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惊风》古道惊风 第788章 边界蒙回

    第788章边界蒙回
    楚枫和盘飞凤离开凉州城,转走小路,因为走小路能绕开回兵主力,虽然路程远些,但小乌和火云马均是神驹,不在话下。尽管如此,沿途还是不时遇到小股回人拦截,也不足为惧。
    楚枫暗暗庆幸,幸亏盘飞凤跟来,否则这样绕道,他早就分不清东西南北了,更不要说如何避开拦截了。
    ……
    再说凉州城,南宫缺已带着无心离开,临走前,秦大夫告诉南宫缺,要想保住无心性命,只能让她的心智尽量不要成长。所以南宫缺决定将无心带回山谷,或许只有在与世隔绝的山谷,她的心智才不会成长。
    凉州城外,魏嫡静静立在一处湖水边,衣袂轻飘,清澈的湖水倒映着她白衣如雪的身影,真个不染凡尘。此刻她秀目微闭,一身白衣微泛涟漪,就跟湖面荡漾的涟漪一样。涟漪消失,她睁开眼,又合上,白衣再泛起涟漪,却又消失,她又睁开眼,又合上,如此数次。
    原来她在感悟滴水无痕,却总是甫一进入即已出离,她知道是自己无法心如止水之故。
    她睁开眼,身边不知何时多了一道身影,出现在倒映之中,一袭黑衣,是天魔女。
    天魔女道:“你曾经以滴水无痕入我潜息真渊,你身上的涟漪并不是因功诀而起,而是因气韵而起。”
    “气韵?”
    “你进入滴水无痕之时,身上自有一段气韵,这气韵不由功诀而生,是因你心境而成。如果你能心随意转,或许不须心如止水,亦能入于无痕。”
    “心随意转?何为‘意’?”
    “万物皆可为意。”
    魏嫡本就冰雪聪明,即心领神会,眼睛定定望着湖面泛起的纹纹涟漪,心亦随着湖面涟漪一下一下泛着,渐入无痕……
    ……
    再说楚枫和盘飞凤,两人一路飞奔来到了石zui山。
    石zui山,位于贺兰山脉与黄河交汇处,因“山石突出如zui”而得名。
    当回人反出东土后,皆往北边集结,张回大军追至,回人西走,张回遂进驻石zui山。
    楚枫和盘飞凤一到营地便发觉不寻常。营地前挖了很深的战壕,四周布满陷坑和拒马枪,营地将士如临大敌,气氛异样。
    两人很奇怪,张回一路追击回人,所向披靡,按道理不会是这种态势。不过他们很快知道原因:张回已经失踪多日!
    这到底怎么回事?
    原来,当张回追至石zui山时,回人已经西行,却留了一支回兵断后,张回只能停住追击。
    优秀将领都有一个习惯,就是每至一处,都会亲自察看地形以决定如何行军。张回也不例外,大军驻扎后,他马上带着两名副将以及向导登上石zui山察看四周地形。举目望去,只见沟谷遍布,回兵正是利用这些沟谷阻截大军前进。
    张回看了一会,了然于xiong,因遥指一处问:“那处是何地?”
    向导答:“那处叫大水沟!”
    张回一看那处地形就知道是兵家必争之地,回兵据点必定在大水沟,因见前方有一座山,从那处山头能更清楚察看大水沟的地形,因问:“那座是什么山?”
    向导答:“这座山名‘北武当’,其上有庙,祀真武大帝。”
    张回决定去那山察看地形,两名副将提醒张回,那处未经清剿,且远离营地,万一生变,兵将难以驰援。但张回一路摧枯拉朽,根本未将回人放在眼里,遂至北武当。
    谁知刚至山下便被埋伏在附近的回兵包围住。这些回兵手执投枪,为首之人正是当日曾袭击和亲公主的伊瓦哥,亦即回地伊赫瓦尼部族长的儿子。
    很快,向导被投枪所杀,两名副将死命护住张回想奔回营地,但伊瓦哥挡住退路,张回斩杀多人,终于突出重围,已披伤无数,伏在马背昏厥过去,在昏厥之前,隐约见到一名女子朝他而来……
    张回醒来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张脸,高ting的鼻梁,深深的眼窝,眼睛很大,乌黑之中带点棕色,很漂亮,头戴雪白盖头,盖住头发、耳朵、脖颈,是回回女子独特的头纱。
    “回人?”
