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股神》荆门股神 第74章 邮递员造反

    今天是芒种!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
    芒种,忙种!
    芒种,播种希望,收获幸福!
    盛夏已至,芒种杏黄,又是一年风吹麦浪。
    龙九啸祝2018年所有的高考的学子们,都能梦想成真,高考顺利!66大顺!学业有成!
    为此,龙九啸诗曰:
    芒种已至杏儿黄,
    拈花浅笑闻麦香。
    青春年华一路芳,
    感恩岁月不言伤。
    书接上回,且容龙九啸再表——
    没想到有些朋友对李自成的话题比较感兴趣,本来龙九啸只是想简单聊聊。
    没想到把胃口吊起来,却又不让人吃饱,好“残忍”呀!为了不落下这么一个不好的骂名,龙九啸干脆再补充一下李自成的故事!
    先补一张上回书的图片!和上回书的是诗配套的!
    首先,龙九啸说一下李自成的名片。问号的地方会有解释的!
    中文名:李自成
    别称:李鸿基、李闯
    字号:黄娃子、黄来儿、枣儿
    国籍:天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米脂
    出生日期:1606年
    逝世日期:1645年??
    职业:农民军领袖
    主要成就:建立大顺,灭亡明朝
    称号:闯王
    年号:永昌
    登高一呼成闯王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一个出身贫苦的陕北农民率众揭竿而起,17年后,兵进北京城,崇祯皇帝在景山自杀,给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就此划上了一个句号。
    最终农民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就是在天朝历史上威名赫赫的闯王李自成。
    哪怕是只坐了一天的皇位,也算是过了把皇帝瘾,见光死!
    股市中经常会出现见光死,利好消息一出来,股票就大跌,甚至崩盘!
    顺着历史的脉络,我们来看看——
    老闯王高迎祥,崇祯元年(1628)在安塞聚众起义。
    崇祯三年(1630),由于朝廷裁减驿卒,李自成被裁下岗,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李自成“奋臂大呼,九州幅裂”,在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率众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
    如果换成现代的说法就是:
    一位邮递员被朝廷裁撤,一怒之下造反,推翻大明王朝。
    后来,高迎祥被俘就义,李自成就继承了闯王的称号。
    历史上称过“闯王”的共有三个人:高迎祥、李自成、李来亨。依次称呼:老闯王、闯王、小闯王!
    一位邮递员的造反
    1643年,正月,李自成攻下承天,被举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三月,李自成在襄阳称王,称“新顺王”,同年,李自成经过激战之后,成功地消灭掉了陕西总督孙传庭,随后李自成占领长安。
    1644年,李自成在长安(即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元年”,改西安为西京,封功臣以五等爵。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东征北京,二月初二(3月10日),在沙涡口造船三千,渡过黄河,攻下汾州(今汾阳)、阳城(今晋城市阳城县)、蒲州(今永济),隔日攻下怀庆(今河南焦作),杀卢江王载堙。
    初五日(3月13日)攻克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战尽殁,初八日以守将张雄作内应,炮轰破城,蔡懋德自缢死。在太原休整八天。十六日,克忻州(今山西忻州),官民迎降,代州(今属忻州)守关总兵周遇吉凭城固守,双方大战十余日,遇吉因兵少食尽,退守宁武关(今山西宁武境)。三月初一日(4月7日)李自成攻克宁武关,前后死将士七万余人,伤亡惨重,李自成下令Tug。又连下居庸关、昌平。三月初八日,兵至阳和。
    瞧,这速度,势如破竹,这动作,绝对是风卷残云、摧枯拉朽!
    十一日,大顺军开进宣府,“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崇桢帝急调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入卫京城,并号召在京勋戚官僚捐助饷银。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4月21日),农民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同时,刘芳亮率领南路军,东出固关后,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过昌平,抵沙河。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炮轰城,入午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
    三月十九日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此时崇桢带著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宫,大臣皆己逃散,最后崇祯前往景山自缢,史称甲申之变。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并在北京城又一次称帝,宣布其正统地位。
    崇祯十二年李自成率几千人马从商洛山中杀出,五年后入主紫禁城,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只属于草莽英雄,这个奇迹也是昙花一现。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自成坐了四十天真正的龙椅,却只做了一天真正的皇帝,而且是他仓皇南逃的前一天。
    闯王李自成推翻了朱明王朝,在农民起义运动中他是成功的,但若不是他缺少政治的前瞻性和成大事的气魄,他所建立的大顺朝也不会如过眼云烟一样转瞬即逝。
    大顺朝的灭亡还与刘宗敏、牛金星等人的胡作非为有关!
    刘宗敏跟随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生活迅速腐化,最后连李自成自己也不能镇得住他。
    刘宗敏,拥妓欢笑,饮酒为乐,滥用私刑,逼官献银……
    刘宗敏特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
    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
    一时之间,棍杖狂飞,鬼哭狼嚎,炮烙挑筋,挖眼割肠,惨不忍睹,北京城内四处响起明朝官员的惨嚎之声。
    李自成闻报,都觉有些过份,打算好好开导一下部下,于是,趁集会时对刘宗敏等人讲:“你们为何不帮助孤王作个好皇帝?”
