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股神》荆门股神 刘备招聘的经验

    在三顾茅庐,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故事一直在流传,人已经不在江湖,但江湖一直有他们的传说。
    在江湖传说里,刘备一直被描绘成了求贤如渴,礼贤下士的好领导形象。
    三顾茅庐,也就是多跑几次,能够以诚取信,的确是个土办法,也是个笨办法,很多大老板可能不屑一顾。
    有朋友可能会问,刘备为什么没有听听跟班张飞的,直接把诸葛亮绑了去?多省事呀!
    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其实刘备精着呢,鬼主意多,刘备很会做人,也非常聪明,即便是三顾茅庐请不来诸葛亮。
    但刘玄德“礼贤下士”的光辉而伟大的形象也肯定推广出去了。招不来这个诸葛亮,也会引来那个金凤凰。
    换句话来说,即使你诸葛亮不出来。那也只能说明你不识大体,不识相。和我刘玄德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诸葛亮是憨子吗,笨吗?
    就是说破天了,天下人都不相信。诸葛亮可一直是智者的化身。
    身为聪明人的诸葛亮,心里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仔细揣摩到了刘备的心思,并被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心所感动。所以这两个人“眉来眼去”,一拍即合。
    刘备不是吃饱了没事干。一而再,再而三,想请诸葛亮,就是为了笼络人心,顺便捎带还可以得到一个求贤若渴的美名。
    有了好名声就会有人心。有了好名声就有好口碑!
    口碑是营销管理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想要经营好自己的事业,就得有好口碑!
    看完《三国演义》后,很多人都会认为:山野村夫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就如鱼得水,只要刘备给诸葛亮充分放权,把大小事务都交给他,特别是军事指挥权交给诸葛亮。一切都OK了。更何况刘备是一个开明,知人识人,会用人且舍得放权的老大。
    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这也是很多人对历史的一种误解、误读。
    在《三国志》里就清楚地表明:刘备集团的军事指挥权,一直是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刘备负总责。
    诸葛亮主要负责参谋、行政、后勤及外交工作。
    一直到刘备去世后,军事上才以诸葛亮为主。
    那一时期的几次重要战役比如“火烧博望坡”、“携民渡江走江陵”、“汉中战役”等,都是刘备亲自指挥的,刘备亲临前线自己做最高指挥者。
    据资料考证,“火烧博望坡”战役发生时,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呢。说到这里,可能会引起公议。此处或有争议,暂且把功劳记在两人身上。龙九啸相信,单凭刘备的谋略,做不到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出奇制胜,最后完败对手的壮举!肯定有人相助,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孔明诸葛。
    《三国志》对博望战役作了简洁而清晰的描述:刘备“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虽然描写的文字不多,言简意赅,但我们依然可以清晰这刘备在指挥战役,刘备成功地使用了示弱诱敌之计,大败夏侯惇、于禁于博望。历史犹如重现,情景历历在目。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早成为世间美谈。
    故事发生在公元207年,当时刘备47岁,年近知命之年,而诸葛亮当时只有27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两人年龄相差很大,足足相差20岁。
    那么47岁的刘备,又是如何招聘到年轻有为的军师?毕竟诸葛亮只有27岁。
    带着疑惑、带着思考,我们重新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龙九啸认为:
    首先是刘备知人善用
    作为刘氏企业掌舵人刘备,有着自身的不足,自身的业务能力并不强,但有心计。这一点和曹老板比起来差多了。
    刘备相比他的两个祖宗,其实能力上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望其项背,不敢仰止,邦哥和秀哥都完成统一大业,一统江山。大耳皇叔巅峰就只占了荆益。
    刘备跟曹老板也差很多,曹老板顺利完成兼并,重组,渠道整合,就和南车,北车的整合一样,都快整成了“天朝的神车”。毕竟北方九州当时开发最好,人口最多。公司实力雄厚,兵强马壮!
    但刘备是个有想法的人,想法还比较多,又想做大企业,哪怕是发行新股IPO,都可以。他深深地意识到:企业策划——智谋之士的重要性。
    刘书记的心里比谁都清楚:刘氏企业要取得快速的发展。就得抢占市场,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就必须招一位职业经理人。并且还是一位薪酬不高,但工作能力要强的职业经理人。
    不想多给钱,还要把事办好。真是又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刘手机的算盘打得够精的。
    而这位职业经理人,那必须具备刘备和身边人都没有的优先条件:
    会企业形象设计,懂得老板的心,总不能和老板唱反调,有很强的战略眼光,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这一点是不能含糊的。
    还要有很强的分析能力。求职的动机和意愿要强烈,管理能力要好,有工作经验者优先。
    难怪有人说刘备真小人假君子。
    那么,刘备通过什么方式来招聘呢?
    三国时期没有报纸,电话,电视机,也没有手机,网络,发布不了招聘信息,再说刘老板穷,没钱,也打不起招聘广告。就是贴两张招聘启事,又怕曹老板起疑心,效果还达不到,刘老板的招聘渠道和招聘手段,应该说都很少。
    刘老板的企业刚刚开创,可能就是我们目前说的三无企业(一无资金,二无市场,三无品牌)。
    如果刘氏企业靠内部培养太慢,来不及;靠外部招聘没钱又找不到人。怎么办?
    为此,刘老板急得直跺脚,不停地转圈!
    刘老板很聪明,决定另辟蹊径,自己企业的招聘必须有一个很精准的定位,于是刘老板,想千方设百计。终于想到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
    1、先包装自己,在历史什么时代,包装都很重要!
