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股神》荆门股神 地方招牌——水镜庄

    (接上回)吃完早饭,龙九啸让魏军把车子停在宾馆,然后,步行去水镜庄!一来,不张扬,二来,正好锻炼一下!
    水镜庄仅靠万山路,很近的!顺便还可以消消食!
    【朋友们,“求鲜花”、“求打赏”、“求收藏”,支持一下!】
    漳南历史悠久,县名也多次更改。秦为伊庐县。汉为临沮、中庐两县地。晋置上黄县。西魏置重阳县。北周废上黄县,改重阳为思安县。
    直到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思安为漳南县,以境内古漳南水(今漳水)而得名。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合中庐、漳南二县为漳南县。此后,县名沿用至今。
    漳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是三国故事的源头,也是和氏璧的故乡,这里曾孕育出和氏璧的千秋史话。
    东汉末年,“古文经学派”名士司马徽为避北方战乱南迁至今漳南白马洞,在此聚众讲学,高徒中就有诸葛孔明。这位可是东汉末年的大隐,大贤呀!
    因司马徽号“水镜先生”,白马洞便得“水镜庄”之名。当年刘备襄阳遇险,马跃檀溪来到漳南,拜见水镜先生,司马徽隆重推荐曰:“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于是,刘备三顾茅庐,历史才有了千秋“隆中对”,有了“三分天下”、“三国归晋”的宏篇巨制。
    正所谓:
    楚文发祥在漳南,
    卞和献璧出荆山。
    三国源头水镜庄,
    传奇故事有股王。
    “水镜庄”三个大字是由天朝当代国学大家、书画巨匠范曾老师题词,尽显大师风范。
    水镜庄——三国故事的源头!
    说起水镜庄,“三国故事源头”的名号如雷贯耳。
    到漳南旅游,必游水镜庄。因汉末名士“司马荐贤”而得名,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景区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森林覆盖率达96%。
    水镜庄是东汉末年名士司马徽隐居地,因司马徽雅号“水镜先生”而得名水镜庄。位于漳南县城南0.5公里处,依山傍水,景色迷.人。
    公元206年,刘备古襄阳遇难,刘备马跃檀溪,慌慌张张从古襄阳脱难来到水镜庄,司马徽向他推荐“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由此便引出了“三顾茅庐”、“隆中对”等故事,是三国旅游热线源头。为国家准4A*旅游景区级。
    乾隆的《襄阳府志》有关于水镜庄的最早记载:“山峰高耸ting秀,山下有溪,水声淙淙如玉佩。有石室曰白马洞,为汉水镜先生栖隐处。”
    水镜庄面积60公顷,有灰鹳松鼠闹林等动物景观,历史文化与山水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一个理想的休闲、旅游观光的佳处。
    水镜庄背倚巍峨高耸的玉溪山,山虽不高,有仙则名。
    玉溪山属荆山支脉,山势平缓,林木苍翠。
    玉溪山下,松柏掩映中的水镜冢。据说这只是一个衣冠冢。
    水镜庄内主要景点有草庐、水镜遗址、司马徽故事碑廊、水镜祠、幽居斋、善福洞、文笔峰、护碑亭、聚贤阁、老虎洞、藏龙洞、神迷谷、桃花流水、玉屏飞瀑等,8条循环步游路遍布玉溪山,使景区更显“曲径通幽”之妙趣。
    水镜庄内有清代乾隆初年立的石碑一通,上刻“汉水镜先生栖隐处”八个大字。
    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漳南知县徐彦主持修建了“水镜庄”,并在庄前立碑“汉水镜栖隐处”。经过多次复修,增景,现有人文自然景观六十余处,收藏有清代诗词35首,近代诗文近百篇。
    “游山、看水、观景、看碑文”。只有细看碑文后,才能对游玩之地的历史文化有一个了解。这是“文化游”的关键!
