀, 有时候派送不及时罢了。这有什么呢?耽搁一两个月,很正常啊。
    当然,实情是他截留了银钱一两个月另投与当地富商做钱生钱的‘小买卖’, 这又是另一回事了。就比如说,这次贾瑛许诺分给下头小吏们的辛苦费, 他王巡抚自然会发下去的,但是发下去的时候总是有损耗的么!少了二十分之一或者十分之一,有什么要紧的呢?谁又真的会去追究呢?
    又比如说, 这新来黑省的薛家商号, 可是金陵大富商, 跟贾瑛又有亲, 也可以咳咳交流一下的么。
    总的来说, 这是一件令人皆大欢喜的好事。
    首先,最得实惠的便是黑省的百姓,只要稍微胆子大一些的,都去签契租借种子了,当然,出于农民阶级的保守性,他们并不会把所有的土地都套种上,但是只要有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可能,等到秋收之后,打下来的作物也足以让他们留起明年的种子了。等到明年,才是丰收井喷的一年。
    其次,王巡抚也很高兴,不仅仅是因为可以过了明路地弄点儿油水,更重要的是,农作物丰收,代表今年能收的税也多了,这都是政绩!政绩!
    再次,其余三位副将也很高兴,起初尤其以蓝副将为最,这时候恨不得鞍前马后,就想着能不能从老裴那里多拿点种子。其余董副将和习副将还默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觉得老裴会不会听那贾瑛的话,把次一等的种子租借给自己等人呢。所以他俩在出了黑省北之后,结成小团伙,把蓝副将的种子给强行交换了。这样,他们二人一人分一半,蓝副将则是对着这俩臭不要脸的破口大骂。骂完之后又连忙掉头去找裴副将,得了裴副将再三的保证,说三份种子没有好次之分,这才放心。放心了之后,蓝副将还吁了一口气:“这老董和老习,真不是个东西!”
    …………………………
    当黑省在热热闹闹分种子的时候,京城早就因为一份奏折而闹开了锅。
    你道上折子的人是谁?正是贾瑛。
    这可真是虽然他宝二爷已经不在京城了,可是京城中三不五时还流传着他的传说。
    这一回,贾瑛搞得可是个大的!
    他居然!居然上书,奏请黑省即将开展的寿昌六年黑省文科举,允许军户子弟参加。
    首先插一句题外话,三年一度的科举,今年是文科的院试(二月举行)、乡试(八月举行)之年,明年则是文科会试和殿试之年,也是武科的童试、乡试、会试、殿之年,故而明年可以被称为大比之年。咱们暂且先不论同样都是科举,文科的阵线拉得比武科长,相比较起来倒是让人觉得武科急促而又不郑重到底是不是错觉。
    单说从先帝初年,因为头一次文科院试的时候,关外的考生十有八九都被冻出毛病来了(入考场不得穿夹袄、皮袄,只能穿单衣,试想,关外的二月,穿三十层单衣也不能保暖啊),故而后来先皇给了恩旨,关外的院试,推迟到四月底举行,当然试卷是另出的,不单是关外,还有西北亦如是。
    也不是没有学子对此表示有疑义,但是……唉,这两地的读书人实在是数量不多,质量也不好,就算是在江南和京城的学子看来,这是皇恩浩荡给这两地的人特殊优待了,不过往往每一届的生员到了八月乡试(这时候可以全国统一举行了)的时候,给的录取名额是较少的,再等到来年二月春闱即会试过了之后,就基本没有这些北边的‘半蛮子们’什么事儿了……
    足可见关外(咱们在此就不说西北了)的文风大大不如江南和京城。所以学子们嚷嚷之后也就罢了。
    现在!这贾瑛居然奏请给黑省军如此户恩典,准许军户子弟可参加科举——注意不是来年的武科是今年的文科。
    听到这份奏折的时候,大多数人首先脑子里就猜想着:【这关外的冬天滴水成冰,莫不是贾瑛的脑子也被冻住了吧?就关外黑省那人不杰地不灵的地,一般的读书人要考科举都不容易,何况是军户?!】
    当然,再之后,朝廷上反对的声音之中,如是轻蔑说这些军户压根就不是读书的料这种话的人到底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抓着规矩二字坚决不同意的。
    卫阁老言之凿凿:“自有科举之试起,商人、娼妓、优伶、皂役、胥吏、贱民及其子弟皆无应试权,理法不可违。”
    林如海却持相反意见:“先帝设军户之时,道军户乃负保家卫国之责,如今卫所取兵有谪发军和垛集军之分。如卫大人所言,谪发军,即因犯罪而被罚充军役之人,乃是贱籍;然垛集军却是各地征平民所充之军,这亦是如今卫所军士的主要来源。平民一被征为军士,便世世代代为军户,除非考取武科,由兵成将,或升至卫所指挥使以上,乃脱军籍。可是,从没有说过,好好的平明百姓,为保我大明四方安危,入了军籍,便成了贱民。”
    是了。军籍这种制度,也是本朝才有的,当初先帝引以为豪的自创制度,并无明文规定,军户不得科举!