    张回一下挣起,shen手便要拔剑,但他身子一动,却浑身剧痛,原来全身包扎着,刚才一动,身上伤痕犹如撕裂。
    那女子道:“将军伤重,切勿轻动。”
    “你是谁?这里是什么地方?
    “我叫伊兰。这里是阿拉善。”
    阿拉善乃回地与朦国交界之处,既聚居着回人,亦聚居着朦国人,还有汉人和藏民。
    而这名女子,就是当日公主和亲时、曾带楚枫等人绕过三甲谷避过埋伏的回族公主,亦即格迪穆部族长的女儿。
    “伊兰?”张回盯住眼前这名女子,她不但长得美丽,一身服饰也不比寻常,头纱是用丝绸织成,十分考究精美。他是了解回人的,知道这名女子身份不凡,是一名阿訇,而且是大阿訇。
    阿訇,乃波斯语,意为师长或学者,是回人对主持清真寺的领拜人的尊称。只有通熟《古兰经》与圣训,且品行高尚的回人才能担任阿訇,而大阿訇,即掌教阿訇,主持一切清真事宜,地位更加尊崇。
    张回问:“是你救了我?”
    伊兰点点头。
    “你为何救我?”
    这时有侍从走入,端着一碗药。
    伊兰道:“将军刀伤甚重,请服药。”
    张回冷声道:“我不会受回人恩惠!”
    伊兰沉默片刻,道:“命是将军,欲弃欲惜,将军自裁。”说完将药放在g边便离开了帐篷。
    张回顿了半响,shen手取过药一饮而尽。
    翌日,侍从给张回换药。张回发觉敷在身上的是一种香药,有异香,跟中原草药甚不相同。
    原来,回地有独特的医学疗法,名汤瓶八诊,即:头诊、面诊、耳诊、手诊、脚诊、骨诊、脉诊、气诊。
    汤瓶八诊源自阿拉伯与中东伊斯兰,后融入中医,形成了回地独特的治病疗法。因为回人常以阿拉伯香料入药,所以药中带有异香。
    换药完毕,伊兰来察看张回,问:“将军好些么?”
    张回不答,却问:“我在清剿回地,你为何还要救我?”
    伊兰道:“真主至赦至慈,只要力行善功,真主皆会宽恕。”
    张回冷冷道:“所以回人在回地灭汉,也会得到真主宽恕?”
    “请将军慎言,勿轻渎真主。”
    “本将军只知天命,不知真主!”
    “我不敢强求将军信奉真主,只希望将军尊重回回。”伊兰说完,右手掩xiong,微微躬身,然后离开。
    接下来一段日子,伊兰还是每天来察看张回,张回发觉这名回族姑娘,言辞谦谨,举止素雅,虽有相争,但不失仪节。
    张回虽受刀伤,但只是外伤,不须多日即能下g。他发现这里的回人对他全无防范,连他的佩剑都没有收起,就放在g边。回人对他都很随和,见着面会打招呼,只要不触犯其礼俗,可随意走动。
    在相处数日后,张回了解到,这里的回人是来自回地各处,他们来到阿拉善后,与朦国人相互融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礼俗,被称为“蒙回”。蒙回受朦国族人影响,住的是朦国包,说的是朦国语,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伊斯兰信仰,信奉真主,是地地道道的穆斯林。
    由于阿拉善地处回、蒙交界,他们并未跟随回地反出东土,所以战火并未蔓延至此,这里的蒙回仍然在安居乐业之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最简朴的生活。
    这一天,拂晓,张回走出帐篷,走到一处山坡下,这处是附近最高的一处山坡,此刻伊兰正在山坡上,面朝西方端立,准备入拜。在她身后还有许多回民恭立在坡下。
    原来,穆斯林一日要五次祈祷(亦即礼拜),即晨、晌、晡、昏、宵五个时候,而且有一套严格的拜制和仪则,分为“拜外仪则”和“拜内仪则”,“拜外仪则”是准备礼拜时应遵从的准则;“拜内仪则”是礼拜时遵从的要素,两者各分六项,称“六项仪则”。