    仔细思量后,刘老板决定:打着刘皇叔的旗号。这可是一个金字招牌,ting能忽悠人的。就跟师出有名一样。这样就可以把一个三无企业说的很正统。血统正宗了就好办事,对于正统人士来说是就具有极大的YouHuo力。
    就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天子的旗子,好办事一样。谁敢不听话,就是违背了天子的意愿,在当时可是大罪了,弄不好还会株连九族。天子是谁呀?一个rǔ臭未干的小毛孩儿。还不是曹操手中的玩偶。
    这就叫师出有名。其实是扯着虎皮拉大旗。历史上不要脸的人都会这一招。哦!
    在三国这个兵荒马乱的年月,要成大业,必须要有一块像模像样的招牌。管你是金字招牌,还是铜字招牌。只要能唬人,就是好招牌。
    2、把握时机,主动出击。
    有了好招牌还要主动出击。不能守株待兔,尤其是老刘这种创业型的公司。之所以称之为老刘,混了几十年,都47岁了,马上就要到知命之年了。
    一个三无企业,如果指望人才主动找上门,还不知道等到猴年马月。于是,老刘同志,就采取——
    熟人推荐、朋友转发,挖别人墙角方式,来主动搜集和网罗人才。
    有面子,可以办事,有镐子,可以挖人。
    面子和镐子,就是刘备当时的手段,也是出奇制胜的武器。
    3、策划好公关事件,并产生公关效应,树立雇主品牌。
    所以这才有刘备三顾茅庐的种种之举。才有刘备一而再,再而三“礼贤下士”的动作,就是为了博个好名声,也说明刘备很爱惜人才,尊重人才,渴望人才。
    桃花灿烂迷.人眼。刘备为什么一眼就相中诸葛亮?
    1、看学历,够用就行。
    虽然诸葛亮没有刘备曹操教育环境好,龙九啸这样一说,可能有朋友又不愿意啦。
    那我们来看看:
    刘备的老师是卢植(官至尚书)、曹操的老师是乔玄(官至太尉,太傅,洛阳名儒)、许劭(著名人物评论家)等,要么就是达官显赫,要么就是知名人士,都是上层建筑的人物。
    卢植---既是刘备的恩师,又是曹操的偶像。
    卢植还有一个学生是公孙瓒,后来割据幽州一带的军阀。
    许劭曾经评论曹操时说:“你是清平之世的能臣,乱世中的英雄。”劭(shào)
    和这些大官名士相比,诸葛亮(之师)肯定是不占优势。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知名度,都有一定的差距。
    诸葛亮老师是司马徽,水镜先生为人很低调,只不过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大隐。还是地方上的。在那个相互攀比的年代,一点优势都没有。
    另外,庞德公以及岳父黄承彦也教了诸葛亮不少东西,也算是老师之一。但只不过是荆州的地方名士。
    地方和中央是没法比的。就跟北京人,喜欢把其他地区的人,都叫做地方上的。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
    如果说刘备、曹操是985高校的名牌毕业生,诸葛亮充其量只能算二本毕业,并且还是地方的。即便是你有真本事,都感觉到文凭不过硬。
    所以说,在学历上,诸葛亮没有太多的优势。
    经过龙九啸这么一说,大伙是不是有点豁然?
    2、看出身,不赖。
    诸葛氏在荆襄地区好歹也是望族,诸葛亮根本不是像自己所说的布衣,并且经常与上流社会的人混在一起。他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3、看气质,蛮称头的(武汉话,英俊潇洒)。
    陈寿在《进(诸葛亮集)表》很清楚地写道:
    亮少有逸qun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伟是英俊、帅气的意思,充分说明了诸葛亮,高大帅气。
    但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下是这个“甚”。
    甚,是极、很的意思,陈寿在评价诸葛亮相貌时,特意用了“甚”,这更能说明诸葛亮的长相是非常好看的。
    如果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小诸同志(复姓,不影响称小诸,反正以前都是从诸姓、葛姓,演变过来)颜值爆表,帅呆了!典型的小白脸,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躬耕田亩,有好大一块地,如果不划分为地主,至少他有自己的土地,现在土地多值钱呐,gao风景区,gao房地产,都是不错的资源。
    他有自己的助理——书童、甚至老婆,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总而言之,诸葛亮是拿得出手的,不影响刘氏集团的企业形象。
    就是到中老年,诸葛也是潇洒高贵然。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就是一个高富帅。
    4、看才学,牛。
    诸葛亮是进可以抚保贤能,力挽狂澜;退可以躬耕隆亩,吟诗作对。上到天文,下到地理,无所不精。口才也是超一流的,做个企业管理、公关策划等等,都没有问题。
    只要是认识诸葛亮的人,都shen.出大拇指,牛,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
    诸葛亮的老师水镜先生司马徽评价他,都是连连称赞:可比兴周入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张良也。
    5、看志向,狂。
    诸葛亮每次耕完田,就坐在地头、田头,就自我称赞一番:我的才学可以PK管仲、乐毅,甚至可以秒杀。这就说明他志向远大,是有意要出来当官的。
    诸葛亮久有鸿鹄之志。不要念成了鸿浩之志,念错了,还要说是B大校长说的!
    通过龙九啸以上分析,诸葛亮可是刘备自己要找的人。
    虽然说是一个应届毕业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但是是一支潜力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马股。后期的业绩炒作,空间很大,有才学,有人脉关系,急于要找工作,对工作报酬不计较,所以再合适也不过了。
    人才呀!21世纪最缺乏的。也是三国时期最缺乏的。完全符合刘备的招聘条件。是刘备的不二人选。
    OK就这么定了~!
    朋友们,“求鲜花”、“求打赏”、“求收藏”,支持一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