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股神》荆门股神 西施的最后结局

    在38章《携美泛舟西湖》,龙九啸就说过:
    范蠡可是天朝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在政界、商界、情感界都大获丰收,获得大满贯的人。
    当官当得心累,数钱数得手累,富甲一方(其实是富甲天下,怕被斗地主,就藏匿了十分之九的财富),美人在怀,心旷神怡,泛舟太湖,画面太美。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无论从政、做官、治国、种田、经商样样都能够成功。
    在39章《赚钱做官两不误》,龙九啸就说过:
    做官做到极致,赚钱赚到极致!
    所以说范蠡是龙九啸最佩服的古人!
    谈完范蠡,就不得不提到西施。西施的故事曲折!
    龙九啸从西施的结局考究、范蠡的妻子是黄氏、美人计确有其事、此西施非彼西施等方面来考证、论述。
    历史上西施的最后结局如何?
    说起天朝古代四大美女,大家都知道: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一般人对美女记得比较清楚。是不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之美誉,其中以沉鱼西施居首。
    西施,是一位绝代佳人,越国苎罗山施姓樵夫的女儿,因家住西村,所以叫西施。
    在吴越之争结束,硝烟散尽之后,美女西施的结局如何?这是很多人最关心的事情。
    瞧,都是这个德行,一说起美女,就来特别精神了!这就是男人的德行,嗨,国人的劣根性!
    关于西施的结局,后世有各种各样的传说,龙九啸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6种:
    1、愧疚自缢
    由于双重矛盾,西施自缢了!这是一些话本和戏剧中演绎的情节。
    西施帮助越国灭掉了吴国后。一方面倍感欣慰,完成了越国交给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恩宠有加的吴王夫差。
    在双重矛盾的斗争下,纠结万分,不能解脱,无法自拔,最后在馆娃宫自缢。
    不是有诗作证吗?
    馆娃宫外杨柳依,
    征帆柳影星月稀。
    一丈白绫伴玉损,
    从此芳草绿萋萋。
    备注:传说西施到吴国后,吴王夫差筑馆娃宫以住西施。时过境迁,人去楼空,星月都依稀了,西施自缢后,现在坟头的草都长得很茂盛。
    当然罗,聪明的读者,可以看出,这首诗毫无疑问是龙九啸本人所作!
    2、随范蠡泛舟
    范蠡急流勇退,借着夜色朦胧,悄悄地带了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他们来到了太湖北边的五里湖。
    五里湖风景优美,Se无边,风景如画。
    山明水秀,有美女相伴,就是住草棚,也是幸福的,于是就在湖边搭了几间草房子,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范蠡与西施这样圆满的大结局,让喜欢大团圆结局的天朝老百姓深信不疑,一直是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在38章《携美泛舟西湖》,龙九啸已经说过。
    龙九啸的这种说法比较流行。文学戏剧作品大都这么描绘。
    典籍中也有记载。东汉人所写的《越绝书》中记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经过考证,龙九啸认为:这多半是臆测,人们总希望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才有此一说的,这种说法以讹传讹的可能性比较大。
    江湖传言:吴国灭亡的当天,范蠡立即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劝他一同共患难的知己好友文种,趁早离开勾践,以免后患无穷。第二件事就是,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了萎顿不堪的旧日情人西施,两人仓皇逃到太湖,然后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
    苏东坡曾经这样写道:“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诗人美好的想象!
