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股神》荆门股神 看事识人知后事

    朋友们,既然您这么喜欢龙九啸和龙九啸的小说,说到不如做到!快到月底,别忘了,把您手里剩余的月票,都投给龙九啸吧!在这里,龙九啸非常感谢!
    各位,给大家码字容易吗?
    白天要忙直播,培训,讲课,晚上还要选股,复盘,准备第二天的内容。还要抽时间给大家更新章节。可费时间了,所以不要忘了献花、打赏。做人要善良!
    这篇可是早上五点就起来给大家更新的章节!
    上回书说道,李斯因仓鼠论而发奋努力,于是求学与荀子!
    看到厕鼠和仓鼠的不同境遇。李斯不禁发出一番感叹:“人是出人头地还是甘落人后,就像老鼠一样,就看他处于什么环境中了。”
    仓鼠厕鼠的区别在于平台。一个人的成功也在于他的平台。
    一个人如果想做出一番事业,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舞台。
    没有合适的舞台,人才就得不到发挥,就做不了一番事业。
    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能够得到帝王的赏识。李斯努力学习,决定去学帝王之术。
    不是都说:知识才是生产力!要想改变自己的境况,就得努力读书学习,积极上进!学帝王之术。
    可自己两手空空,准确地说,是还没有真才实学,除了在楚国做一个小文书,小公务员朝九晚五的混日子,练得一手好字外。
    说李斯字好,那可不是吹的,后来帮秦始皇平定六国后,统一文字,用的就是李斯的小篆书,就连那块和氏璧......
    龙九啸在11章《赤山宴会张仪蒙冤》就说过: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夺得和氏璧,把天下最珍贵的和氏壁雕刻成“受命玉玺”,作皇帝的玉印,成为皇权的象征,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大家还记得吗?
    大家知道吗?这块传国玉玺上面的八个字,是谁写的吗?
    对,就是李斯。大家都猜到了。
    聪明!【给大家点赞】所以龙九啸说读历史可以明智。这不,龙九啸的小说,可以让大家思维敏捷,人越来越聪明!如果是美女,就是才貌双全,嫁个高富帅!
    就凭这,请你给点鲜花,打点赏,不过分吧!
    此时的李斯除了一手字外,简直就是一穷二白的,这拿什么去朝见君王?
    自己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真才实学……思忖再三,就决定自己该想找个厉害的老师,哪怕是牛逼的老师也行,起码先涨涨姿势!
    各位读者、各位看官,哪里的老师最厉害?最牛叉?
    俗话说:天下武功出少林,天下老师出齐鲁!
    齐鲁的老师最厉害,最牛叉。
    齐鲁大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出了不少名师,比如早年间的孔子,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孔老夫子,孔大圣人。是不是很牛!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范蠡也是这个时代的!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光学生就有3000之多,其中贤良杰士就有72人。
    他不进开创儒学,而且其儒家思想对天朝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牛吧,可惜呀,李斯同学和孔子相差了两百来年,李斯同学没有这运气、缘分和机会拜孔子为师了。
    再来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读过高中的同学,就知道《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这都是孟子的杰作!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我们再来看看李斯的活动时间。
    在上回书,龙九啸就说过李斯:(公元前280——前208年)。
    也就是说孟子去世9年,李斯才出生,所以李斯也无缘拜这位齐鲁大儒为师!
    而人生逆转,发家致富,飞黄腾达是李斯最大的人生梦想,这是他至生的追求,经过努力,他以后也果然实现这一人生目标,并走上走上了人生巅峰。
    尽管不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最终因贪.婪、丧德、无良害了自己的性命,但是功大于过,不是“千古一相”的称呼!
    虽然他此时名不见经传,还只是个人卑言微的“流浪汉”、“小人物”。所以说,人还是得有梦想,有远大的志向。即使不能马上实现,起码给你活下去的勇气与动力!
    这就是为什么,李斯辞去楚国小吏小官的职务,辗转到齐国拜儒学大师荀子为师,学习治理国家的学问的根本原因。
    经过努力学习,几年过去了,李斯觉得自己已经有了纵横捭阖的资本,就去向荀子辞行。他对老师说:
    “如今天下大乱,列国争雄,qun雄问鼎,正是出人头地,也是游说之士可以一显身手的大好机遇。面对如此的大好机遇却不知把握,这不是一个智者的选择。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穷困。我不想屈服命运,不愿注定我的卑微命运,不甘贫穷卑微,我要去改变,我要用自己的能力和才学证明我的人生价值。如今楚王昏愦,六国疲弱,只有秦国雄踞一方,大有并吞天下之势。正是我实现人生梦想的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这就去投奔秦王了,您老人家多保重吧。我愿以我的才能效力秦国,完成千秋大业。十年之后,请夫子看我的成就吧!”
    一番慷慨激昂的辞行话,就是放在现在也是非常不错的演讲词!
    可是老师荀子,不以为然,他太了解这个学生了,功利心太强,过刚易折!这个学生肯定会闯出一番事业!也可能做到位极人臣,但同时也不得善终!
    在平时的教学中,荀子不止一次地,问他的想法,李斯毫不掩饰的说出了自己的野心。也经常胆大妄为。
    为此,荀子经常规劝这位非常得意的门生,知进退,懂收敛,可是李斯踌躇满志,听不进去这话!这才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于是荀子立即就断定李斯将是他最出名的学生,而且李斯将不得善终。后来也的确如此!
    荀子看事论事,知人识人,预知后事的能力很强大!可谓:神鬼莫测!
