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155.第 155 章

    三天过后, 吏部的筛选结果叫人大吃一惊:论功绩、政绩和初考评,贾瑛居然不是垫底的那个!
    大朝会之时,吏部尚书宣读出来的名次,以及为何如此排名的依据叫不少人觉得心头不安,这隐隐约约的不安又被他们刻意忽视了:贾瑛年纪尚小,绝对没可能被破格提拔的,纵使他真是少年英雄、勇武过人, 但是做好一部尚书, 不是看谁的力气大谁就能上!需要考验的,是如何调度、如何掌控大局的能力。
    自我安慰之后, 这部分官员才有心思去比较现在的四人。
    按照四人的履历, 韩悦排在首位,因为他是正经武科举出身、有外放的经验、有带兵的经验、有擒获打草谷的辽人的军功;
    贾瑛第二,正经武状元出身、有短暂练兵的经验(宝玉在江苏任职王府长史的阶段经吏部研究, 于兵部事宜无益,故而暂不记)、有斩首倭寇之功;
    原兵部右侍郎童管第三, 文科举出身、有随使团出使蒙古的经历、又有引进蒙古优良种/马的功劳、也有十足的兵部任职经验。
    原兵部左侍郎石昆却落在最后,文科举出身、精通算学、有改良马具之功……额, 目前还在改良中。
    倒是叫还没卸下职位的郭尚书在心里叹了一口气:石昆这个人啊,不太会来事。
    四人的排名念完, 朝堂上一阵寂静。
    十六摸了摸下巴的短胡茬,问下头的百官:“众爱卿以为如何?”
    能如何, 还不是得看几位巨头的意思?
    两位阁老没说话, 又有谁敢先发言呢。哦, 李晏倒是不算在‘谁’之内的。
    于是刺头御史又开口了:“回陛下的话,微臣有一些愚见。既然兵部主要掌管武官调动及兵籍、军械、军令,只看资历和军功却是有失偏颇了,应当考一考四位大人对相关事宜的了解程度,以及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方才那些心里有鬼的人安慰自己的想法一毛一样,直叫人点头:这李晏,虽然不好接近,但是做事还是很有头脑、很有条理的!
    十六点点头:“朕也觉得,一份履历,只能代表某人的过去,人嘛,总是在不断进步的,这样吧,今日反正也没什么要事了,还劳烦郭大人带着初一等人一起,去把兵部的资料随意抽几本过来,咱们现场考一考,这四位对兵部的了解,以及对兵部尚书一职的理解。”
    “这……”众人面面相觑:【这样的考核,明显就是石昆和童管更占便宜了吧?】
    由于为兵部左右侍郎站队的人还挺多的,便基本没什么人有异议。
    倒是武将那边,颇为有些愤愤不平,觉得这方式对外放多年的韩将军不太公平。
    十六微微挑眉:“哦,韩将军觉得呢?”
    韩悦实则是在心里怪同僚多管闲事,他往前一步,拱手行礼,声音洪亮地说:“臣对此无任何意见。只不知道贾大人意下如何?”
    宝玉原本好好儿地站着琢磨李晏到底是什么时候勾搭了十六的呢,猛然间就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好在他一心两用是完全没问题,不至于殿前失仪,便也出列拱手,语气淡然:“臣亦如是。”对于一个从心里蔑视自己的人,宝玉没什么好与之争辩的。
    不多时,郭尚书就带着初一等人回来了,初一手里捧着一摞账册,瞧着有些陈旧了。
    果然,郭尚书启禀十六,说抽到的是太初十八年兵部的年账,距今已经足足二十五年了。
    倒是叫原本觉得兵部尚书不是石昆和童管的人更加松了一口气。
    太初十八年虽然,石昆与童管还没去兵部,但是在分派到六部之后,所有的新人都必须熟记本部门从前的年账,想来现在,如今作为兵部的二把手和三把手,石、童二人应当对年账不陌生。
    至于韩悦,虽然现在领先一筹,但是他从未进过兵部,想来也根本没机会看到兵部的年账。
    【贾瑛?大家伙儿想到他,就要忍不住笑起来。贾瑛今年才十八……年账是二十五年前的……不行,要憋住,金銮殿内不能失仪!】
    蔡阁老在心里默默地叹了一口气,卫阁老乐呵呵地说:“陛下您看,这便开始了么?”
