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312.第 312 章

    云中子今年五十二岁, 说起来,打他记事开始就已经是本朝初年了。从他嘴里说的话可知道, 自本朝太初帝当政起,黄河就算不是大灾年, 每年沿岸死掉千把人都不算多的, 叫一二三四更和两名禁卫军听得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一更等人虽是奴籍,可是过得比一般小户人家还要好, 禁卫军都是京城附近家世清白的年轻人,甚至是军二代军三代, 哪里知道黄河边上百姓的苦?
    而宝玉又怎么会不明白呢?
    他毕竟也是翻遍了黄河历年记录的人, 历年记录可不仅仅是水位和水文情况而已, 还包括受灾范围及影响, 虽然上头的数据一定是经过加工的,但是他也知道,黄河这条脾气多变的河, 每年吞噬的生命何其多。
    从一开始,他的震撼就不是源于受灾数据。
    数据只是抽象的几个字而已。
    真正冲击他三观的, 是亲眼目睹一片狼藉、大水退去之后的惨像——而这样的惨像,在当地百姓和官员看来,却已经是皇恩浩荡、胜过往年了。
    何其讽刺?
    这固然是天灾, 可是一段一段的补膏药似的豆腐渣工程, 又何尝不是人祸?
    【明明, 还可以做得更好, 还可以将损失再减少的。】
    叫宝玉怎么能够心安理得地接受百姓的跪拜呢?
    这不是宝玉不合时宜地突然变得圣父、悲天悯人, 而是一个虽然对待敌人能够大开杀戒,可以依然不能把这个时代上层人眼中的‘愚民’性命看做是蝼蚁的原则。
    在他看来,每一条命都代表了一个家庭,今年山东境内死、失踪上千人,便有上千家庭支离破碎。
    但是宝玉知道,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并非是一朝一夕,也非他一人之力可以做到,甚至于,就算有当今陛下十六的鼎力支持也是不够的。
    这,需要整个社会转变观念。
    宝玉不奢求大跃/进/式地立刻做到整个大明以人为本,但是他希望有这样一个小小的种子,播撒下去,然后自上而下地影响改变,让极其容易满足的百姓不做漂萍、不做鱼肉。
    【古人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约就是这样子吧?】
    宝玉拍了拍长风的脖子,慢慢完善了心中的想法,然后专心赶路。
    同李文渊等人汇合之后,宝玉从李文渊的言行举止中看出,硬脖子御史李大人对这个情况也不甚满意。
    虽然李文渊的不满和宝玉的不满从根本上来说出发点是不同的,但是只要二人的目的相同,也算是殊途同归了。
    八月底,巡黄御史队伍该回京了,众人从运河乘官船北上,只花了七八天的时间便抵达京城了。
    这一趟,一行人出门足足五个多月,各自家中人自然是担心不已的,尤其是从七月起,不断有奏折进京,说哪儿哪儿暴雨不止了,哪儿哪儿水满河堤了,哪儿哪儿发生决堤了……叫一众南下官员和禁卫军的家属们忧心不已,算着御史队伍回京的日子在南边码头、城门边等着呢。
    譬如荣国府这样的人家,管事们就是在码头,第一眼确认爷平安抵达,便马上派人回府去禀报的。
    然公事为重,李文渊等人马不停蹄地进宫回禀陛下,剩下三云观来的云中子和他二徒弟,宝玉本是想将他俩安排在京城驿站里(这一两日,十六必定是暂时没时间宣这二人觐见的),但是人家说没必要,京城的白云观也是正一派的,他二人去那里落脚便是。
    …………………………
    李文渊本就是做事一丝不苟的人,更兼之这五个月,多多少少受到宝玉的影响而不自知,是故回京的第一份奏折洋洋洒洒,皆是数据说话。
    罗列了近十年黄河泛滥的次数和趋势,并附带统计了并不完全确切的往年伤亡人数和今年伤亡失踪的确切人数。
    是个有眼睛的都能看出来,今年李文渊这么南下一倒腾,成效显著。
    却偏偏,坐在龙椅上的十六居然和宝玉有类似的心情,听闻年年都有这样大的损失、年年都有百姓丧命于此,只恨不得什么时候黄河能够乖乖听话永不决堤才好!