    从权术分析的角度来分析:
    1、李斯有明确的目标,就是想成就大事。
    李斯不甘心在小吏(小公务员)的身份上度过一辈子,去寻更大的机会平台,这就是对自己未来有了明确的想法。目的性太强。
    2、李斯有舍弃的果断性格,有所取舍,行动力强。
    李斯能够舍弃掉自己温饱生活,舍弃自己的妻儿,出外求学,重新选择未知的职业生涯。这个是一般人很难做到。李斯做到了,说明李斯极端理智。但心也狠。心狠手辣者,为了目的,将不择手段!这就脱离儒家的信义仁爱。同时也为自己买下祸根!
    3、李斯把权术当做自己进阶的工具。
    李斯舍弃掉自己小吏的职位,舍弃自己平稳安心的生活,并没有贸然的跳槽,转行,而是选择去找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因为李斯知道权术、帝王之术是最有效的工具。长袖善舞!由此可以看出,功利心很强,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
    4、李斯选择荀子,知道关系网的重要性。
    利用关系网行事,难免钻营取巧。通过耍弄手段以谋取私利。最终会丧失人性,走上一条不归路!
    5、李斯不懂得隐藏自己。
    很轻易暴露自己内心的想法,不懂得韬晦,不懂得韬光养晦,无形中就会树敌很多,越是位阶高,越是位极人臣,就越是会有更多的风险。
    所以李斯在最后死在了赵高手里。
    龙九啸只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也是李斯的咎由自取!
    在37章《飞鸟尽,范蠡藏》中,龙九啸就说过:
    功成身退是一种大智慧,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懂得取舍,知道进退,见好就收,是为官处世,也是股市投资的最大秘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范蠡是老道学说的信奉者,懂得,物极必反!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事物有盛衰两极。人有盛衰、泰终必否。
    范蠡知行统一,他对这一套深信不疑,并且研判到操作,都能知行合一,所以每当达到盛点的时候就会自己放弃一些东西来保护自己。
    李斯,作为荀子学生,先是在楚为官,为了出人头地,转投荀子门下,学成后入秦为官。他向秦奉献灭六国、成一统的大策,并得到秦王的青睐。
    【配图是李斯求学,为官的路线图】
    把持朝政,力主废分封、设郡县、焚诗书、谋私学、以法治国,对秦王政(始皇)完成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得到了封赏!高官厚禄!
    可以说伍子胥、范蠡、李斯、此三人,虽为吴、越、秦用,但都在异邦大有作为,充分地施展了自己的才干,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什么说李斯是自食其果、咎由自取!
    李斯,私心太重,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后,学罢来到秦国,帮助秦王一统天下,官至宰相。
    秦王死后,却勾结赵高帮秦二世篡位。违背做人做事的原则、底线。肯定会不得善果。
    那些为了一己私利,不管国家安危,不顾天下百姓死活,谋权篡位者都不得好死!那位摔死在温都尔汗的,也是这样!
    后来秦二世昏庸无道,逼得农民起义,赵高借机进谗,李斯被秦二世下令腰斩于市。
    一言以蔽之,成也仓鼠,败也仓鼠。
    他不想吃屎,想吃米。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他终于当上了秦国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别说吃米,连ròu都吃上了
    李斯其人,观其一生不过是一个投机客而已。
    急功好利,心xiong狭隘,把自己个人的利益放到了国家,大局,公义之上。
    不懂的功高震主,急流勇退的人生往往都是可悲的人生。利令智昏是很多聪明人会犯的错误。
    李斯是法家,与老师荀子的儒家思想有些格格不入!
    儒家是坚持孔子思想的一个学派,孔子讲究的是“仁”,而孟子讲究的是“义”,荀子在两位的基础上提出了“礼”和“法”,他的思想和法家学派的思想很接近。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本来各家学派的思想就是相通的。而李斯,专攻帝王之术,所以学习的侧重点不一样。不知道平衡!
    在某些方面,甚至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就拿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等,老师都是望尘莫及的!
    在《史记》中有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李斯当初跟着荀子学习的就是荀子的“帝王之术”。
    后来李斯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成为秦始皇嬴政信任的大臣,可以在秦朝对这些帝王之术进行实践。这说明荀子的学术是很高明的。
    其实,荀子的思想虽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不过他注重的是人际关系方面,他对于社会脉络和社会秩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人为是可以改变很多东西的。同时他反对的是那些神秘主义,虚无缥缈。可笑的是偏偏还有人以此为学术。
    可以说:李斯不死,谁死!秦不亡,谁亡!
    李斯以生命为代价,自食其果,自掘坟墓。
    孔子和孟子在提出那些治国的方法和理想的时候,添加了很多理想化的成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些空泛,不切实际。荀子则是从实际出发,只说人为是可以做很多的。强调人为。而李斯在这点上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荀子思想中的“礼”和法家思想中的法制观念很接近,而礼更多的是需要宗法和道德的约束。
    战国后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其将“礼”寄希望于道德,还不如用刑法来约束来得直接,所以他的学生韩非和李斯最后都站在实际层面考虑,最后走向了法家领域。
    荀子是集各家大成者。所以,李斯在儒家的学说中,更倾向法家,在实践中,最后走向法家。
    李斯博学多才,虽然他的老师荀子是儒家,可是他却认为儒家的理论是迂腐而且不和时宜的。所以李斯从实际出发,从功利进取中去实践,最后在位极人臣的时候,迷失自己,最后葬送自己!
    精明不代表智慧。不懂激流勇退,在权利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他的悲剧一开始就注定,性格决定命运。多行不义必自毙。
    可悲,可叹,可惜乎!
    朋友们,“求鲜花”、“求打赏”、“求收藏”、“求月票”,请多多支持!谢谢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