    在山东肥城陶山,据说有范蠡和西施墓。
    3、被范蠡沉湖
    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打算留在自己身边,但是范蠡等人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亡国的教训,为了越王的发展大计,不能再被MeiSeYouHuo。
    他设下计策,派手下的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狠心将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被溺死于太湖之中了。
    4、被吴人沉江
    在民间,还有一种传说,就是吴国的国都姑苏城攻陷之际,吴人很愤慨,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抓住西施,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
    在《东坡异物志》有记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以西施为名),一日数易其色(会变色),ròu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有魔力!),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唐代罗隐写诗道:“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为谁。”
    从这首诗中,描写西施“被吴人沉江说”,是有看法,有一部分认可。
    5、被勾践沉江
    越王勾践曾公开说过:“亡吴之功,西施当属首功也。”
    灭吴后,勾践认为吴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夫差沉湎于西施的MeiSe。红颜祸水,西施误国,为了避免西施的MeiSe反过来殃及越国,他恩将仇报,赐西施沉江而死。
    这种说法符合勾践翻脸不认人,卸磨杀驴的做法,和“被范蠡沉湖”、“被吴人沉江”,都差不多,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把西施看成了“红颜祸水”,都归于水。
    从勾践灭吴后做事的风格来看,连功臣文种都被迫自尽,西施的下场可想而知了。所以,西施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绝不可能与范蠡双宿双栖,归隐山林。
    但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或历史爱好者,必须尊重历史的客观事实,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道听途说,当然西施被勾践沉入江中是大多数历史学家的观点。
    6、被越后沉江说
    传说越国灭吴后,勾践准备将西施收入后宫。越后心生妒忌,借口西施是“祸国之女”,以会祸害越国为由,就令手下将其裹进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
    这种说法很符合宫廷剧的情节,符合MeiSe误国,王后妒嫉,设计陷害的后宫心理,算比较流行。《东周列国志》上就是这种说法。
    “沉江说”,典籍记载是最早的。离吴国灭亡(公元前473年左右)不到百年。
    墨子在《墨子亲士篇》中说:“比干之殪(之死),其抗也(是因为他抗直);孟贲之杀,其勇(逞勇)也;西施之沉(沉江),其美也(美丽);吴起之裂(车裂),其事(大功)也。”
    意思是这些人都是“死其所长”——因各自的所长,而招致相同的祸害。
    西施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遇害的。
    墨子说得很清楚:“西施之沉,其美也”,明确地指出西施被沉江而死的。
    另一典籍《吴越春秋》也明确记载:“吴王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这里的“鸱夷”,有人解释是指范蠡,根据是范蠡曾经“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史记货殖列传》)。
    龙九啸认为这里的“鸱夷”,解释为“牛皮”较为合理。
    意思是把西施用牛皮一裹,“浮于江”上了。
    而范蠡后来改名为“鸱夷子皮”,就是纪念朋友和对手伍子胥的怀念。当初伍子胥被夫差赐死后也是用鸱夷牛皮收敛的尸体。
    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载:“鸱夷子皮,范蠡自谓也。盖以吴王杀子胥而盛鸱夷,今蠡自以有罪,故为号也。”
    从史学上来讲,西施被沉于湖底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而范蠡的妻子是黄氏!
    这是范蠡后人所言!应该不会假!
    世界范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范祥科就认为,西施没跟范蠡归隐,更不可能是范蠡的妻子。
    他家从南宋时期遗留下来的家谱上,清楚写着范蠡的妻子是黄氏。
    我们再跟随历史踪迹:
    公元前511年,范蠡邀文种入越,时年范蠡二十五岁。
    公元前494年,勾践兵败西于会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种等。范蠡时年42岁。
    公元前493年,勾践、范蠡君臣入吴为奴,范蠡时年43岁。
    公元前490年,勾践、范蠡君臣离吴返越,范蠡时年46岁。
    公元前486年,勾践欲起兵伐吴,范蠡劝阻,范蠡时年50岁。
    公元前473年,年底,越灭吴,夫差自杀,范蠡时年63岁。
    公元前468年,越王实现霸业,范蠡即辞官泛舟五湖,时年68岁。
    范蠡回国制定兴越灭吴九术,是公元前490年之后的事情。
    九术之一就有“美人计”。由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西施(过去的美女都叫西施,就像现在见了女性,都叫美女一样)。
    这位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就是西施,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在历史上谱写了传奇篇章。
    范蠡第一次见到西施,他将近50岁了。
    当时,西施不过十六七岁。就是培训3年,两人的年龄相差太大。
    范蠡退隐时已68岁,在那个时期,“老少恋”的可能性不大。是后来人的想象。
    且不说两人怎么想。越国曾名文规定:禁止“姐弟恋”,“老少恋”,年轻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年老的男人同样不能娶年轻妻子。
    姑娘到了17岁不出嫁,男子到了20岁不娶妻,他们的父母就要被判刑。
    由此可以分析一下:
    当时的范蠡跟西施其实是没什么机会在一起的。再加上年龄太悬殊。
    西施当时正值妙龄,而范蠡已到知命之年,都四五十岁了,范蠡年龄上都是西施的叔叔辈的。
    当然有人会说:感情不分年纪。联想丰富!
