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199.第 199 章

    一时间, 原本赞同和亲的官员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在他们看来,先帝不知道从哪里挖出来的这个铁嘴御史李晏就是一条恶狗, 逮谁咬谁, 偏偏李晏在士林、民间的名声又很好,活似青天大老爷,日子过得的真好似无欲无求一般,宗族亲戚几乎死绝, 要从他自身或者家族抓把柄也是难上加难, 等闲不能奈何之。
    如果说,蔡阁老、卫阁老和六部尚书是先皇留给今上的能臣, 那么李晏就是先皇留给十六的诤臣。
    眼见自己这边的人一时间方寸大乱、溃不成军, 卫阁老很光棍地表示:瓦剌惯来都是大明需要拉拢的对象,若是今次不答应对方和亲的要求, 恐怕日后再商议如何结盟防备鞑靼等等,就不那么乐观了。
    这……倒真是个问题。
    远交近攻么,稍微有一点政治和军事常识的人都懂, 故而大明对瓦剌的外交政策一直比对鞑靼要友好一些, 譬如说从前瓦剌的王派使者求娶大明女子,先帝就把宗室女嫁过去了,今次大王子脱欢亲自前来求娶,在外人看来诚意更甚。
    十六闻言, 很是认真点点头:“卫大人言之有理。但是诸位大人是否忘记了, 瓦剌与大明不同, 他们继承王位的方式(此处省略:基本靠抢)……咳咳,大王子脱欢想要来我朝求娶好女,未尝不是为了日后有大明的支持,从而有更大的把握登上王位。然瓦剌现如今的王听闻尚未到知天命的年纪,正是年富力强,日后……瓦剌储位如何,尚未可知。如此,便是朕想要与众卿一同商议的第三件事了。与其和亲,仅靠一女子来维系大明和瓦剌之间的‘友好’关系,不如追求更大的共同利益,捆/绑更紧密——朕有意于哈密卫增开榷场,你们以为何如?”
    哈密卫,乃是西域要道,东接鞑靼、北临瓦剌、西边距离亦力把里也不过三五天的路程,本就是西域的兵家必争之地。城内主要百姓分成三种,即畏兀儿、回回、哈剌灰,其中,哈剌灰为瓦剌的一支。
    前朝昏聩,使得哈密落入番邦之手足足有四五十年,待到前朝末帝执政之时,哈密已然是鞑靼贵族(当代鞑靼大王亲弟弟)的封地,先皇建立大明之后,于太初四年发兵大破哈密城,鞑靼贵族东逃。此后,先帝在此置卫,将哈密并入大明版图,目的在于迎护朝使,统领诸番,屏蔽西陲。
    太初六年,鞑靼纠集兵力试图夺城,时,荣国公贾代善挂帅,大败鞑靼十万精兵,使其元气大伤,多年不敢来犯。
    太初十四年,朝廷派遣的哈密卫官员因盘剥当地百姓,被奋起的当地人打死,此时,大明恰逢多事之秋,又有鞑靼卷土重来,兴兵攻扰。先帝令当地勇将畏兀儿人,拜牙总理哈密政务军务,谁知道是引狼驱虎,击退鞑靼大军之后,拜牙成为哈密卫的实际控制人,虽未封王,实则已然是土皇帝一般了,据说出门拉马车的马匹都是六匹,只比天子少两匹、却比皇子公主还要多两匹,自比诸侯。
    十六昨晚夜读边陲年报纪事等等直到深夜,结合了在边境的暗卫报来的资料,左思右想,找到了这么一个交通要塞,唯一棘手的问题就是:哈密卫名义上是大明的一个卫,实则几乎已经军/政/自/治了快三十年。
    十六挠破头,不知道该如何化解。
    打么?劳民伤财;
    不打?拜牙一家恐怕早已把哈密卫看做他们家族领地了;
    该怎么办?
