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少年游》南境篇(三十五)

    第一百零四话——天耳神通
    书接上回,先生得胜,欲乘胜追击。此刻,他踏玉石阶而上,却不知为何,腹中沸热,胸口浑闷,心头仍旧激出绵绵战意,窜起道道心焰。
    这是?心火鼎沸之声,从那灵台中涓涓涌出,这般奇异,我竟从未听过!台上,此刻正候有一僧,心头度到,他妆容朴素,站立如钟,背后藏有一剑。
    先生:“一浮大师,在下有礼了!”
    先生踱入,即刻上前礼拜。
    一浮:“见过施主!”
    那和尚亦向先生回礼。
    先生:“听闻大师乃是绝地神僧达摩最出色的弟子,年纪轻轻,就已执掌天下十二的名剑谛听!”
    先生望其礼毕,再行攀谈。
    一浮:“施主过誉了,这天下剑位,不过浮云过眼,剑体的强弱,也无法决定剑道的好坏,吾能伴这谛听剑走这一世,仅是一个缘字,哪有这其他许多纷扰。”
    先生:“大师高见,我早就听那穆苏殿下说过,大师天耳神通,已练至大成,小至浮尘起落,大到宇宙变化,竟都能捕之!”
    一浮:“哈哈哈,都是他人讹传罢了,皆算不得真。我之所成,不过是窥人窥心这一道法门而已。”
    先生:“窥心?哈哈哈,大师能窥探他人之心,这可着实了不得了!要知道,这人心之乱,可不比这万物斗转,浩瀚星辰来得简单!”
    一浮:“非也非也,施主有所不知,只要掌握技眼,看人识物,却也并非难事?”
    先生:“技眼?”
    一浮:“世上之人,只要境界非佛非圣,就难逃一个真字,这形可以塑,心中之音却难以改变,而这心不由己,是一定要在相上露出马脚来的,若能从其态而得真相,则君子小人可知,善恶可知也。”
    先生:“那大师所练,岂非是佛门六通之天眼神通,与这谛听心音又有何干系?”
    那一浮听毕,却摇了摇头,道:“天眼与天耳神通于吾而言,皆是他心之通,此三者无异,无非一个察字。目遇色,可为佐,而口中言,亦可为证,二者合之,则可听心。”
    先生:“若其谎之,则大师如何从其口而听其心乎?”
    一浮:“如此便只好从旁考证之。人若犯恶,则圣人记之,恶人记之,平民记之,书记之,佛记之,万世皆记之。也正是俗话所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听望之妙,在于足纳而果断,仅此而已!”
    先生听罢,恍然大悟,深感佛法奥妙,道:“少观而断,则策不能全,足纳则恐其杂而反受其扰,亦需明辨,重一个决字!此为谛听,妙也妙也!大师此言,竟暗合帝王之术,实在高妙!”
    一浮:“我不知什么帝王之术,只知万事万物,推极则皆可通大道!”
    先生:“感谢大师赐教!既然我已是多赚得了这一堂佛缘,便不再贪禅,请大师赐剑吧!”
    一浮:“如此甚好。”
    于是,那一浮将袖一摆,从背后亮出一柄无鞘之剑来。此剑光泽照人,剑体流顺,若风若水,灵慧俊秀,给人以春风化雨,草木峥嵘之感。
    好剑,实在好剑!佛光熠熠,涵养无边,先生望剑,刹那思绪泉涌,却又是无一字可以言说,无一语可以蔽之。
    一浮:“听尽万世真言,可得金刚一剑!施主聪慧,就先接我一剑如何?!”
    一浮言罢,将双目一闭,剑上顷刻天风鸿游,真力盈溢,发出微微之响。
    先生:“来得好!”
    先生见状,也剑出银鞘,刹那卷上雷霆,踏步而出,于须臾之间,闪至那一浮跟前。
    竟然是佛门剑气!那一浮双耳轻颤,遂使谛听将风云一卷,同先生缠杀起来,二兵触处,星火四溢。
    竟能预判我的招路!先生暗忖,立刻变化方位再攻,又被谛听剑挑开锋芒,压制不成。
    一浮:“火流萤!”
    那一浮集气,吹得僧袍飞扬,而手中佩剑,则浅浅覆上一层经文,又于片刻之间,化成流萤万点,聚作刃上薄焰,一剑斩出,好快!先生踏地,一瞬鸟翔而起,凌空便是惊雷一剑,飞纵而下,又被那一浮急撤躲开。那宝剑入地,激起烟尘,先生遂冲入其中,拔起宝剑,健步再攻!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注:六通亦作神通、六神通、指通过修持禅定所得到的神秘灵力。具体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尽通”,为六通。前五通谓之见在神通,可得也可失。只有得了第六通才称无漏神通,方可永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