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股神》荆门股神 诸葛亮与水镜先生谁更智慧?

    魏军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诸葛亮与水镜先生师徒两人谁更智慧?
    龙九啸回答:诸葛亮曾拜司马徽为师,司马徽完全有诸葛亮的才能,至少是大于等于的结果,甚至远远超过诸葛亮的才智。
    但是因为他绝世清高,超凡脱俗,不求名利的品性了。水镜先生为人低调,但要教出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大才,自己没有两把刷子,还真不行。
    所以说,水镜先生司马徽是东汉末年的大隐,大才!
    诸葛亮巧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后的三气周瑜,上演空城计、暗度陈仓、减兵增灶与司马懿的斗智斗勇的故事恐怕早就家喻户晓了吧;
    而水镜先生呢,他能提前算出刘备哪一天登门,一出场就算准了刘备准备逃难的尴尬处境,并且一语点醒了“蒙圈”了的刘备——狼狈至此就是太缺谋臣了。一出手就准备送出卧龙、凤雏两位高才!
    他还未卜先知:诸葛还没出茅庐,他便断定了诸葛亮的结局,虽遇其人,然生不逢时。
    “华容道”之后,水镜先生再次现身,见了诸葛亮,也不说废话,直奔主题:“听说你要杀关羽,怎么几日不见,世事就审度不清了呢。”
    诸葛亮心中非常不服:“关羽放了曹操,又害我八卦阵被破,于情于理都该杀。罪该致死,老师为啥还要怎么说?”
    水镜先生笑道:“你杀曹操为何?”
    诸葛亮振振有词回道:“自然是为主公扫除障碍。”
    水镜先生不以为然:“杀之无名!这曹操乃是丞相,杀了他,你置汉献帝于何地,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你莫非想要让刘备弑帝自立?还是想让刘备替汉献帝当丞相?糊涂!真是糊涂!关羽误打误撞救你一命罢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诸葛亮听后,醍醐灌顶,背后顿生寒意……这就应了那句“一切皆在掌控中,不做事后诸葛亮”吧。
    水镜先生早在诸葛亮追随刘备之时就已经说“得其主而不得其时”。对未来的趋势发展早就成竹于xiong!
    因为在那个时候,水镜先生就已经眼观天下了——曹操方面已经牢固占领了三分之二的天下、而且还是在各方面最有优势的地区,无论人力、物力、地域资源都远远高于刘备势力,所以曹操是可以碾压刘备的,水镜说的这个“时”,其实就是这个形势。时势须配合,时势造英雄。
    水镜先生明知道局势如此,可为什么还要举荐诸葛亮到刘备身边呢?
    因为他知道诸葛亮是匹千里马,而刘备就是伯乐。
    水镜先生最终说服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诸葛亮去辅佐刘备,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不想让他真的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村夫”,作为老师的他也希望诸葛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打心眼里就不希望这样一个千古龙凤,旷世奇才就这样的被埋没,这或许就是做老师的最大心愿吧!
    好好先生的典故:
    现代成语的“好好先生”,就是出自于水镜先生。龙九啸,莫意思!
    故事说的是司马徽住在古襄阳的时候,邻居要向他借东西,他不管自己有没有都说“好,好”。别人有事问他点意见,也都说“好,好”。
    在司马徽的眼里向来没有好坏之分,不管遇到什么人什么事他都只会说好。
    有一会朋友家死了儿子,向他哭诉,他了张口就来了句“好,好”——这下惨了,被朋友狗血喷头一顿臭骂。
    因此在明代时,司马徽被人们称为“好好先生”,成语“好好先生”由来于此。后世“好好先生”多指不坚持原则的人与对谁也不敢或不愿得罪的人。
    从此落了个“好好先生”的名头,被人嘲笑千年。
    殊不知,当时政治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他装糊涂,与人无争、不问是非曲直、只求相安无事。水镜先生,知人善任,一辈子不出山与人争权夺利。
    也有人说,水镜先生是好好先生,他绝对的“中庸”。可是,龙九啸却不这么认为,说到境界,水镜先生或许高于诸葛亮吧,他看透了乱世中的“梦一场,空一场,一场梦来一场空”的结局,平和的心态让他“放下了”,也只有善于放下的人,才会悟道!有舍才有得!诸葛亮也看透了,可就是“放不下”。
    但就是这个好好先生,哦,就是水镜先生教出的学生个顶个的牛叉,卧龙雏凤,不用说,就是徐庶孟公威之些之后也是朝堂有名的大臣。
    一个导师,三个名徒,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可以左右三国这段历史之人。
    而这位导师司马徽没有居功,也没有贪功。他从这战争的浑水之中抬起头,在高处呼吸着清新之气,观望水中qun鱼混战,自然落得一个山野居士的清闲。
    他几句话点出乾坤,定格历史,他画龙点睛之笔,犹如神助,他有能力,也有机会,但却始终作为整个三国的旁观者,去静心见证了这充满血与泪的历史。实乃三国时期一神秘大隐!真正高人中的高人!
    关于水镜先生司马徽,除了“好好先生”外,还有几个小故事《推猪与人》、《园中耕种》、《临蚕借簇》等。
    推猪与人
    曾有人丢失了一头猪,并说司马徽家的猪正是他丢失的那一头。
    面对这种无理要求,司马徽不加申辩,便把那猪让给了这人。过了几天,那人又得到(找到)了先前丢失的那头猪,急忙将司马徽的猪送还,并磕头自责。司马徽不但没有责骂他,反而感谢他把猪送了回来。
    园中耕种
    有一次,刘表的儿子刘琮去见司马徽,刘琮让随从问司马徽是否在家。
    司马徽正在家中耕作,并回答说:“我就是”。
    但是狗眼看人低的随从不相信,并对他大骂:“你个种地的奴仆也敢自称是司马徽。”
    于是,司马徽只好回到家,梳好头,带好头巾,穿好上衣后再来见刘琮。社交场合形象很重要。
    随从看见司马徽还是原来的老翁,惊恐地告诉。小人很羞愧,简直无地自容!