    既然平民百姓可以报文科也可以报考武科,书生可以报考文科也可以报考武科,那么为什么军户可以报考武科却不能报考文科?
    朝会上一时满庭寂静,人人都在沉思。
    当然,他们沉思的并不是这四五十年来没有军户报文科不过是因为军户忙于操练根本没时间识字——因为文科根本容不得投机取巧,需要极其深厚的功底才行。他们沉思的是:【为什么大家一开始都被桎梏住了,觉得军户是贱民,所以不能考文科的呢?可是若是军户是贱民,那么武科同样也是科举……】
    越是想下去,就越是叫人心惊,因为这涉及的,不仅仅是“军户是不是贱籍”“军户能不能考文科”这么简单,而是要去深究“到底是什么时候起,军户被看做是贱籍了呢?”
    一日朝会并不能争论出什么结果,但是想来马上就会有结果。
    如今十六登基第七年,已经习惯了,越是大事,其实解决起来反而越快呢。
    退朝之后,去到坤宁宫,郭氏如今也近而立之年,但是保养得宜,看着还是青春少妇的模样。
    坤宁宫还未摆,因为已经进学的大皇子还没下课。
    说起大儿子,郭氏就有些发愁:【原还能指望着亮亮多看看小贾大人,学得几分斯文俊秀,去年小贾大人去了关外,亮亮入学之后便真是露出了本性。】
    ——用偶尔进宫的宜太妃说话来讲:“咱们大皇子和万岁爷小时候真是一样一样的。”
    一样一样的不好学!看到书本子就犯困!
    这都一年多了,才刚学完百三千,郭氏忍不住同十六说:“爷,亮亮这样可怎么办啊?”
    “怎么办?朕也不指望他考科举去,只要识得字了,明事理就好。”十六毫不在意地挥挥手。
    郭氏也不过是随口抱怨的,反正她自己也不爱看老古板的书,现在听陛下都这么说了,顿时放下心,开始吩咐中饭膳食了。
    …………………………
    今日朝会上所争论之事并不是什么国家机密,故而散朝之后也就传开了,传开之后,震动则只有更大。
    有人说贾瑛是异想天开,也有军户真心蠢蠢欲动:【若此是真成,就算自己不行,现在开始逼着儿子/孙子用功,也许还来得及啊!】
    而读书人,也分成两派,一派坚决抵制军户乱文科试规矩,另一派觉得圣人都说有教无类,那么军户若是真有学问,考文科又何妨呢?
    总的来说,前一种声音是主流。
    一时间,宝玉原本就在文人中不太好的名声,现在变得更臭了。
    荣国府里,众人也为宝二爷担忧,最懵懂的当属邢氏和王氏这对妯娌,她们还没意识到兹事体大,只是一个幸灾乐祸,一个担忧不已。
    王氏找来下了值的贾珠:“你快去找林家老爷想想法子,帮宝玉圆了这事儿,再叫人快马加鞭给你弟弟去封信,叫他别胡闹了!”
    贾珠默:【太太,这事儿,可不是一个‘圆’字就能平息的了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