    荐贤堂,堂内塑有刘备、司马徽、书童塑像一组,再现当年荐贤的情景,正是“举贤荐能芳百世,礼贤下士传千秋。”
    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举荐:“此间自有“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于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又重用了庞统。在这一龙一凤的辅佐下,破新野,烧赤壁,取西川,定汉中,从而跻身列强,建立了蜀汉政权,与魏、吴三分天下。
    白马洞位于漳南县玉溪山峭壁之中,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可容千人。
    据《漳南县志》载:“赤壁之观有石室,曰‘白马洞’,为汉水镜栖隐处”,是司马徽休闲娱乐,避暑之地。洞壁悬石劈立,十分陡峭,由鹅卵石组成,犹如玉石嵌缀,千姿百态,十分壮观。
    据说,庞德公在鹿门山举行酒会,诸友或歌或咏,很是热闹。
    司马徽论古谈今,言谈洒脱超凡,令满座寂然,敬意盈xiong。就是说司马徽一开腔,满座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安静听讲!并且充满崇敬之心!
    庞德公举杯上前,说:“先生数典如流水,水清似镜,真乃水镜先生矣。”此后,“水镜”之名便名扬中原,隐居之地白马洞也被称为“水镜庄”了。
    在qun雄逐鹿的三国时代,水镜先生却能以“山野闲散之人”自称,隐居于此,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过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其境界、其修养不言而喻!
    正是水镜先生慧眼识珠、举贤荐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才成就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翻开了一部灿烂的三国历史画卷。
    可以说三国起源于司马,终止于司马,只不过此司马,非彼司马!
    相传很久以前,洞内出现了一匹大白马,白日出来放牧,夜间悄然隐匿,百姓奇之,聚众捕捉。捉住马后,一人缚马,到古襄阳去出售,遇到四川一马商,称此马系其在四川峨眉山一洞内丢失,应予归还,于是两人争论不休。
    有一长者调解,叫两人找据评理,马商一声呼哨,白马即近前亲昵,白马归原主。
    于是出现了白马洞通四川的传说,故今仍叫“白马洞”。
    白马洞,也叫玉溪白马洞。
    洞前云雾飘飘,如在仙境,洞口塑雕了一匹奋蹄欲飞的白马。
    从山下到洞口高约数10米,青石板铺就的石阶直达环山城墙。
    此洞深有约30米,高约8米,宽约8米,相传有白马常出入于此洞中,故名白马洞,也叫圣马洞。洞内风雨不至,冬暖夏凉。
    洞中有石桌、石凳、石g,可以读书,可以抚琴,可以酣眠,古意甚浓。洞口阔内狭,形状像是个大喇叭。当年,水镜先生常在洞内抚琴,悠悠琴声借着岩壁的回声,传响于山林水壑之间,很有几分情趣。洞壁上挂着一张古琴,据说就是司马徽当年使用过的。遥想当年,司马先生在此抚琴弈棋,吟诗作画,临风把酒,好一派自在洒脱的隐士风采。这悠悠雅意,不知影响了多少天朝文人。甚至在天朝入仕者内心深处,何尝不深藏着一幅这样的山林生活图!
    宜昌也有一个白马洞,相传,白马洞是因唐僧师徒四人及白龙马西天取经路过此地,白龙马曾在此山洞寓居而得名。
    铜仁市碧江区有白马洞。
    相传有仙人骑白马下凡间,因受念凡间之繁华而不舍离去,逃避天帝之追查,而遁入洞中,未出。而白马游悬其中,时隐时现,仅以神物非偶然也,便更名为白马洞,洞口有古举人戴洲赢亲笔题词。
    贵州省开阳县双流镇,一个小山沟,有白马洞!
    白马洞因产汞矿而闻名,白马洞是一个天然的溶洞。据传说,有人看到有一匹白马从洞中跑出,第二天人们到洞中探寻而发现神密的朱砂而得名。朱砂呈朱红色,是在中低温热液形成的,生长在石灰石的裂隙和方解石晶洞中,晶形完好、条纹清晰的,可作天然的鸡血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湖南省平江县五角山(又名五峰山)传说中的小西天,如来神掌五指山,山中有天然如来佛祖殿,龙王庙,老虎洞,白马洞,天然景点满山都是,更有奇特冬季映山红。
    比较起来,还是玉溪白马洞,有景观!有故事!有历史文化的底蕴!
    朋友们,“求鲜花”、“求打赏”、“求收藏”,支持一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