    因为翻阅了暗卫的记录,十六倒是没有盲目埋怨他亲爹当年不够硬气,毕竟当时大明也是内忧外患。
    十六遇事从不习惯抱怨和把责任推却给别人,这样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宝玉一直所钦佩的。
    于是,年轻的帝王在后半夜,收到好伙伴宝玉密信一封,完毕之后抚掌大笑:“哈哈哈哈,这就叫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旁的平安和初一分食了一盘驴打滚,黏腻的糕点似乎还哽在喉咙头,他俩同时低头沉默:【陛下,这句话是用在这儿的么?】
    …………………………
    话说回来,大朝会上众人听见陛下提议在哈密卫置榷场的时候,都楞了一愣,这二十多年近三十年的,百官几乎都忘记了哈密卫这个地方了。
    细细算来,拜牙应当也有六十多岁了!文武百官心头一跳:【那苦寒之地,六十多岁的人,可说不准什么时候就,然而听闻拜牙的几个儿子依旧是勇武善战之辈,并不简单……陛下提议哈密卫,是不知其中利害关系而胡乱蒙的?还是多番思量之后的结果呢?】
    朝中不少官员低头沉思。
    蔡阁老出于好意,不直接驳了陛下的提议:“启禀陛下,哈密卫一地,贫穷苦寒,人口稀少,建榷场恐怕不易啊。”
    不少人附和。
    哈密卫理应是甘肃区内所辖地。
    如今的大理寺卿文远正是甘肃巡抚文进的亲哥哥,哪里愿意弟弟去接手这样的烫手山芋,遂也给交好的官员使眼色。
    一时间,朝中小部分官员直接就开始恳请陛下三思。剩下一多半的官员,则是在思考此事的可行性,考虑到收复哈密卫许要行兵事,剩下这一大半人中也有人开始表态不赞同了。
    但也不是没有官员支持十六的。
    朝中总有铁血派,先帝在位时期,越是年纪大就越是求稳而保守,哈密卫问题被搁置多年,众人都快遗忘了。今日陛下提起,也有那武将中激进一些的,当场就拍胸脯赞同。
    文远暗暗咬牙:【一群无脑莽夫!】
    眼见众人提出的肃州卫、凉山卫都不能令陛下动摇决定。
    最后,大理寺卿文远忍不住真身上阵苦苦劝谏:“陛下三思啊,收复哈密卫必定要再动干戈,甘肃边境百姓恐要深受战乱之苦啊!”
    十六闻言冷笑一声,对着一时失言的大理寺卿反问:“朕岂不知,哈密卫原就是我大明国土,竟要用收复这个词。许卿,是要陷令弟于无能之地么?”
    “臣有罪。”文远大惊失色,跪倒在地。
    十六的目光扫过下头众人,再次一字一顿地说:“朕有意于哈密卫增开榷场,众爱卿……以为何如?”
    年轻的帝王气场全开,本就身材壮硕,从御座上站直身子,居高临下审视百官,更是压力迫人。
    “陛下圣明,臣附议。”
    什么是好伙伴?就是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会坚定站在对方那一边的人。
    虽然宝玉只是区区禁卫总兵,在参政议政方面并无很大的话语权,但是他的一句表态,倒是打开了武将这边的任督二脉,不少人出来表态附议,倒是好像下一刻就要讨论如何进军哈密了一般,全然忘了陛下的本意是设榷场,而不是动武,跑题也是厉害……
    直接刺激了文官那边的怒火:“竖子浅薄!莽夫误国!”
    便是因此,武将们又不服气了:“文人墨迹!腐儒嘴把式!”
    今日参加完大朝会就要离京南下、刚刚被一个脸红脖子粗的武将误伤、喷了一袖子口水的林如海无奈放下挡着脸的胳膊,往前一步:“陛下圣明,臣附议。”
    此言一出,林如海成了满朝焦点。
    文官看着他,好似他是因私废公、自毁前程的‘叛徒’;
    武将看他,却是觉得他是个不避私情、弃暗投明聪明人。
    “好,林爱卿,你乃是先皇钦点的扬州巡盐御史兼江苏府台,为我大明肱骨之臣,你来说说!说给他们听听,你是如何想的。”
    而林如海,也没有让十六和一众笨嘴拙舌的武将失望。他从天文、地理、军事、交通、人文、经济、民生等等方面,阐述了哈密卫对大明的重要性,洋洋洒洒千百言,旁征博引、有理有据,就连部分一开始因为主观情绪而反对的文官都开始觉得:【林大人说的……好像有些道理啊!】
    当然,譬如文远这样子的,是不会被林如海‘巧舌如簧’给迷惑的,他依旧坚定而坚持地反对,甚至口不择言地说出:“既然林大人言之凿凿,不如林大人西北进哈密,躬身促成此事吧?”
    【哼,哈密卫那个地方,你一介文弱书生去了,包准有去无回!】
    叫一旁的卫阁老都来不及阻止文远脱口而出的蠢话。
    然后就见林如海站如青柏、卓尔淡然、拱手俯身:“若陛下有令,某愿粉骨碎身。”
    两厢一比较,孰高孰下立现,大理寺卿文远,才是真私情私心重。
    而林如海的这番话,相当于是明确表示了:只要朝中议政通过,他愿意卸任扬州、江苏的官职,去西北那苦哈哈的地方!
    蔡阁老动容了。
    卫阁老,意动了。
    宝玉站在原地,听着周围人窃窃私语,他对于自己岳父有这样的反应并不奇怪,毕竟林如海是士大夫中的君子,不说百分百,也是绝大部分的心神都扑在社稷上的。陪玉儿归宁那日,同他对弈之时,就察觉到岳父大人的盘算——不然他当时也不会急于想要给大哥哥在江苏安排一个好位置了,不就是担心人走茶凉日后不好安排么?
    大朝会散,林如海领命就哈密卫增开榷场之事详写折子,暂不出京。
    而陛下驳和亲、欲在哈密开榷场的消息,也被时时关注此事的人知晓了。
    众人的反应各有不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