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股神》荆门股神 54章 龙九啸佩服三人

    “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的事件都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说实在的,徐庶无意功名,把很多事情看得很淡,再说曹操帐下谋士如云,英才辈出。
    也没有徐庶用武之地,无合适的位置——徐庶的志向是与人共图王霸之业,开创性人才,可以出谋献策、拓展市场,才能展现其才华的。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徐庶最终做到御史中丞——不是说: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徐庶就是这样一个大隐。
    其实,御史中丞已经不小了,龙九啸有必要解释一下——
    汉代,御史中丞相为正二品官职。
    相当于国家级副职。如国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副首脑等。
    如果徐庶不是北归曹操,而继续追随刘备,虽然其功名还不能和诸葛亮比美,但是至少也不低于孙乾、简雍之人,或许可以和法正、庞统相提并论吧。
    徐庶知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之前和诸葛亮交往不错,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人的见解、对时局敏锐的观察判断力和独到的治国用兵之术,徐庶都认真学习借鉴。
    诸葛亮对徐庶的评价也很高,尤其是出众的才学,高尚的人品。
    在推心置腹的畅谈中,徐庶了解了天下大势,分析了当时英雄豪杰,知道各集团公司的优劣,探讨治国用兵之道、统筹安排的技巧。
    识破连环计。
    赤壁之战时,曹操身边的所有谋士都蒙在鼓里,只有徐庶一眼就识破了庞统的连环计,但嫌曹操不地道,逼死自己的母亲,心里愤愤不平,以致怀恨在心,再加上对刘备有过承诺“终身不献一计”,君子一诺千金!所以故意不向曹操说明。
    试想一下,如果徐庶稍微点下水。赤壁大战就不复存在!
    没有赤壁大战,就没有借荆州,就没有......
    为了寻求脱身之技,便找庞统想法子。
    在庞统的指引下,徐庶就开始制造谣言,到处散布说,西凉马腾、韩遂起兵造反,杀奔许昌(曹操的大本营),为了怕别人抢先,徐庶当即就自告奋勇地向曹操请命,愿领三千兵马,以臧霸为先锋,回许昌PingFan。曹操就答应了,徐庶就星夜离开赤壁,离开了是非之地。徐庶提前预知了曹操将大败于赤壁。
    其实老曹的耳目众多,遍布各地,很了解西凉马腾和韩遂的情况。但是此时正好借机把这两人赶走了,即不用担心被刘备和孙权所用,又免得自己看不顺眼。
    于是就给了徐庶三千兵马,并派臧霸为先锋,从此,这两人从三国历史中消失。
    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有不甘,心有怨气,在内心仍十分依恋旧主、老领导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满腹的才华和出众的谋略,但是缄口不语。不愿为老曹出谋划策,制定计划方案,也就不和刘备、诸葛亮为敌。
    徐庶可是有两次缄口,前一次是少年之时,失守被抓,为了不拖累母朋友,缄口不语。
    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徐庶一生,虽然命运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最终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但他忠直坦诚、孝敬亲尊、力荐英才的人格品德将永传后世。
    徐庶一生是个悲剧,为报刘备,身怀经纶之才而难展抱负;
    为事老母,终弃明主而蹉跎一生。从封建传统道德的角度来看,徐庶似乎做到了忠孝两全,但“辜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怀才不遇,不亦悲乎!
    和诸葛亮比肩的徐庶到底是什么样人物,他到曹营后真的不献一谋?
    答应是肯定的。为什么呢?
    龙九啸分析原因有三个:
    第一、曹操是个任人唯贤的明主。
    他很清楚徐庶的才华很高,恐怕连自己身边最厉害的程昱、荀彧等谋士都难望其项背,惟才是举,封徐庶高官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时,曹操也是惜才之人,因此,即便徐庶没有为他出谋划策,也依然以礼相待,封以高官厚禄。只要不为对手就用,就OK!
    荀彧和徐庶比,孰高孰低?
    此处不做讨论。请大家也不要争论。主要是因为荀彧说徐庶比他聪明数十倍。
    第二、曹操是个狡诈多变的小人。
    他知道徐庶有才,但也怕徐庶哪天给他来个不辞而别,拜拜走人!为了稳住徐庶,安其心,尽管徐庶不为自己献一谋,一计。也封给他高官厚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徐庶,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第三、曹操也是性情中人。
    他也为自己一下子逼死徐母而惭愧、内疚,心里多少过意不去,同时为了恢复自己的名誉,于是给徐庶的官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再说,他心存幻想,万一哪天徐庶被自己的诚心所感动,主动为自己献计,出谋划策?
    君子一诺千金,徐庶也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从他的个性、性格看,本职工作,应该做得很称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比如说批阅公文、审审计划方案、又比如说后勤fu务、比如说接人待事等等。肯定会做得很好!
    说白了,就是到曹氏集团后,换了一个新的职场,就得对自己重新定位,迅速完成角色的转换——有策划(谋士)——行政。
    不管是碌碌无为,还是尽心尽责!最终都是平平安安的!直到退休!诚为悲哉、叹哉。
    可以说在三国时期,就有这样一位智谋,人杰,一生侍奉魏、蜀两国君主,却能成为忠孝两全的典范,被后世加以称赞。
    具有超级智谋的徐庶对历史还有重大贡献!
    徐庶一生推荐两人:一大忠,一大奸,都是三国重量级人物!