    就算年龄差距大也不是问题,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两人其实是没有太多机会见面的。
    范蠡心中装着国家,正是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忙得不可开交,哪里有时间去谈情说爱。
    故此,范蠡与西施泛于江湖,美好的寄托而已。只不过是后人怜惜西施为她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已。
    美人计确有其事!
    我们从《史记越世家》中找到了关于吴越战争的记载:
    “勾践献美人、宝器于吴王”。
    但是,过于简单,加上司老先生言简意赅,惜墨如金。将这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轻轻地一笔带过了,所以这个美人计主角的名字、结局都是未知。这就给后人留下无穷无尽的争议、猜疑。
    此西施非彼西施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中倒是提及西施。
    先秦诸子的一部重要著作《管子》有记载,“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在这里,西施只是一个美人的代称,天下的美人都可以称其为西施,并没有说她是吴越战争中的某个具体的女性。更让我们吃惊的是,这本书的作者管仲是春秋初期人,公元前645年就死了,比勾践早出生200多年,也就是说西施早在吴越战争前200多年时已经存在了。如果此西施是彼西施,那管仲就成了超一流的预测大师了。
    所以,诸子百家所言的西施,不过是传说中的一个美女,或者就是美女的泛称,并不是确指于某女。
    勾践使用美人计,是确有其事。并不是西施。西施只不过是美女的一个代号,一个符号!没必要去较真!
    追寻西施历史的源头,后人发现,第一次把西施和吴越战争联系起来的是两本书,一本叫做《越绝书》,一本叫做《吴越春秋》,因为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传说与神怪,他们一直没有被认为是严格的史学著作。
    最早提到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个具体西施的,是东汉时的《吴越春秋》和《越绝书》,但这是两部野史。
    就是这两本书先后把勾践“美人计”的主角安上了西施的名字,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本书都是东汉时期写的,此时距离勾践生活的春秋末期已经过去了4百多年。
    4百年对于一场历史性的战争来说或许并不遥远,但是对于一个古代女子的名字来说,已经漫长得让人无法追溯。
    浣纱女和柴火女就是一回事
    在《吴越春秋》中,越国的大夫文种向越王勾践提出了打败吴国的策划方案,共九条,第四条是“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其实就是向吴王使美人计。
    越王勾践于是“使相者国中,得苎(音“住”)萝山鬻(音“玉”,卖)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音“古”,美好),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
    就是说,勾践依计《兴越灭吴九术》,到处搜罗美女,终于在诸暨的苎萝山,找到了两个卖柴火的柴火妞,一个叫西施、一个叫郑旦。
    可是有学者不干,非要说西施不是柴火妞,而是浣纱女。“鬻薪之女”是指她的父母是卖柴火的。
    是不是很矫情?难道说洗衣服的比卖柴火的更高贵吗?
    想来都觉得可笑,可能是在文人眼里,女子浣纱更有意境,卖柴似乎有点粗俗。如果浣纱女突然变成柴火妞,就编不出什么“沉鱼”的故事,只能把王昭君的“落雁”拿来用了。这样一来,王昭君又没事干了。呵呵,所以西施肯定要洗衣服!
    所以,西施一定得去浣纱。呵呵。其实就是那么回事,不管是谁,都要去河边洗衣服的。
    这就叫“集体无意识”行为,大家自觉、不自觉地把包装、炒作的目标定位于西施。
    所以,历代文人在利用西施这个人物时,不忘让她与越王勾践、吴王夫差、大臣范蠡、文种等真实人物发生联系。如此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效果奇佳。
    综上所述,由此可以推断:
    在2000多年前的吴越战争当中,当越王勾践要执行他的复国雪耻计划时,他确实采用过美人计,精挑细选,把越国的几个绝色美女献给了吴王夫差。
    其中很可能就有一个住在苎萝山下的“浣纱女”,名气最大。这个人曾经被吴王夫差宠幸,在战争当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越王勾践献美人给吴王,其目的性很强,就是:
    用美女来迷惑吴王夫差,让他沉迷MeiSe,终日不理朝政,或吹ZhenBian风,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削弱其国力。
    在吴王身边安cha一个间谍,成为了越国的内应,有机会,可以里应外合,一举歼灭吴国。最后完成复国大业。
    朋友们,“求鲜花”、“求打赏”、“求收藏”,多多支持!谢谢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