    这种场合下,身为武将的宝玉原只需要站着当木桩子便可了,但是十六和宝玉多年的默契,也因为十六想从各个方面听众人说一说此次巡查黄河遇到的问题或者累积的经验,故而将南下之人一个个点名过去叫人说几句感想。
    李文渊之后,第二个被点名的就是贾政。还好,贾政这一趟也是干了实事的,虽然说不出他自己的想法,但是总结了一下,便说黄河多处河堤年久失修,本次只是择其重点修补,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修缮。
    听得一旁的户部钱尚书右眼皮一跳一跳的:【贾存周你别闹,今年秋收的税赋还没上来,国库紧张着呢!再说了,今年河南、山东不少地方肯定是要减免弄税赋的……嘶,心口好疼!】
    百官也不知道陛下是有意还是无意,再接下来被点名的,便是贾瑛。有如蔡阁老那般抬眼望过去,准备听听这屡次叫人刮目相看的年轻人有何感想的;也有对贾瑛泛酸的……
    然泛酸之人只是一个走神而已,忽然间,整个大殿内气氛就热烈起来了,全都再讨论一个词:以工代赈。
    贾瑛说:黄河必须修!最恰当的时机,是赶早不赶晚,今年秋收之后、起冻之前。
    贾瑛说:以工代赈,可修黄河。
    因为今年李文渊等人巡查黄河征用民夫已经将黄河沿岸不少县州府的民夫今秋徭役都给征过的,而且若是想要花大力气治理黄河,仅靠民夫服几天徭役是不够的。
    当然,也可以强征百姓来修河堤——只是除非朝代末年的昏君,不然谁敢出这样不小心就会官逼民反的昏招?
    以工代赈。
    其实这个概念在八月初的时候,宝玉赶路与李文渊等人汇合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甚至,他也与李文渊说起过(因为宝玉如今的身份和李文渊惯来的人品,倒是不必担心被盗取创意)。当时李文渊就说这是一个好法子,但是此事非同小可,必须先让朝廷中讨论通过了才能实施。
    现如今宝玉借此机会说出来,接在贾政后头,倒好像是替他亲爹描补似的。
    要是原先,贾政一准觉得儿子不同自己商量自作主张说这些,是心大了、翅膀硬了、要单飞了,但是现在,二老爷心道:【恩,宝玉也是有急智了,短短时间内就想出这个法子来声援他亲爹我。】
    真是一个美好的误会。
    之后,工部冯郎中、户部秦主事等等也各有所表,虽然不如贾总兵大人以工代赈的提议来得出彩,但是也足以看出这一趟差事,两部众人都是干了实事的。
    最后,众人接受到陛下口头褒奖,然后被批了三天的假,众人各回各家是也。
    哦,只二人除外——一个是还要被详细询问黄河河堤情况和沿岸百姓民生的李文渊,另一个就是刚抛下了以工代赈这个概念的贾瑛,被陛下传去与阁老、尚书讨论其中具体操作去了。
    剩下散朝官员中有不怀好意的人,凑近了去与贾存周道一声恭喜,说他生了一个好儿子。
    倒是叫人吃惊!
    原本那贾存周听到这话,都会皱起眉头的,今次居然态度平和地说了套话替儿子表谦虚。
    【喂喂喂,贾存周,你变了!你原先不是这样的人啊!】
    …………………………
    莫说是朝中的人吃惊,就连荣国府的人也都觉得先回府的二老爷是不是——吃错药了?
    当老祖宗问起怎么只有他先回来的时候,二老爷居然和和气气地说宝二爷于朝会上提出的见解颇有见地,所以被陛下留下详谈了。
    【我的天!这还是咱们府里出了名的‘严父’二老爷么?】
    老祖宗和王氏身后的大丫鬟要不是定力够好,都想伸手揉揉眼睛看看今天的太阳是不是打西边出来的!
    然而一旁站着的贾环,他的涵养终究还不到家,忍不住偷偷看一眼老爷,又看一眼,然后就成功引起贾政的主意,被领走考校学识去了。
    已经成功考过了武童试,以为自己再也不必被老爷考校功课的贾环垂头丧气地跟在贾政身后:【没错,这还是老爷本人没错。】
    …………………………
    宝玉将肚子里所有关于以工代赈的货都倒了出来,剩下的,就该阁老与尚书们去操心完善了,五个多月没见萌哥儿,宝玉怪想他的,自然……也想黛玉。只是京城中不好纵马,再心急也得慢慢骑马回去。
    他回府之时,乃是午后,也许是因为现在草字辈的孩子越来越多、也或许是因为宝玉终究是成年男子模样了、亦或者是一回生二回熟的出远门叫家里女眷习惯了?
    反正宝玉这次归来,老祖宗和王氏虽然依旧泪眼汪汪的有些激动,但是好歹不像是从前那样直接上手去抱着哭了。
    就连黛玉,也只是红了眼眶而已。
    给老祖宗和王氏请安之后,贾母就挥挥手叫他快去歇息。
    宝玉领着黛玉往自己院子走,他放慢脚步,等黛玉上前来与自己并肩,两人相视一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