    在刘备阵营,徐庶向刘备隆重推荐了诸葛。
    于是这才有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在诸葛亮出山之后,刘备才逐渐有了争霸天下的资本。最后,诸葛亮一生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天朝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徐庶进了许都之后,被曹操重用,但是却不肯为曹操设一谋出一计,曹操又不能放其回归。
    后来徐庶和司马懿都成为天才曹冲老师,共同培养。只是在学生曹冲早夭后,哀恸心切的徐庶终究还是想回到荆州,所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曹操口头答应徐庶的辞呈,心里准备在徐庶离开后,让执掌校事府的曹丕派杀手除掉他。
    爱才心切的曹丕,只好提前把消息走漏给了徐庶,让徐庶即刻逃命。徐庶感恩于曹丕大德,便向他推荐英才司马懿。
    司马懿这个人物很有意思,说他是谋臣可更像是“奸雄”。他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
    在三国时期,司马懿可以说是诸葛亮的第一对手,狡猾如司马懿,在其漫长的隐忍中,不仅熬死了老对手诸葛亮,还耐心的等待曹操曹丕和曹睿的死亡,并在长期的隐忍中积累了实力,导致最后司马氏成功夺取政权,完成了三国后历史上短暂的统一。
    徐庶推荐的这两个人,卧龙诸葛亮、冢虎司马懿,一个大忠臣,一个大奸臣,评价不一,而后果相差甚远。
    龙九啸最佩服的三位历史人物就是:
    1、寒门孝子(徐庶)
    2、忠孝义谋(诸葛亮)
    3、完美的典范(范蠡)
    徐庶一生,虽然命运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但他忠诚守信、孝敬母亲、力荐英才的品德让人敬佩。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天朝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是道德伦理的代表!
    范蠡先从政后从商,而且轻松驾驭。自己家财万贯,拯救百姓于水火,抱得美人归,还能实现国富民强,一统江山。是一个为官即至卿相,经商速达千金的旷世奇才。是现在市场经济,商海遨游的典范!
    行孝,可学徐庶——
    曹兵掳母愁奈何,
    身离蜀汉心怨曹。
    忠孝贤良莫责怪,
    走马荐贤情更高。
    处世,效仿诸葛亮——
    躬耕农亩隐于市,
    不离不弃糟糠妻。
    励精图治为蜀汉,
    六出祁山无损失。
    做人,要如范蠡——
    急流勇退学范蠡,
    下海经商成富翁。
    富行德厚后人颂,
    应对宠辱变化中。
    在股市投资中,经常面临着选择。尤其是一些两难的选择。碰到问题,怎么解决?
    天朝有句古话:两利相衡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轻!
    或者:两利相较择其大,两弊相较取其轻。
    在面临选择时的原则:面对对自己有利的事时,要选择利益更大的那一件。面对对自己有害的事,要选害处相对较小的那一件。这是天朝古老的为人处事之道。
    在选择时,可以效仿大孝子——徐庶。在忠孝难两全的情况下,选择伤害最小的做法。
    两个有利的事放在一起选利益最重的一件,两件有害的事让你选择就选伤害最小的。
    选股时,可以选择上涨空间最大的热点个股。
    在牛市持股中,可以学忠孝义谋的诸葛亮。
    选择一只未来有预期的个股,一只坚持不懈地持有,即使在震荡中,低吸高抛做波段,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在趋势转折,或行情变化时。快速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迅速洞悉事物本质并准确果断地做出决策。在突发事件时,涨跌不惊,泰然处之。
    处顺境不骄,处逆境不馁,应天时,融入自然,顺应环境,借助环境。
    知晓利害,善知进退。
    这些不都是范蠡的为人处世嘛!!
    范蠡凭借冷静的头脑,敏锐的眼光,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人性的特点等多角度,洞察了一切,逃脱了虎口。
    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他清楚凡事物极必反,好事到了极致将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与其等待势的反转,不如适时主动身。
    范蠡经营方略,其精髓特点为:顺应自然环境与趋势,预测事物发展规律,而后,借其力,驱其势。
    顺应这种变化规律来进行贸易(交易),等于抓住了市场的关键环节,获利自然丰厚。
    这些非常有效,我们往往在华丽的技术与纷繁的YouHuo中迷失了这些最基本的认知——追涨杀跌,在简单的自然规律面前左冲右突,而清醒的人则抓住规律,轻松赚钱。
    以上这段话,岂不是谈古论金?!行孝、处世、做人可以借鉴,在投资市场,选股、持股、研判、操作岂不是一样可以借鉴?!
    就是在做企业,范蠡也值得我们学习。
    范蠡认为:商人能够牟利的根本是百姓(即我们说的消费者),对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其回报,这样百姓才更愿意与你打交道。才愿意购买你的产品!
    这和彼得*德鲁克的观点:企业必须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才会回报给企业以利润的观点不谋而合。
    道家创始人老子也有同样的观点:“天地不为自生,故能长生”。
    范蠡虽然是一个生意人,但从不急功近利,讲究薄利多销。对于经营的利润只求成本的10%,不再多取,遇到灾年等特殊情况,这个利润比例还会降低,甚至赔钱救济灾民。
    范蠡赚取10%的利润应该是毛利率,而非净利润。这样,反而赚取更多的财富!
    从政时,范蠡奉行了一个臣子的忠义。为商时,又尽了一个商人的良心。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对名利应有的态度,得不喜,失不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功夫在诗外!龙九啸开始回归现实,后面会给大家讲几个真实的故事!
    朋友们,“求鲜花”、“求打赏”、“求收藏”,多多支持!谢谢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