    拜内六项仪则,即“端立礼、诵戒词、诵经礼、鞠躬礼、叩首礼、跪坐礼”。每一个穆斯林在礼拜时都必须严格遵从这六项仪则,拜功才算成立。
    此刻伊兰进行的是晨礼,在拂晓至日出前举行。“晨礼”共四拜:两拜圣行,两拜主命。
    只见伊兰端立半响,双手慢慢抬起至指头与肩齐,口中开始诵念经文;跟着右手搭着左手掩于xiong前,诵念一段,然后平背屈身、双手抓膝,向前鞠躬;然后直立,跟着跪下,双手伏地叩首;然后立起右脚掌,以左脚为垫跪坐着,双手平放腿上,默诵祷辞……山坡下的回民亦跟着伊兰朝西礼拜。
    张回望着伊兰,注视着她每一个动作。这段日子,他随回人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回人每次礼拜,他都会在旁注视着,那一份宁静让他深受震动。
    他戎马半生,从踏入军营那一刻就一直过着军旅生活,除了练兵就是打仗,在他眼中只有战争的残酷。他在回地一路杀伐,沿途只有硝烟、流血和尸体,都是他的部队留下的。现在他突然踏足这片未经战火的土地,这强烈的反差让他心受触动。
    这些蒙回每天都会向着西方祈祷五次,祈祷完毕就各自劳作,或放牧、或狩猎、或耕作、或编织,过着最简朴的生活。如果有一天他带兵至此,他会如何对待这些蒙回?
    天边现出一缕晨曦,伊兰亦晨礼完毕,张回离开山坡,正要回帐篷,忽闻呼喝之声。
    原来,这里的蒙回受朦国族人影响,自小喜好骑射,闲来没事就会聚在一起比试,那呼喝声就是从比试场地传来。
    张回信步走去,只见场地立着一箭靶,一qun蒙回青年正在试射靶心。这箭靶大概比平日离得远些,竟无人射中。张回一时技痒,取起弓箭“嗖”一箭射出,正中靶心,登时一片喝彩声。张回来了兴致,遂扳鞍上马奔出一段,跟着拈弓搭箭回身望月“嗖”又一箭射出,同样正中靶心。张回这一手更赢得连声喝彩。
    张回兴致勃发,纵马奔驰,箭无虚发。他乃大将,骑射当然不在话下。那些蒙回青年到底不是朦国人,虽好骑射,但不甚精通,皆为张回折服。
    张回骑射半响,乃下马,仍是气定神闲,转头见伊兰站在场边,注视着他。
    “将军好武艺!”
    “见笑!”
    两人离开,走入一片荒漠,来到一处湖边。这湖泊躺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之中,分外宁静清幽。绕着湖畔开着一株株的蓝紫色花儿,映在湖水之中,蓝幽幽,让人迷醉。
    张回问:“这是什么花?”
    伊兰答:“这是马兰花。”
    只见明净的湖面上有无数的白天鹅在悠闲游弋,又有灰鹤、野鸭等,湖光沙色,蓝花倒映,鸭戏鹅飞,生机无限。
    张回道:“想不到荒漠之中会有如此美丽的湖泊。”
    伊兰道:“这里是腾格里沙漠,这个湖叫天鹅湖,每年这个时候就会有成qun结队的天鹅来此栖息。将军征战沙场,自然难得见此。”
    原来,天鹅是候鸟,随季节而迁徙,这些天鹅qun在漫长的旅途中选择了在此驻足小憩。
    两人沿湖边而行,一边倾谈一边观赏湖中景致,不知不觉已是晌午,伊兰忽停住,朝西端立,张回知道她要礼拜了,即行“晌礼”。
    “晌礼”是从中午刚过到日偏西,共十拜,四拜圣行,四拜主命,两拜圣行。
    伊兰立在湖畔,双手慢慢抬起,口诵经文开始礼拜,依然是那六项仪则,即“端立、诵戒、诵经、鞠躬、叩首、跪坐”。明净的湖面倒映着她每一个动作,美丽而安详。
    伊兰礼拜完毕,转身向张回微微一笑,这个笑容留在了湖面之中,也留在了张回心中。
    张回问:“你们每天都要五次礼拜?”