    刘琮也连忙起身向司马徽叩头,并向司马徽道歉。
    司马徽很坦然地对刘琮说:“您不必这样,我为此感到十分羞愧。我自己耕作,唯有您了解我。”
    临蚕借簇
    有一次,有人养的蚕该结茧了,无处上蔟,就来向司马徽家借簇箔。(龙九啸解释:簇,供蚕结茧用的麦秸丛;箔,育蚕用的席)
    司马徽就把自己家用的蔟箔借给了他。
    有人对他说:“凡借给他人东西时,都是别人急需而自己闲置的情况;而如今他和自己都迫切需要簇箔,为何还要给予别人呢?”
    司马徽回答说:“有别人不曾求自己,求人找我,如果不给他,他将会感到很羞愧。哪里有因为财物而让人羞愧的道理呢?”
    还有一个更深度发挥的内容,居然考证出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司马懿竟是八辈子之内的同宗,他们都是西汉司马迁的后代。
    整个三国历史的真正总导演就是这位水镜先生!
    所谓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等,皆不过跑龙套的角色而已,真正幕后的设计就是水镜先生,他的布局直接促成了司马家族最终得到了天下。
    可见真是太玄乎了,这里权且作——三国迷们的精彩演绎,但也足见水镜先生的人气所在了。
    龙九啸前面已经说过:
    可以说三国起源于司马,终止于司马,只不过此司马,非彼司马!
    此观点不变!继续坚持自己的看法!
    水镜先生为什么不向刘备推荐司马懿呢?而是诸葛和庞统?
    三国时期,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姜维四人,各有一个非常霸气的称号,想出来混江湖,就得取一个霸气的名字。就像龙九啸一样。呵呵,龙九啸只会给自己贴金。
    以上四人分别是是卧龙、凤雏、冢虎、幼麟。
    而且他们也都怀有济世之才,安邦定国,不负这等称号。
    例如:诸葛亮功盖三国分;庞统献计取西川;司马懿隐忍多年,终于笑到了最后;姜维则在蜀汉灭亡之后,一计除三贤。
    刘备在荆州的时间是公元201年至公元208年,姜维还年幼,出生于202年的姜维还是个幼童,而且远在西凉地区,司马徽不推荐此人,是在情理之中。
    但是为什么他也没有提到司马懿的名字呢?
    难道是因为他认为司马懿之才不如诸葛亮和庞统吗?
    答案是否定的,龙九啸认为,他之所以不提司马懿,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诸葛亮和庞统是自己的学生
    在我国古代,尊师重道是一种优良的传统,司马徽“清雅有知人之鉴”,这点很厉害,就像风水学的定穴一样。也想股市选牛股一样!
    司马徽愿意与刘备议论时事,可见刘备已经得到了他的认可,而且在他看来,刘备能成大事。而诸葛亮和庞统都是自己的学生,如果他们可以跟着刘备成就大业,那么自己也能够扬名立万。而司马懿与自己虽为同姓,却没有任何关系,举荐他于自己无益。
    2、他接触过诸葛亮和庞统,比较熟悉了解
    司马徽对诸葛亮应该是相当熟悉的。至于庞统,他则更为熟悉,两人的桑下之论,早已被传为佳话。
    据《三国志庞统传》记载:“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相处很久,他对这两个人的才能和品行,足够了解,推荐给刘备实属正常。
    可是史料中,并没有任何,关于司马懿与司马徽交往的记载,司马徽是否知道“冢虎”的存在,都不一定,又怎会举荐呢?
    3、司马懿不在当地
    司马懿是汉末京兆尹司马防的儿子,在董卓乱政之时,就跟随哥哥司马朗逃回了老家河内郡温县,即现在的河南省焦作市温县。
    而司马徽在颖川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后又迁到水镜庄,两地相距近二百公里。
    而当时的刘备仅是一个小小的新野县令,最多在当地招纳人才。
    一个小企业不可能去满世界招聘!成本不划算,再说一穷二白的刘备,也付不起高薪!
    4、司马懿无意出仕
    公元201年的时候,司马懿就已经受到了本郡的举荐,可是看透汉室衰微的他,拒绝赴任,甚至不惜装病。
    一直到了公元208年,曹操对司马懿进行了威胁,他才不得以为曹操效命。
    也就是刘备在荆州的时间,也是司马徽逝世的时间。两人已经错开,哪还有戏!
    再说,就这样一个人,会甘愿帮助尚无立足之地的刘备吗?龙九啸表示怀疑,深深滴怀疑!
    诸葛亮和庞统则不一样,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便在寻访明主,庞统也早已出仕,只要刘备诚意足够,这二人一定能为他所用。这也可能是司马徽荐诸葛亮、庞统,而不荐司马懿原因之一。
    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和汝南孟公威什么水平?
    庞统和诸葛亮是一个级别的,至少有得一拼。但很多人都拿庞统之死来说事,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也曾经被姜维败过一次。
    庞统和诸葛亮几乎一个级别。
    徐庶略低于二人,但高于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
    如果和荀彧比,就比不上了,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崔州平历任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因参加董卓讨伐战使其父为董卓收押。后游历于荆襄之地,与诸葛亮孔明、徐庶元直等交善。
    朋友们,“求鲜花”、“求打赏”、“求收藏”,支持一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