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198.第 198 章

    钱尚书其实想得很简单:【增开榷场啊, 那么就代表户部又能够巧立名目地征税了——啊不, 是合理地征税了O(∩_∩)O。】
    而兵部尚书韩悦想到的也是榷场增开之后,朝廷必然会加派将士巡逻, 以维护当地治安, 于公于私,都是增加边关将士收入的大好事。
    ……
    各方人马对于增开榷场这件事都是报以极大的热情。
    这其实并不难猜,毕竟就宝玉了解的,这个世界的大明和中国古代一样, 对周边诸国的贸易都是顺差, 处于绝对有利地位。要知道,往年大明也有提增开榷场之事, 但是周边诸国却出于各方面的考量, 并不很愿意开放双方贸易合作关系,他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贸易逆差, 但是他们知道,中原内地的东西都是精美无比的,草原上的人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享受, 金子银子都纷纷流入中原, 这对于自己国家来说,一定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和大明在北部接壤最多的鞑靼,最南边受汉化的影响最深,往常也是最不愿意增开榷场的番国(因此而滋生出许多为了利益铤而走险的商人走/私, 此不赘述)。
    今日阿鲁台能够主动提及此事, 想必鞑靼内部对此事已经达成共识了, 这对大明来说,就是绝佳的机会。
    几乎在场的八位大人都觉得陛下会欣然同意的,或者说,摆一下架子之后就会答应同意此事,但是没想到,这天下午乾清宫里头,陛下坐在御座之上的表情可不是很开心。
    对,十六只是听着下头人的分析和纷争,并没有发出自己的怒火,但是他毕竟年纪轻,自觉自己已经控制了脾气,可是难免还是带出来一点。更何况下头这些是揣摩圣意几十年的官场老油条,除了韩悦还嫩一点之外,剩下察言观色的功夫都是一等一的好,哪里会错过了十六的眼神和肢体语言?
    故而在陛下提出明日大朝会再议的时候,众人带着七分疑惑、三分思量应下了——很是不解陛下为何是这样的态度。
    到最后,蔡阁老想要缓和一下气氛,也是真心好奇,便问了十六,那葡萄酒之事。总算叫十六开心了一些:“朕倒是知道卿是个好杯中物的,初一,去给蔡阁老送一坛子尝尝。这酒,我也不多,日后再得了些,定是要给诸位爱卿品一品的。”
    至于剩下卫阁老等七人,第一是不好意思开口讨要,第二是十六压根没有再赏赐的意思,便是空手而回了。
    …………………………
    经过一个下午的发酵,全京城的人都知道了,上午,午门前,番人提出想要开榷场、求学、求亲的事儿。
    百姓们不懂那么多,只知道每每有榷场增开,京城附近的牛羊价格就会便宜了、毛皮也会更加丰富了,那果断就是好事……而后两点,虽然和他们并无什么关系,但是都象征着我大明失□□上国,番邦仰慕我们的文化才会如此呀!
    商人们则是如见了血的鲨鱼一般,他们考虑得就更多了,买东卖西,如能打开去番邦的商路,送出去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运进来的香料、木材、药材等等,一趟行商何止十倍之利!
    显然,这就变成了一个众人都喜闻乐见的政策,尽管它还只是个提议,但是各式各样的见解已经在各茶楼酒馆传开了,另有不少等着春闱的举子们也纷纷畅言、指点江山,堪称火热。
    甚至一度压过了今日禁卫军出的风头。
    这样的话题热度,不太正常。
    非常时期,尽管想要尽量少用暗卫的十六在番邦使臣进京的时候就吩咐了楚洵所率的暗卫丙部及时注意各国使臣动向,故而在下午,暗卫丙部还动手抓了一批积极扩散鞑靼等国上午所提的要求、并且一直吹捧日后的好处的人。
    可是效果不是很大,抓到的人根本不需要上大刑,很快就招了——都是些收钱办事的本地泼皮无赖而已,根本问不出什么有用的信息。
    也不需要问,摆明了就是阿鲁台等人给钱找人传播开的。
    十六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叫了一份驴打滚,喝了三碗凉茶,给宝玉写了长长的一封信。
    …………………………
    宝玉转身去了前院,留下黛玉有些呆愣愣:【我就问表哥胳膊酸不酸,本想着可以顺势替他用美人锤敲一敲的。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表哥居然说要去前院叫一更给他按一按……真真是个木头吧?】
    黛玉又好气又好笑,可是人都飞也似的走远了,难道还要自己去门口把他唤回来?