    伊兰道:“拜功是我们穆斯林的天命功课,所有穆斯林都要力行拜功,这是我们对真主的信仰。”
    张回问:“你们为何朝西而拜?”
    伊兰道:“我们面朝的方向,是阿拉伯圣地麦加的方向,所有穆斯林都是朝麦加礼拜。”
    “为什么?”
    “因为麦加拥有克尔白……”
    “克尔白?”
    “克尔白即“天房”,是真主为世人创设的最古的清真寺,是所有穆斯林的向导。”
    张回没有再问,因为越问越会不知所云。
    伊兰却继续道:“麦加是伊斯兰最神圣的地方,是伊斯兰的圣地,所有穆斯林,无论男女,都会尽力在一生之中,至少前往麦加朝觐一次。”
    “所以你们要反出中原?”
    伊兰道:“我们都是数千年前从阿拉伯流落至此的穆斯林,阿拉伯是我们向往之地。”
    张回道:“既然你们选择在此安居乐业,为何又要反出中原?”
    “安居乐业?将军这样认为么?”
    “难道不是?”
    “将军听过‘羊头会’么?”
    “羊头会?”
    伊兰道:“回地回、汉杂居,回民多有放牧者,羊qun偶有践食汉民之禾苗,汉民即擒而杀之,并切下羊头悬于树上。后来便相继成风,汉民但见回回赶羊走过就会抓来吃掉,谓之‘羊头会’。”
    张回愕问:“地方官不作调解?”
    伊兰道:“将军以为,地方官会如何调解?”
    张回不能答。
    伊兰道:“有汉民故意将猪ròu触碰回民的衣衿,回民便把衣衿割去,遂至成讼,汉官只是对回民说了一句:‘拿猪ròu触汝衣衿,汝便割去衣衿,若拿猪肠绕汝颈项,汝便割去头颅么?’”
    张回默然。
    伊兰道:“将军知不知道,如果回回犯了事,你们汉官会如何处置?”
    “如何处置?”
    “将猪脬套在回回头上!”
    张回吃了一惊。回人对猪的JinJi他是知道的,回人认为猪是不洁的,不但不能吃,甚至不可接触。将猪脬套在回人头上,这是极大的侮辱,比杀了他还要严重。
    伊兰继续道:“凡此种种不过是冰山一角,若非你们逼迫过甚,我们何至于此?”
    张回冷冷道:“这些就是你们屠汉的理由?”
    伊兰道:“真主导人致善,我们并不希望看到流血。屠杀汉民的是伊赫瓦尼部,我们格迪穆部只想重回阿拉伯……”
    “我不管你们什么部,我只知道皆回人所为!”
    “所以将军一路杀伐?”
    “我只是以血还血!”
    两人对视片刻,继续沿湖畔而行,都没有作声。
    当两人从天鹅湖返回的时候,已近日落,路经一处,有蒙回走出帐篷,捧着一盘油炸的面饼,是回人特别喜欢吃的油香。原来这户蒙回做了油香,特意请伊兰和张回品尝。
    张回取过一个,正要放入口中,伊兰忙道:“将军请掰着吃。”张回笑道:“我是军人,无须讲究!”正要咬去,忽见伊兰神色,知道这油香吃法也得符合伊斯兰礼俗,乃停住。
    伊兰遂取起一个油香,轻轻掰下一块,放入口中。
    原来回人吃油香也有规矩,不允许直接咬,第一口必须掰下来吃或切开吃。
    张回亦掰下一块,放入口中,只觉入口松软,味美醇香。
    那蒙回十分欢喜,道:“将军慢用,还有许多呢。”便返回帐篷,又捧出一大盘油香。张回直吃得肚子胀圆。因笑道:“这里的蒙回可真和善。”
    伊兰道:“将军可曾想过,将军在回地灭杀的每一个回回村落,跟这里的蒙回是一样的。”
    张回一下顿住。
    伊兰又道:“将军如果带兵至此,会否跟对付回地一样,将这里的蒙回尽皆灭杀?”伊兰说完,缓步走向山坡处,准备礼拜。
    张回立在原地,思索着伊兰的问话,也是他曾经对自己的问话:如果他带兵至此,他是否会将这里的一切摧毁殆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