    刘宗敏马上顶他一句:“皇帝之权归你,拷掠之威归我,你别说废话!”
    李自成被怼,默不作声,顿时倍觉黯然。
    一个部下都敢浪里个浪,牛×的一塌糊涂!太猖狂了。拖出去打zui!毙了!
    但李自成不敢!
    甭看刘宗敏的官衔只是“制将军”,不是“太尉”、“大司马”什么的,其实他几乎与李自成平起平座,根本不买这位哥们“皇帝”的帐。
    刘宗敏实施“追赃助饷”。
    追赃助饷,什么意思呢?
    就是对有钱人严刑拷打,要你交钱作为农民军的军饷。
    在大门口立数十剐人柱,杀人无虚日,无论官员、富民、居民,只要看上去家中有钱,肯定会被请至此处挨刑。
    经过数天拷掠,刘宗敏共得白银七千多万两,均让工人重新熔铸成巨大的中间有孔窍的方板状银板,以便于运输,后来用骡车运去了西安。
    七千万两还真不是小数。
    崇祯帝十多年加饷摊派,从民间得银不过两千万两,结果导致民心涣散而亡国。
    刘宗敏在京城榨银七千万,酷烈可知,不亡才怪。而且,这笔巨大的数字,绝非仅仅从明朝官员身上榨出,也出于北京每户细民之家。
    刘宗敏们还纵兵劫掠老百姓,哄抢钱财粮食,欺辱商家妇女,甚至连老百姓的衣服也不放过。和倭寇的兽行无二!
    刘宗敏一日内曾残杀三百妇女,霸占过陈圆圆,最终刘宗敏下场极其悲惨。多行不义必自毙!
    最令人恨的,便是刘宗敏罚明大臣妻女被数百人LunJian后luǒ身游街,关键是,这名大臣还是最早投降的明朝国戚、襄城伯李国桢,如此对待降臣,的确令人无语。
    李自成打进北京城之后,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率领全家三十八口人归顺了大顺朝,但是陈圆圆却被刘宗敏霸占。
    李自成的好兄弟刘宗敏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据为己有,还给吴襄下达了二十万两白银助饷任务。吴襄凑齐了五万两,还遭刘宗敏严刑拷打。
    辱妾辱父,无疑是逼迫吴三桂为敌。
    得知父亲被夹拷,吴三桂大怒,向清军“借兵复仇”。
    这才有吴三桂大军和清兵联合击溃了李自成!
    失民心者失天下!
    人民不再唱“迎闯王,不纳粮”了。李自成拒绝了李岩的劝谏,想强化军权,却约束不了战友们的疯狂劫掠,也彻底失去了百姓的支持。
    李自成在大败后,刘宗敏随李自成撤往湖广,1645年4月23日清晨,刘宗敏率部在武昌府突围时中箭负伤,被清军俘获,因拒不投降,被清军用弓弦勒死。
    历史总是yin错阳差!
    如果李自成早山海关三天,往后三百年的天朝或许不是清朝了。
    辱妾辱父,再加上追赃过度的问题,彻底激怒了正准备投降的吴三桂。无疑是逼迫吴三桂为敌。吴三桂随后占据山海关,准备与李自成对抗。
    四月中旬,听闻山海关吴三桂“造反”,李自成再也坐不住。他想让刘宗敏、李锦率军出征,但二将(这两个货)呆在京城内的淫乐享受,摇头不应。无可奈何,李自成只得“御驾亲征”。
    清军在吴三桂的催兵下急速进军,日夜疾行,很快就逼近了战场。
    而李自成对清军情况不明,观望着行军,行动迟缓,等到达战场的时候,已经比预计时间整整晚了三天。
    也就是这3天,让大顺军优势不再,但历史的车轮依旧滚滚向前。
    很难想象,如果不是李自成晚了3天到达山海关,大顺军早就把吴三桂的主力消灭,一统中原也不是空话了,多尔衮也没法坐收渔利。
    结果在1644年4月,李自成被吴三桂和多尔衮联手大败于山海关。
    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后果很严重!这一次的兵败,导致的后果是致命的。
    自此之后,李自成由盛转衰,逐渐丧失了对时局的掌控。
    李闯王的命运也就再次骤然逆转。
    他屡战屡败,公元1645年,李自成兵败九宫山,与过去无数次神奇地化险为夷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失去了所有的机会。
    李自成神秘失踪,有人说出家为僧,也有人说战死……
    由于没有正确认清形势,没有能很好地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李自成的大顺皇帝昙花一现,功败垂成,以悲剧英雄结束了人生。
    亲们,不要吝啬你们的赞赏,不要让好作品沉下去了。
    “求鲜花”、“求打赏”、“求收藏”,多多支持!谢谢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