    一旁犹是摸不清状况的雪雁在说:“是了,奶奶,我听钱嬷嬷说,二爷从小就是叫一更他们做贴身伺候的活呢。”语气中满满的是邀功,仿佛替黛玉打听清楚了二爷是个洁身自好、身边没那种那种丫鬟的,能让姑娘在此时更开心一些。
    另一旁恨不得隐身的紫鹃双目无神:雪雁,你真是还小……
    而宝玉去了书房之后,看到了十六的来信,今日上午阿鲁台等人非分的要求时,宝玉都在场,现在十六的信上,也只是着重说了两位阁老和六位大臣对此事的态度。
    宝玉沉思了一会儿,终于是提着的笔慢慢斟酌着字眼落下。
    ………………………………
    次日。
    十一月初一。
    太和门,大朝会。
    太和殿前,炉、鼎、龟、鹤,吐出缕缕香烟;金钟、玉磬,琤琤琮琮,清脆悦耳。十六在金銮宝座上坐定,銮仪卫一名校尉,“静鞭”三响,百官跪。
    跪起行礼之后,由两名阁老率先奏对、其后是六部尚书、再次是地方官员奏疏等等。
    日常奏对之后,终于是该议一议几个番邦使臣给大明朝堂带来的震动了。
    下头一句句的臣以为、臣觉得、臣愚见……比昨天只八人要激烈十倍百倍,十六听下头闹哄哄,听了半天之后,咳了一声,自有銮仪卫再次静鞭,百官寂然。
    十六不疾不徐地说:“朕看你们倒是心急得不得了?莫急,咱们一件一件来。”
    “先说鞑靼想要派人来求学的事儿吧。”
    “蔡阁老,你说说。”
    “可,学圣人之言。”能做到阁老之位,蔡大人也不是傻的。
    卫阁老紧随其后地附和,叫十六知道,自己对此事的担心倒是有些多余,大是大非面前,重臣还是能搞清楚状况的。
    只是这些人,和宝玉说的一样,过分看轻了番邦人,觉得要来学,那就教,反正教什么都是咱们说了算——殊不知,耳濡目染,即便课本上只有之乎者也,也能叫来大明的番邦人学到不少东西,尤其是时下,众人抱着高高在上的态度久了,反而是很容易被番人骗走一些信息。
    譬如天天上街买买买的莫卧儿小将军巴布,据说现在逛街的时候,对街头巷尾的一些名人轶事已经能够插嘴进去聊两句的,第一表明了他官话水平猛然提升;第二表明他对京城权贵已经有了初步了了解。这才多久的时间而已?
    “依朕看,既然鞑靼人有心向学,倒是可以派人去传道授业解惑也,众爱卿以为如何?”十六想了小半夜,觉得引进来不如走出去,派忠心可靠之人去番邦授课,三五年换一批,还能探听番邦的情况。
    蔡阁老和卫阁老相互看了一眼:陛下的主意是好,就是太天真了一些,番邦人哪里会答应我们派老师去呢……果然陛下还是年轻人哪,得叫他自己碰几回壁才行吧。
    于是两位阁老高呼陛下圣明。
    十六笑了笑:“再说瓦剌王子求亲之事吧。蔡阁老,你再来说说?”
    其实百官更关心的是榷场,但是陛下既然说一件一件来,那就再等一会儿。
    蔡阁老是行伍出身半路从文的,对鞑靼没什么好感,对瓦剌也一样,更是有,先帝时期也册封了两位宗室女为公主,分别嫁与辽东那边的女真和瓦剌,和亲女真的那位公主且不说,二十几年前和亲瓦剌的公主嫁的就是脱欢的亲叔叔——那时候脱欢他叔叔才是瓦剌的王,后来脱欢的亲爹政变成为君王,那和亲去的公主也就成了脱欢他爹的后宫,不过不出两年就死了。
    蔡阁老打心眼里也是看不惯和亲这样的事情的,不过身居高位多年,说话也不那么冲了,他出列,心中苦笑一声:【陛下的酒,也不是那么好拿的。】
    遂蔡阁老表明并不赞同和亲之事。
    十六问另一卫阁老之时,对方却持另一种观点。
    便是因此,两位阁臣的拥蹙便也纷纷站队,才安静下来没多久的太和殿又喧哗起来——这便是政治,上一刻两位阁老还可以颇有默契地对视,下一刻又可以因为意见分歧而吹胡子瞪眼。
    “臣听闻,卫阁老家有明珠,不若这样吧,既然卫大人如此赞同和亲之事,臣觉得陛下可赐卫大人之女郡主之位,为国效力,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众人吵得正酣,忽听闻这样一个提议,纷纷想要回头看是哪个人出的馊/好主意——好了,是那个脾气比茅坑里的石头还硬的御史李晏,就连卫阁老都有了一种哔了狗了的感觉:【我的小女儿……我的小女儿如珠似玉、才貌双绝,便是入陛下后宫也使得的,怎可去瓦剌那苦寒之地、嫁粗野之人!】
    此言一出,蔡阁老那边的大臣都恍然大悟,纷纷出言赞同,道是可以叫赞同和亲的官员,舍了他自己的女儿以全天下。
    卫阁老舍不得,总有不入流的官员想要投机,毕竟若是自家女儿去和亲,妥妥就是被封为郡主——那么身为亲爹的自己……
    然后李晏又说了:“若是真有这样的官员,要么是深明大义要么是投机取巧,陛下还是将他荣养起来为好。”得,那就是献出女儿之后,那人的官场生涯也就结束了。
    御史李晏字字诛心,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是想投机取巧,那么深明大义者,脱去官服又怎么会舍不得呢?
    真是一个死胡同,赔了夫人又折兵。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