    “开始罢。”
    …………………………
    太初十八年,那时候的倭寇比现在还猖獗,因为太初帝花了很长时间平定北地和南疆,倒是被弹丸倭国瞅准了机会,占据了大明好几个东南的海岛,并以此为据点,从劫掠商船发展到开始试图登岸,占地为王。
    正是这一举动,激怒了太初帝,终于在南北初安之后,给开国之后一直空挂名头的水师派人、发钱、发兵器了。
    但是一开始的水师,大多士兵连游水都不会,更别提上船就开始吐的那些汉子,根本没有战斗力。
    起初的战役,很艰难。
    郭尚书抽中的就是那一年的年账。
    上头详细记录了从何处调兵、抽兵丁的政策几何、点谁人为将、从何处征船、在哪里建港、如何运送粮草、如何练兵、如何防守、如何反攻等等等……这一整年,堪称水师建军血泪史,皇后娘娘郭氏的亲娘舅吴涛的亲爹那时候临危受命,成为江南水师都统,就是在那一年冬天中了倭寇埋伏,为国捐躯的。当时,吴涛十六岁,不顾家人阻拦,投笔从戎,投身水师,至今二十五年有余。
    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宝玉的运气到底有多好,吴涛现年纪四十二岁,正一品水师都统,而宝玉,年仅十八就成了正二品总兵,也难怪,朝中人拿他发难——因为实在是不能服众。
    郭尚书在介绍背景的时候,初一指挥着人搬来两条长案,四个蒲团,另有文房四宝。
    等到郭尚书那边开始提问的时候,笔墨纸砚具已到位——哦,还有一炷被点燃的清香。毕竟陛下和百官时间宝贵,考的也是四人的急智。
    石昆和童管刚入兵部的时候确实首先就被要求看年账,但是……这都多少年过去了!
    他俩只能安慰自己:好歹我还曾经看过,大差不离地能写出来的。可是越是想到曾经看过,如今记不太清楚,心里头就越是着急,难免面上就带出几分焦虑。
    而另一条长案两头的武科举出身的二人,韩悦从一开始的皱眉,到沉思,再到恍然大悟,最后奋笔疾书,看上去就是胸有成竹,可见领兵作战一事,一通百通。
    【毕竟韩悦在辽东十多年呢,好歹也是个参将,这样实打实升上来的军功,比某些人强了不是一星半点。】
    ‘某些人’全程面无表情,叫人看不出他心里想的是什么。
    一炷香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由翰林侍讲读四位大人的卷子。
    首先便是韩悦的。
    手拿太初十八年兵部年账的阁老等人边听边暗自点头:虽不全中,但类七八分矣,韩悦确实可称为良将。
    再接着,侍讲拿出了宝玉的卷子,并开始诵读:“臣愚见……事急从权,江南军户不足,可从浙江当地募集矿工和农民,编练成军,一来免除水土不服,二来更具仇敌情绪,则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矣。至于迎敌,可以十一人为一队,居首一人为队长,旁二人夹长盾,又次二从持狼筅,复次四从夹长矛、□□,再次二人夹短兵。阵法可随机应变,变纵队为横队即称两仪阵,两仪阵又可变为三才阵,三才阵攻防兼宜,适合于山林、道路、田埂等狭窄地形。至于战术,则对内击杀通倭奸人,大治战船;对外封锁海面,贼来则击,贼去则追,又来又击,又去又追,如是往复,则可重创倭寇。”
    所谓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瞧热闹。
    侍讲抑扬顿挫地读出贾瑛贾总兵所书,下头倒是有些人发出小小的嗤笑,大约是因为其最后几句实则是干瘪而无文采。
    宝玉对恶意的嘲笑充耳不闻,依旧是面无表情。
    但是站在最前头的几人,包括阁老、郭尚书与其余高等武将,都是一脸沉思状。
    便是因为这样,那零星的嗤笑声也消失不见了,总归能站在金銮殿的人,不会太蠢。
    二十五年,虽不是沧海桑田,但是流年偷换,也只剩下灰白头发的老臣还记得当初有一中年儒将,名叫吴镇,字长风。
    犹记当年,吴长风也是一员猛将,先皇曾说过他与贾代善“朕之臂膀,如臂使指”。时有“平北代善,镇南长风”的说法。可惜太初十五年,荣国公贾代善病逝,太初十八年将军吴长风领命率兵至江浙抗倭,虽英勇善战,但中通倭奸人毒计,走漏行兵布阵风声。倭寇假意进犯扬州,实则袭击定海,当其时,吴长风率在城中休养的伤兵和定海百姓誓死抵抗,城墙崩坏百米,定海城空,数千人列栅拒战,拼死防守,终,城池未丢,惜,将军战死。
    所有疏漏,竟在二十五年之后被一年仅十八的少年一一补足,若是当年有贾瑛……
    被勾起回忆的老臣们叹息一声:【若是当时有贾瑛……】
    可惜,光阴不曾能回头,没有若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